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英语听力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元化设计研究

2018-05-14 09:06王玺彦
丝路视野 2018年16期
关键词:多媒体

【摘要】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人们的口头交际中经常被使用,理解对方的间接言语行为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沟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首先分析了间接言语行为的功能,其次揭示了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实施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策略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在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和语用能力方面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多媒体;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是所有英语学习者的愿望和目标,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法规则和教材中的语言点,忽视了对学生交际、理解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培养,致使目前大学生的语用能力远不如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如果能将言语行为理论,特别是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必将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要求学生掌握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不同的对象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有效而得体的语言交际的能力。而在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十分复杂,对日常交际和英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按照母语思维习惯生搬硬套,使用的语言不符合英语习惯,在言语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造成交际中断或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英语的间接言语行为不熟悉,没有掌握英语语言的间接性。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实的交际过程中,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能会显得不合时宜,这时候,就需要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婉转地表达我们的想法。

言语行为理论是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 Austin)。奥斯汀将言语行为理论分为三种: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其中“言内”行为是所说的话语;“言外”行为是指人们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言外”行为则是“说话”这一行为带来的后果或影响。他认为每个人所说的话都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J. R. Searle)在他的《言语行为》(1969)一书中继承和批判了奥斯汀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随后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作了深刻的论述。根据塞尔的定义,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主要的施事行为通过另一种次要的施事行为间接地实现的。即一句话里可以有两种言外行为,一种是能从字面上精确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另一种是除了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如:Could you help me with the heavy box?说话人表面上是在进行“提问”这一言外行为,但实质上是在“请求”对方帮忙。

间接言语行为分成两类,即常规间接言语行为和非常规间接言语行为。前者指已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间接言语行为,也就是说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基本是一致的,它已形成一种惯常使用的标准格式,听者不需要拐弯抹角费尽心思去考虑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即言外之意,只需根据自己在日常交际中非常熟悉的句型作一般的推理就可以听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了。例如:

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

Could you be a little quiet?

Would you mind lending me your computer?

Id rather you warnt late again.

上述的这些句子在日常交际中常常用来表示“请求”,人们经常用这种疑问句或陈述句来表示一种约定俗称的很客气的请求,正因为它们是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所以人们在理解这些话语的弦外之音时没有什么困难。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用法是固定的,广泛的,因此人们对这种类型的间接言语行为很容易接受,掌握和运用。

与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非常规性接言语行为要更加复杂,隐晦和不确定,这是因为在非常规性接言语行为中,因为不是常用那些惯常表达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致使言语的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相差太远。在这种情况下,听者要理解弦外之音,即间接言语行为,则语境就显得很重要了,即听话者和说话者必须拥有共同的背景信息,也就是说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更多地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取决于语境。例如:

X: Let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Y: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根据已知信息和所处语境,X可以推断出: 准备考试要花大量时间,看电影也要花大量时间,Y晚上要准备考试,所以不能去看电影,因此Y的“言外之意”是一种拒绝。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继塞尔之后,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以及英国语言學家利奇(G. Leech)相继提出了语用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更具说服力地解释了语言中的间接行为,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

二、间接言语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与交际能力。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要求大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达到“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会话”或“能就一般的社会生活话题进行简单的交谈、讨论和发言”。从大纲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要求学生掌握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不同的对象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有效而得体的语言交际的能力。而在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十分复杂,对日常交际和英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按照母语思维习惯生搬硬套,使用的语言不符合英语习惯,在言语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造成交际中断或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英语的间接言语行为不熟悉,没有掌握英语语言的间接性。听力理解是一个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有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会出现所听到的关键词语不知其意的现象,还有些同学因为词汇量匮乏导致听到的内容根本不能理解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不在这篇论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本篇文章所探讨的对象是听力水平中等的同学,有时候虽然听懂了听力材料,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出现一些因为理解错误而失分。为了提高这种学生的听力水平和成绩,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听力中遇到的一些关于间接言语理解方面的问题。

例如2013年6月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第16题,如下:

M: Frankly, Mary is not what Id called easy-going.

W: I see. People in our neighborhood find it hard to believe shes my twin sister.

Q: 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A)Mary is not so easy-going as her.

(B)Mary and she have a lot in common.

(C)She finds it hard to get along with Mary.

(D)She does not believe what her neighbors said.

在這个对话中,这位先生在谈论对Mary的看法,这个女士表示同意他的看法。女士的回答的字面意思是承认她和她的双胞胎妹妹的性格不同,然而,她的言外之意是承认她妹妹性格的怪异,因此,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A。虽然这道题并不复杂,但是教师应该为学生解释这种间接言语行为类的题型的做题技巧,常见的干扰选项就是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正确的选项都是考虑了语境信息之后深层含义。

再比如2014年六月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真题第3题:

M: I hear the students gave the new teacher an unfair evaluation.

W: It depends on which students you are talking about.

Q: 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A)The teacher evaluated lacks teaching experience.

(B)She does not quite agree with what the man said.

(C)The man had better talk with the students himself.

(D)New students usually cannot offer a fair evaluation.

这位男士表示他听说学生们对新教师做出了不公正的评价,面对男士的说法,女士并没有表示认同,而是婉转表达了质疑——这取决于你指的是哪些学生。言外之意就是女士不同意男士所说的话。所以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B。这道题的难度大于上一道题,但是通过朗读者的意义推断和对间接言语行为的把握,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除了学生针对应试技巧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之外,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1)注重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教学。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过分强调语法规则和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语用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中存在着把语言形式和语言交际功能整齐划一的错误倾向,致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表达“命令”就一定要用祈使句式,“提问”就一定得用疑问句式等。重视语言形式教学本身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事实上,由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可以表达多种功能;而一种语言功能也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教师不重视听说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这使得学生在听说训练过程中输入的语言形式太过单一、缺少变化,基本都是正式的书面语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形式,特别是变化多端的听说材料,使学生在听说训练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应对。

(2)普及一些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知识。首先,教师应当适当在教学中穿插一些间接言语行为的相关理论的讲授,能够了解一定的言外之意。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训练当中掌握不同形式的语言。再次,在训练中,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说话人的心理和意图,判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3)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关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学生学会教科书上的东西就够了。其实教材里,所有的场景会话语句都被表达得十分清楚,被编排得有条不紊,丝丝入扣,有问必答,前后内容连贯,失去了口语的自然味道。教师也教得很刻板,如表示请求时必须用“Could you ...?”询问他人必须用“Do you...? Will you ...?”祈使句必用“Please do ...”的句型。其实这并非是固定的模式,在现实中的交际往往简单明了,甚至断断续续而显得支离破碎,有时根本不是完整的句子,但对话却进行得非常顺畅自然。所以要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灵活,游刀有余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习惯。教师最好给他们提供真实的材料,让他们接触真实的语言,从传统教科书所带来的“背口语会话”和“操练句型”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去直接从英语电影,电视及真实生活中的会话场景中学会运用间接言语行为,去理解不同会话的言外之意,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总结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中国,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在日常的交际中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自觉于不自觉中用它来指导人们的交流方式,使对话顺利有效的进行。随着英语的全球化,交际能力日显重要,间接言语行为在交际中的作用也更加明显。人们只要了解和掌握了它的特点。在交际中就会运用自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普及有关间接言语行为的知识、做题技巧和实际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标准。

参考文献

[1]黄良波.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04).

[2]乔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7(33).

作者简介:王玺彦(1983—),硕士研究生,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语用学。

猜你喜欢
多媒体
核心素养理念下依托多媒体构建高效课堂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疫情下多媒体教室管理常见问题及措施
多媒体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思考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播放所有格式的多媒体文件
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浅谈多媒体教室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