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实践育人能力”为目标的课外培养计划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的研究

2018-05-14 12:12陈寿海
今日财富 2018年30期
关键词:学分课外考核

陈寿海

实践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扎实推进实践育人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能力,各高校先后实施了“课外培养计划”,但“课外培养计划”涉及的实践平台面较广、考核难度较大、缺乏统一组织、学生的实践平台层次较低、学生能力的提升、学分的认证和界定存在等诸多困难、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

从当前高等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探索推进这一工作的创新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机制,可以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与保障。

一、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价值

(一)实践教育对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实践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扎实基础技能、全面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优秀创新创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实现 “知行合一”的重要渠道。

实践观更加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学生的日常理论学习、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人际交往能力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

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痼疾,应试教育导致“唯分数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进取的精神,缺少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实现对自我和外在世界的更全面和更深次的认知,从而引导自己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课外培养计划”对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外培养计划”对增强大学生知识运化能力、感知能力和体悟能力,以实践育人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以增强大学生个体的感知能力、体悟能力和觉察能力,以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实践育人能力为首要目标,突显课外学分的引导作用,使之与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高度统一。

二、“课外培养计划”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外培养计划”不再只是针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涉及到科技文化、人文社科、实践教育等诸多方面。然而,课外培养计划在课外学分设置、组织实施、界定等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导致实施起来存在诸多困难。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课外培养计划”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不能照搬课程实验和实习的模式,因此,涉及的实践平台面较广,考核难度较大;其次,大多数学院采取学生自找实践单位,自主参赛等方式,缺乏统一组织,导致学生的实践平台层次较低,实践内容多为认识实践,形式单一;再次,考核方式为一次性的结果考核,缺乏对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和能力提升的考核,学生能力的提升、学分的认证和界定存在诸多困难。因此,要围绕课堂教学设置“课外培养计划”中各项学分的分配比例,及其相应的开展途径和实施手段,将其做模块分解,分部门组织,分部门指导,分部门实施。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根据学生个性发展,有针对性为学生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完善考核方式,完善课外学分的过程监控体系,实施阶段性考核与成果答辩制度,考核要将“质量”考核放在首位,考核要体现学分获取的过程,将阶段性考核和成果答辩考核相结合。并制定适合本学院的“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才能使实践育人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

三、“课外培养计划”的科学构建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实施“课外培养计划”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引导和道德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着力培养品德高尚、務实进取、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觉的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引导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二)做好顶层设计,做到分类指导

课外培养体系涉及诸多方面,作为学院“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的落实、管理和考核的教师,要做好“课外培养计划”的顶层设计。在计划制定过程中,要以教学大纲中培养的能力为导向,与校院各级单位加强沟通,完善课外培养运作训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强过程督导和结果反馈,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分类指导,做到“因材施教”,以“大实践观”教育理念为指导,从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出发,科学设置和规范各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落实课外培养的课程化建设和制度性安排。

(三)整合资源,完善运行保障

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以“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为目标,最大程度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探索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整合资源,通过有效的组织,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依托学校双创平台,为学生提供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在高平台中可以参加研发型导师制中,加入导师科研团队。

(四)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完善监控机制

考核机制是检验实践育人工作效果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工作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要在实践单位、学院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形成有效的双向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实践育人工作。要完善课外学分的过程监控体系,实施阶段性考核与成果答辩制度,要完善考核机制,将“质量”考核放在首位,考核要体现学分获取的过程,将阶段性考核和成果答辩考核相结合。

高校课外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科学的创新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机制,更要依托教学大纲中的培养能力,以大实践为载体推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将结合,提升学生的知识运化能力,强化大学生内在能力的提升,切实使实践育人工作得以有效实施。(作者单位为东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课题名称:基于“提高实践育人能力”为目标的课外培养计划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的研究 课题编号:J201838

猜你喜欢
学分课外考核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学分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