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策略探析

2018-05-14 09:06郭玉霞
丝路视野 2018年16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民办高校传统文化

郭玉霞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经验管理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需求,夯实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内涵以应对复杂的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和重要内容,它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崇尚与人为善,提倡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和谐相处,强调把外在的约束与道德自律结合起来,这对于存在过度推崇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追求偏重于物质层面、道德行为践行逊于道德认知水平的民办高校来说,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传统文化;学生管理;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战略机遇。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抢抓机遇,掀起了新一轮以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育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为推动力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如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学生管理理念是否需要转变? 学生管理的内涵如何优化、拓展? 学生管理模式如何转变? 要对以上问题作出全面回答,必须将学生管理纳入“育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去,探索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管理应用的现状

我國民办高校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办学历程短暂,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尚显不足。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的作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多元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也成为民办高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障碍。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起步较晚,但是自身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自身文化底蕴不深厚,价值追求侧重于物质层面,政治思想教育不够深入,大学物质文化建设滞后,校园学术活动以及文化活动水平不高,学生过度推崇西方文化等,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制度,轻学生

任何管理制度的制订,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科学分析、准确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提高在管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高校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既要具有共性,又要兼顾个性,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实际操作性。但实际上,对于追求就业率高的民办高校而言,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过程中,往往容易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多依靠管理者的知识和经验来管理,这使得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管理实际。伴随法律意识的增强,部分学生在受到学校处理后,出于维护自身权益的目的,仔细研究学校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或者在法律上存在的不足,求助于法律,高校不得不经常面临着可能会被学生告上法庭的尴尬局面。

(二)重管教,轻服务

中国社会自古有一种服从于权威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在高校更加明显。在民办高校中,无论是在管理者还是在学生的眼里,学校和教师永远处于一个权威的位置,学生都应该无条件服从于教师和学校;在教育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在一定程度了限制了学生的个性与才智发展,造成大学生缺少独立性的现状。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相对学校和教师,始终是处于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在目前构建服务型校园的情况下,很多民办高校,过分追求学生的安全和就业,对那些家庭困难、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心理困难的群体关注不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不是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而是出现问题,简单的对照管理规定予以处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重他律,轻修养

个人服从于集体或者社会,通常是来自于两种力量,一种是他律,另一种是自律。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主要是依靠他律手段,即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达到对学生行为的约束,没有真正对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引导,这就谈不上真正做到了对大学生的自律能力进行教育,由于没有注重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入手,也不注重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依靠个人自身修养和自我控制能力来自觉遵守制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所以会导致部分学生有章不循,有令不止的现象屡屡发生。

(四)价值追求偏重于物质层面

由于民办高校其办学特殊性,在学费、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差异较大。同样享受本科教育或者专科教育,民办高校学生需要付的学费是公办高校的几倍。一些基础设施,如寝室、宿舍、食堂等场所条件相对于公办学校来说优越很多,加之民办高校大部分是半封闭的学校,导致生活成本也高于公办高校学生。因此,随着时间流逝,民办高校学生心中“受教育者”角色逐渐向“消费者”角色转变。很多学生认为,既然花了那么多的学费来上学,必须要求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相对于公办学校来说,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好些,这就容易形成攀比之风,过于看重物质水平,对学校文化建设、自身发展定位、社会贡献出现错位。

二、传统文化之于高校管理工作的探析

(一)“修己以安人”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道德水平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己”精神,对自身的道德追求要求很高,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和管理者双方秉承“修己”精神,以“修己以安人”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从而做到《论语》所说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卫灵公》说: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就是君子喜欢从自身找原因,小人喜欢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司马光说: “学者所以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安以学为?”( 《迂书·学要》) “治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能否对自身与外部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和管理人员来说,善于抱有从自身层面找原因更有利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素质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高质量的管理与服务,而管理人员如果能够意识到提高自己的管理服务水平作为首要工作,那么将大大减少很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这样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择人而任势”的传统文化是学生管理的核心策略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必然要涉及的,就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和管理者都将面对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挑战。作为民办高校,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需要重点探讨的。学生与管理者需要秉承“择人而任势”的理念,共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达到上下同欲。《孙子兵法·谋攻篇》说: “上下同欲者胜。”意思是只有全军上下一心,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定邦安天下”的传统文化思想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处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是指导利益相关者处理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定邦安天下”的人才,也就是说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生和管理者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孟子·尽心上》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贫困的时候,要注重完善个人的修养;在发达的时候,要让天下人都走上善的道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句话逐渐演化为兼济天下的说法,但意思没有太大的改变。作为民办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责任感,以《张子语录》中著名的“横渠四句”为追求,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民办高校管理者要以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发展为努力目标,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如果能够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为前提,那么民办高校自然是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自然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支持,自身的办学水平也就顺理成章的提高了。

参考文献

[1]郑飞.从异化到物化:马克思的现代性社会关系批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9~25.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民办高校传统文化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