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课堂主渠道,以思政课为核心促进各课程协同育人

2018-05-14 09:57李清环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0期
关键词:通识专业课思政

李清环

[摘 要]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必须转变思路在宏观上进行大思政教育,开启“课程思政”建设。目前,课堂主渠道协同育人方面尚存在问题,其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要以思政课为核心,实现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紧抓学校特色拓展通识课程思政内涵;发挥学科优势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实现各课程协同育人。

[关 键 词] 课堂主渠道;思政课;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0-0040-02

一、课堂主渠道协同育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大多数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途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党团会活动、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等,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些途径效果不错。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较为系统地获得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党团会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魅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并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及思想;网络媒体冲击着他们的头脑,偶尔会使他们困惑。但這些途径往往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实现全覆盖,就思政教育整体效果来说尚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强度不高,面不够广,没有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目前来看,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一,思政课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仍存在着学生人到心未到的现象,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不思创新,教学资料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致使课堂死气沉沉。其二,渗透思政教育没有在专业课堂上常态化。除思政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很少经常进行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学目标中也少有育人目标出现,思政教育渗透没有在专业课堂上形成常态化。其三,思政教育尚未站在全局的高度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格局,跨部门、跨专业进行思政教育的局面尚未展开。目前,协同育人理念在教育者主体中尚未根植,属单兵作战,很多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就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政人员的事,因而不能很好地进行各课程协同育人,这是如今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以思政课为核心引领课程思政教育

(一)思政课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起引领示范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学习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课程,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分析、判断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自然也是课程的核心所在。思政课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因此要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担负起对其他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深化思政课改革,让课堂真正触及学生灵魂

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主要原因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因而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为此思政课要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凸显其作为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

1.优化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解决好“配方”陈旧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是统编教材,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限定性,要使“死”的教材变成“活”的教学内容,唤醒学生内心共鸣,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创造性的重构,使之触及学生灵魂。要注重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群体最关心什么、在思政课上最想学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基于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融合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特点等设计问题,比如“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媒体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网络道德?”等等,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系列化的专题形式,重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焦点问题入手,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让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创新教学形式,将理论灌输转化为课程实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师生的话语体系,解决好“工艺”粗糙的问题

要灵活应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实现思政课堂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翻转,实现教学语言从“理论话语”向“教师话语”“学生话语”的切换,增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快乐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探究能力等的整体提升。要着力强化实践教学,课内采用说新闻、角色扮演、小型辩论、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课外采用影视欣赏、主题PPT制作、小视频制作、手抄报制作、社会调查、研学考察等丰富活动,做到“课内实践节节有,课外实践月月搞”,通过切身体验,增强学生获得感。要着眼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一步序化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戏曲戏剧进校园、文化名人名家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使之成为思政课堂的实践载体。

3.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思政课教学跟上时代步伐,合乎青年人口味,解决好“包装”不够时尚的问题

优化教学内容,使之切合社会热点、学生特点,其实就是一种内容的“包装”;而推行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深度参与,则是一种技术的“包装”。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建好课程网络资源库,开发好专题讲义、主题微信,写好言论文章,做好课件,全方位丰富课程辅助资源,基于“互联网+”课堂,让思政课也“时尚”起来。

三、立足学校特色,大力拓展通识课程思政内涵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盲区和死角多为通识课堂和专业课堂,强化通识课、专业课的教化功能,是建设“课程思政”强化协同育人的迫切要求。

(一)优化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

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积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结合职教特色、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开设选修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深度挖掘思政资源。高职院校要重点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强化“课程思政”作为硬性规定和具体要求纳入全部课程的課程标准。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干课程建设,优先选择《大学语文》及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立项建设,使之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中发挥好示范作用。

(二)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课程化改造,丰富通识教育课程

对一些经典校园文化活动,要尝试注入思政教育目标和课程元素,按照项目化课程的组织流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协同育人的生动课堂。要根植学校办学特色,依托所处“丝绸之路”地域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尝试开设“丝路系列”品牌课程,如“丝路工匠”“丝路精神”“绿色丝路”等专题讲座,内容紧扣时代发展,回应大学生关切的热点问题,师资上选取地方行业及学校顶尖领军人物组成团队,保证课堂的高质量。

四、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

推进课程思政强化协同育人,必须引导、鼓励专业课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打破学科藩篱,注入思政元素,创新课程设计。

(一)匡正教育理念,将“教人求真”作为职业追求

要着力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筑牢“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底线。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有深刻的理解,明确课堂教育中的德育责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社会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为此高校要切实提升教师政治意识,要强化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教师日常培训体系中,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价值教育能力,使每位教师都能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二)校准课程目标,将“学做真人”作为首要任务

要克服片面、狭隘的学科意识和专业情感,立足于教会学生做人,立足于教会学生全面地、完整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将思政教育的目标、要求融入课程设计,让专业课也担负起讲政治、讲正气、讲理论、讲大势、讲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责。

(三)优化教学过程,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

要彻底改变专业课教学中重技能传授、轻德行培育的状况,突破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藩篱,立足所在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话语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放大育人合力。要结合专业特色优势,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载体,潜移默化地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道德法治层面的精神指引。比如,工科类专业,可以通过讲授行业国内领先技术、展望行业发展未来等,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等爱国主义情感;再如医护类专业,可以宣讲白求恩精神,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意义、审视职业责任;又如体育课教学,可以融入挫折教育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等的教育;实训课教学则可以融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合作意识、法规意识等的教育。总之,要善于抓住各学科、专业育人的“闪光点”,以情育人、以史育人、以美育人、以理育人,最终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

参考文献:

[1]韩立梅,张秀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作用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86-87.

[2]庞海芍.通识教育内涵解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2):125-135.

[3]董少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中国教育报,2016-12-02.

猜你喜欢
通识专业课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英语笔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