试析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防护对策

2018-05-14 15:20熊骞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防护对策检验科安全管理

熊骞

[摘要] 检验科人员需要经常性的接触病原微生物标本,并且所接触的标本通常具有高传染性。生物检验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危环境中。若是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操作不当、防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那么出现感染的发生几率就会显著增加。而当有害物质出现泄漏,不仅容易使检验人员遭受感染,甚至容易引起大范围的流行或传播,因此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有着重大意义。该文主要对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实施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 检验科;安全管理;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4(c)-0145-02

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高,而人们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增高。在医院中,检验科是主要的医技科室,也是对医院感染实施有效预防的重点监控科室。而相关检验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所主要接触的就是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排泄物等物质,而这些物质均具有高度传染性,尤其是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肝炎病毒等检验物,所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较为严重,医院也成为了发生交叉感染的主要场所[1]。而且近年来,实验工作人员感染病原菌的事件屡见不鲜,对检验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1.1 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存在欠缺

当前,相关检验人员只专注于专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未形成重视,未能够对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检验人员掌握的生物安全管理知识存在不足,对生物安全防控知识的掌握缺乏全面性,个人防护意识不强,没有对检验标本所具有的高危害性形成正确认识,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多余的,甚至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有相关工作人员会穿工作服出现在休息场所以及在工作场所中进食、饮水等情况;尤其是在检验仪器出现故障,工作人员为了对仪器进行抢修,而忽略自身安全性,而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直接接触带有污染源的仪器;并且医院对检验工作的操作过程有着明确的管理规范和要求,例如对洗手提出的“七步洗手法”,但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是存在未完全按照规范实施操作的情况[2]。

1.2 检验人员职业暴露,感染途径多

检验科的工作较为繁忙,而检验工作人员不仅需要与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排泄物等传染源进行长期的密切接触,而且需要与针头、剪刀等锐器接触,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对个人防护未形成足够重视,极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3]。例如在实验室操作不当时,经过口鼻吸入含有病原菌的气溶胶而发生感染;由针头等锐器划破、刺入皮肤,病原菌液体溅到皮肤、眼睛等暴露部位而发生渗入感染,而当进入体内的病原体毒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则会造成检验人员发生感染。

1.3 检验科的工作区域布局缺乏合理性

医院为了改善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使自身吸引力得到加强,而将病房环境的改善作为了主要的经济投入方面。但是由于医院的经济水平和经费有限,所以对检验科环境的改善投入较少,会有部分医院检验科的工作区域是封闭式的,甚至存在医院检验科尚未独立成单元的情况,所使用的工作区域实际为半开放式的工作环境,工作区域面积存在严重不足[4]。并且工作区域的布局极为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以及清洁区的划分不够明确,并且各区域之间也未设置明显的隔离屏障,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1.4 检验科医疗废物不恰当的处理

检验科需要使用大量的采血针、体液杯、注射器、玻璃及塑料试管等一次性耗材,所以产生的医疗废物也非常多,主要的医疗废物有血液、体液等检验样本以及采集、储存样本的一次性耗材等,而这些一次性消耗品也是重要的感染源。而工作人员对感染知识存在欠缺,在对检验科医疗废物进行处理的過程中,未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很容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到社区当中,极易引发流行病。但是由于医院管理方面存在疏漏、医疗废物处理的经费投入不足,而为了能够有效节约成本,对医疗垃圾、废弃物以及废水处理的专项设备设施投入不足,设备较为落后,对医疗废物处理未能达到安全化标准,使医疗废弃物的处理问题较为严重[5]。而检验科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的情况下,极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引发传染性疾病。

2 针对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防护措施

2.1 加强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为了提高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定期组织检验科全科人员进行统一学习,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以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操作规范的法规,并对检验人员实施考核,只有在考核通过后才能够上岗,保证生物安全培训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6]。在培训过程中,能够使检验科相关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得到逐步加强深化。检验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在采血过程中需要保证无菌操作,在检验人员实施静脉血血液样本采集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血液样本采集需要保证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在样本实施采集操作前后均需要对手部进行清洗、消毒,坚持“七步洗手法”,进而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禁止于工作区进食、饮水,禁止将工作区域物品带入休息区等公共场所。

2.2 建立健全完善的检验科管理制度

在检验科建立生物安全管理监督小组,依据相关法规及卫生部下发的相关条例、配套文件为依据,对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消毒隔离制度、程序文件、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职业暴露的应急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以及生物安全操作的相关规范进行制定,使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够有章可循,使操作更加规范化。相关检验人员开展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应的防护用具,在接触可能携带传染性的检验样本时,需要穿隔离衣、佩戴一次性手套以及佩戴防护眼镜,在检验结束后,需要及时接受消毒冲洗后,才能够摘下手套,并对手部实施消毒、清洗。组织监督检查小组,对检验人员的操作规范进行监督,督促工作人员严格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7]。检验科人员需对操作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均形成重视,重视工作环境、自身的卫生监测,每年定期接受体检,并接种相关疫苗。当检验工作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情况下,不应当采取挤压,而应当让伤口血液自然流出,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对伤口利用乙醇、活力碘物质进行消毒后包扎,而当接触到携带乙型肝炎、HIV等高传染性病毒的样本时,则需要严格遵照职业暴露应急制度实施处理。

2.3 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设备设施

医院相关领导应当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需要逐步加大资金投入,需要将检验科工作环境进行优化,对实验室功能区进行合理设计和布局,对检验科的工作区域进行严格划分,并明确设置警示标志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以及清洁区,并禁止工作人员将污染物带入清洁区。此外还需要对在检验科增设关于生物安全的相关设备设施及消毒设备,例如可移动紫外线消毒器、生物安全柜、熏箱以及高压灭菌器等。并需配备喷淋及洗眼设备,便于处理职业暴露。洗手池应当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的水龙头,可有效避免工作人员发生交叉感染[8]。

2.4 提高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处理

针对实验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是一种潜在的传染源,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分类存放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并利用防渗漏专用容器存放实验产生的废弃样本、培养物等;并由专业人员将其进行高压灭菌处理,交由有关人员带离科室;将采血针头、一次性注射器以及玻璃器具直接弃置于一次性利器盒内,并及时更换装满的利器盒。将废弃物密封后由专人在规定时间、路线送至专业处理点进行集中处理,并做好登记。针对检验中产生的“三废”进行蒸馏、洗涤或者氧化等方式回收,并依据其杂质特性,采取适宜的电解法、化学法以及生物处理法等进行处理。

3 总结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综合管理工作,检验科生物安全不仅关系到检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对整个医院的医疗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医院应当提高检验科生物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找出当前检验科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关的预防和管控措施,杜绝安全隐患,尽量使发生内部感染的可能得以有效减少,使检验科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露,何麗娟,刘俊玲.浅谈实验室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s2):399-400.

[2] 亓志鹏,谢艳英,亓晓云,等.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0):184-186.

[3] 雷砚玲.临床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问题与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380-381.

[4] 王晶晶.浅析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的现状与对策[J].医药前沿,2015(15):341-342.

[5] 李自军.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中国校医,2017,31(3):184.

[6] 张巍.论检验科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问题及防护措施[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3):24-25.

[7] 秦锁英.论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存在隐患与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0):119-121.

[8] 蒋国玲.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及管理策略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0):170.

(收稿日期:2018-01-25)

猜你喜欢
防护对策检验科安全管理
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与防护
JCI临床实验室评审标准在检验科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
基层医院检验科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及防护策略研究
关于高校门户网站安全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