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迷因

2018-05-14 09:06杨蓓蓓
丝路视野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人文精神

【摘要】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每一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和挑战。文化传播也因网络技术、网络媒介而产生了变革。为了唤起大众对文化传播的重视与再认识,作者通過对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加以案例的辅助,提出“迷因”效应以对数字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生存之道进行探索。本文通过反思网络视觉霸权,以及互联网对文化发展影响的辩证分析。倡导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价值体系的重建。

【关键词】迷因效应;数字网络时代;文化传播;人文精神

一、网络迷因

达尔文提出通过自然选择的天然物种不断演变。DNA 被不断的复制,物种才能不断繁衍。这是我们熟悉的生物学理论。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中最早出现迷因这个词。迷因是指“在语言、思想、信仰、行为等传播过程中,和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的作用相类似事物”。迷因理论就好像是社科范畴的进化理论。

毋容置疑,迷因的复制和传播通过网络这一途径会是最有效果的,迷因依靠数字信息不停地进入人脑,引起新一轮的思想演化。年轻人之所以喜欢上网,因为可以不用通过任何有形的工具来获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达到了“无所不知”,但无限的信息干扰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的智力和决策力变得极为低下,经常做出快速和肤浅的选择。复制是迷因重要的环节,网络技术可以使其复制既快又精确。例如,口碑的故事,经常在不断传播中使真实性降低。但是数字化的信息,能够一模一样地复制信息,这使得迷因更加放肆地传播和发展。

二、网络视觉霸权

互联网可以说是视觉符号的组合,也是由各种数字、虚拟技术这些的结合产生,不停的虚构受众所了解的“现实”,组合成他们所认识的“世界形象”,并且通过技术把将要传递的社会行为、文化思想进行加工,然后转换成视觉符号,从而产生社会现实,如政治、经济、文化这些方面的立场,使公众无意识的接受,在与这种视觉乐趣的共鸣中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总而言之,人们对网络视觉符号的依赖感使人们在进行信息的获取时,思维、行为都被视觉掌握和主导,这就是网络视觉霸权。

媒体研究员多丽丝·格雷贝克曾说:“我们曾经赞扬通过文字符号来传达的抽象意义,已经让位给基于图像传播的现实和感受。”即使表情包通过图像来表达会使传播力量增强,但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指出,大量使用表情包来表达意思不是进步的表现,《卫报》发表的专栏《表情符号正把我们拉回到黑暗时代,而我们可以做的只是微笑》。

三、文化与新信息空间

在全球互联网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文化传播的增长速度就更快了,事实上,随着那些促进思想传播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建立,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之间的裂缝也就更大了。信息经济利用信息产品来影响创意思想的价值,这是种内在趋势,一直在稳步上升。但是,有了互联网,用经过精心设计的知识性和创造性思想的形式——声音制品、影像制品、文本和数据和利用数码技术传播于网络空间的方法来培养世界上千百万的受众,这已经成为可能。个体创意表达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如今可以加倍增长,其涨幅之大,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闻。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信息系统使思想和表达形式的价值得以飙升,它导致对同一种表达形式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从而在传播某种特定形式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螺旋上升的景象。

四、重构数字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价值体系

互联网时代,不管照片还是影像都并非是真实的。网络视觉具有十分强的渗透力,普遍影响着公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品位、行为、思维习惯甚至世界观。由高科技带来的视觉文化体验可以让大众感受到乐趣,同时也受到了技术方面不好的影响。面对网络所带来的伤害,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干预,以新的思维重新审视并构建网络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体系。

2015年,通过 face book有人发表了“本拉登并没有死,他就在曼哈顿”,当天晚上,这个消息被转发,推送了40万次。信息裂变会产生巨大且无法控制的能量,当迷因控制操纵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也许会被当作信息的传话筒。人性的价值恰好在于能够自我定位,当我们人类并非是技术的傀儡或者是信息的传播工具,而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时,我们就已经找回了闪耀的人性,而不是甘愿替信息文明扮演迷因复合体的角色。当前经济实力是文化的根本,缺乏适当的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也不能扩大。在网络传播系统中,信息通信者和接收者的边界被消除,所以要对人们的文化素质、艺术素养和信息素养进行全面提升,从源头提高民族文化创新品位和实力。

参考文献

[1]高德.迷因效应[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2]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13~219.

[3]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方美琪,胡翼亮.网络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陈峻峻.符号的魅惑——网络消费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谭文芳.网络表情符号的影响力分析[J].求索,2011(10):202~204.

[7]李佳.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流行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2):89~90.

作者简介:杨蓓蓓(1995.09—),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大连工业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当代艺术。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思品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