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方言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8-05-14 09:06龚韶
丝路视野 2018年16期
关键词:传承

【摘要】海南地处中国最南端,它和内陆被琼州海峡所隔断。生长作息在此处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氛围。土生土长以及漂泊迁徙到此地的人们所用方言种类繁多,但随着共同语的推广,方言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本文结合建设海南、弘扬当地文化的背景,探究方言保护的重要性,调查了解方言使用的情况,分析海南方言的现状,提出保护和传承海南方言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海南方言;方言保护;方言使用;传承

从地理位置看,海南这种孤悬海外环境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十分自由:久在此地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的少数民族同胞说着少数民族的语言,来自内地的诸多汉族移民又带来了多种汉语方言,于是海南语言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海南逐渐发展成方言之岛,据统计,目前海南常住居民使用的语言和方言多达14种,但是随着旅游岛的开放以及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海南方言使用范围越发局限,使用人数也在日益减少,多为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在使用,表现出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海南区域建设下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海南方言日趋势微。我们认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海南方言对于海南特色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保护海南方言的重要性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海南开始大规模推广普通话,海南的基础教育包括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都统一使用普通话。而随着海南经济的开放,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开始用普通话迎接外来游客,因此海南方言逐步走向衰落。

(一)维持民族语言文化生态平衡

海南方言种类繁多,却都保留着各自的语言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反映的是海南的民俗历史、人文风情,是海南本土地域特色的表现。方言的稳定某种层面上也意味着该语言文化的稳定,因此保护方言才能维持海南各民族语言文化生态平衡。

(二)促进海南文化多元发展

语言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相互依存,保护海南方言也就是保留语言的多样性,它对促进海南文化多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稳定和谐的社会往往是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社会。

(三)弘扬海南特色旅游文化

弘扬海南方言文化是开发海南特色旅游的重要渠道。2018年博鳌论坛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久久不见久久见”,就让同名的黎族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借助方言既能凸显方言文化的意蕴,同时对特色旅游的打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海南方言使用现状

针对目前海南方言使用情况,笔者对以下几方面展开了调查:海南年轻人使用方言的情况,海南地名中方言的运用,海南景点名称中方言的运用。选择这三方面的原因有两点:年轻的一代肩负着语言传承和文化承接的重任;海南地点名称、景点名称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考察它们的命名情况可以从中窥视方言的使用问题。

(一)海南年轻人使用方言的情况

笔者进行这部分的调查时,调查对象年龄为18岁到35岁,都是土生土长的海南本地居民,这一年龄段的人群,语言使用基本已经定型,他们的方言运用情况既是当地语言环境影响的反映,也体现出对下一代语言培养时的倾向性选择。

第一,18~24岁的调查对象有两部分组成:在校大学生与社会人士。通过对300名海南籍大学生调查发现,92%的同学表示在学校即使同为海南学生,也是用普通话交流,53%的同学反映虽然在家时父母长辈用方言交流,但自己还是不能在普通话和方言中自如转换。在对该年龄段300名不同职业的社会人士进行调查访谈时发现,这部分人群基本为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表示:与本地人员(有别于家庭成员的交际对象,下同)交流时57%以上的情况使用普通话,婚配对象同为海南居民的调查者中,59%表示家庭使用的交际语言主要为普通话。

第二,25~35岁这一年龄区间的调查范围包括服务行业和企事业机关单位。服务行业的调查数据与上部分中社会人士的方言使用数据基本一致,与本地人员交流使用方言的比例为35%,婚配对象同为海南居民的调查者中,37%的人在家与配偶、父母长辈交流使用方言,另一部分企事业机关单位的调查对象与本地人交流中使用方言的比例仅有26%,婚配对象也是海南居民的调查者表示与父母长辈、配偶使用方言较多,比例达到32%,但与孩子交流基本用普通话。

(二)海南地名方言使用情况

海南地名方言的使用,笔者分两个部分考察:城镇地点名称与乡村地名。乡村地名中使用方言的情况明显高于城镇地名中方言的使用。

在208个海南城镇名称的调查中发现,仅发现少数城镇地名结合使用了方言,如澄迈是取山水名“澄江”“迈岭”之首字而定县名为“澄迈”,学者张惠英认为“迈”与“美”一样,用作地名时都是指“母”,它们都是海南特别是黎族地区的“母”字地名。“哈”是黎语ha的译音,也写为“孝”,意思是“住在外面的人”,与“黎”相对,哈黎喜欢用抱某、保某、宝某这三种名称命名景点,因为“保、抱、宝”都是哈黎语“村子(bou)”的对译,如“保亭”也体现了黎语在地名中的运用。

而儋州市府那大,“那”为壮语,“大”则为黎语,意思是可以耕种的土地,现在只有当地人还习惯性保留着原来的方言称呼,更多的时候人们直呼其为“儋州”了。

乡村命名中运用方言的情况相对较多,黎语中以“保、抱、报、布、番、方、芬”(汉义为村) 领头的地名,如 “抱坡”取黎族地名的音和义,在黎语中,“抱”是村寨,“坡”是坡地、旱地;临高话地名中 “美” (义为家)字领头的地名,在琼山、临高等地有上百个村庄以“美”来命名;回语地名有“番、(蕃)”为修辞成分的领头字地名,海口的攀丹、儋县的攀步,实际上就是是番诞、番浦。

(三)海南景点名称中方言的运用

海南景点名的调查中,也有少数直接使用方言的情况,如“呀诺达”这一景點命名。“呀诺达”是拟声词,在海南本土方言中意为“一、二、三”,可是景区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内涵,“呀”意为立异,“诺”意为许诺,“达”意为实践,与此同时,“呀诺达”又被意为迎接、你好,表达友好与祝愿。这种方言景点名称为广大游客接受和喜爱。

再如“五指山”这一景点名称,其由来是五指山市地势呈阶梯状,是一座美丽的山城,五指山市原名为“通什”,在黎语中的意思是“绿树下的田园”。正如人们所见之景,城市被青山绿水所环绕,市区内绿树成荫,到处是生长旺盛的凤凰树、椰子树、菠萝蜜,环境非常清幽,让人流连忘返,完全体现出黎语“绿树下的田园”这一意境,但是随着“五指山”流传开来,人们逐渐忘记了当初的方言名称。

三、海南方言呈现的使用特点

根据以上几方面方言的使用比例和出现情况,笔者发现海南方言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使用范围狭窄,认同度低

数据调查显示,海南当地居民在社交场合中使用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已成为普遍趋势,根本原因是共同语推广所致,但是海南旅游开放也成为方言面临困境的另一层原因,蜂拥而至的外来者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这使得本地居民放弃原来的方言而改用普通话以迎合游客。因此,方言使用的环境越发狭窄,人们对它的认同度逐渐减低,能听懂方言、会使用方言的自豪感越来越少。

(二)传承难度大

海南居民在下一代语言教育中自觉规避了方言,一是与学校教育接轨,认为让孩子说方言会遭受异样的目光,显得家庭的教育层次比较低。二是认为方言掌握得过于牢固,会影响普通话的标准程度。这两个原因使得海南方言传承难度大,显露出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三)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从海南地名与海南景点名称两个层面方言的使用情况看,人们没有大力度挖掘方言文化在这些名称中的内涵,城镇地名呈现出与普通话保持一致的倾向,如改“那大”为“儋州”,将“通什”更为“五指山”的情况都是如此,都掩盖了原本方言名称的文化内涵;乡村地名虽然还保留着沿袭至今的方言词语,但是具体含义也已经为人们所淡漠。总之,在对外旅游的建设中宣传力度不够,这部分方言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充分。

四、保护与传承的方向

普通話的推广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沟通,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方言的地位显得窘迫,目前海南在学校教育上引进了方言、普通话同时教学的机制,海南媒体也对保护方言做了一些尝试。我们认为除了学校教育、媒体传播外还有以下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一)借助民歌民谣,推广海南方言

黎族、苗族以及疍家人都有很多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歌民谣,可以通过多渠道宣传推广,让人们尤其是外来旅游者产生兴趣,进而关注该民族的语言文化,这样既弘扬特色,也开发了旅游资源。

(二)特色方言地名的保护和打造

海南“呀诺达”风景区闻名遐迩,这个以黎族语言命名的景点名称令游客记忆深刻,在景点命名中应多采取类似的形式,能够突出方言文化的特征,也能借助游客的力量将文化意蕴辐射开来。同时,地名的规范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与普通话接轨,而应保留方言特征,打造特色地名。

(三)海南美食名称方言化

海南美食的名称基本还停留在简单直观的层面,如四大名菜“加积鸭”“东山羊”“文昌鸡”“和乐蟹”都是地名+食物的组合,这让人们在想象力上稍显薄弱。我们可以在美食名称上逐步方言化,使人们始终保持好奇的心理,既推广美食文化,也有效保护海南方言。

参考文献

[1]周萍.开发海南方言资源保护文化的多样性[J].新东方,2011(06).

[2]张惠英.从“美兰”机场说起——海南地名研究之一[J].海南师范学报,1999(03).

[3]詹伯慧.海南语言资源的开发大有可为——读《海南闽语语音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作者简介:龚韶(1985—),湖南娄底人,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