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有赖于高职教育瓶颈的突破

2018-05-14 16:20黄徽姬玉明周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技能型产教校企

黄徽 姬玉明 周君

[摘 要] 我国目前正在倡导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迫切需要更多与社会需要相匹配的高技能型人才和“工匠精神”。引入并实施现代学徒制,加快优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高职教育对这一需求的即时回应。为此,要防止现代学徒制这一“西经”被“念歪”,水土不服,落入以往人才培养模式无法达到预定目标的窠臼,在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瓶颈依存的状态下,就必须在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这一问题上予以突破。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瓶颈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08-03

学徒制,人们并不陌生,自古有之,中外皆具。而现代学徒制却是发端于制造业先进的西方国家,1993年由英国首先提出,并在现代制造业依旧发达的西方日趋成熟,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等。现代学徒制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其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都遵守德国学徒制的“双重”身份、“双元”育人、产教融合,并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根本的原则。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推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并将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2015年试点工作在遴选的100家高职院校、27所中职院校和8家企业中率先展开。

一、现代学徒制走进中国具有深刻的必然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的高职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而生,虽然仅有短短3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探索高职办学规律,学习、借鉴和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从企业委托培养模式,到“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各种“冠名班”“订单班”模式和“双证书”模式以及现在多地积极探索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表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工作者从不缺国际化视野,也从没有停止引进先进理念和做法,消化吸收,进而中国化,并再度创新完善的历程。

从现实的角度看,30多年来,我国从制造业弱国向制造业大国,乃至制造业强国迈进,高职教育也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主战场,秉承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的宗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能型人才,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进步,在质量上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更是强调“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这必将进一步指明高职人才培养方向,也为现代学徒制的引进与本土化,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塑造新时代“工匠精神”提供强大的动力。

现代学徒制作为当代最受关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学生的双重身份、培养主体的双元性等主要特点,不仅丰富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同时对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瓶颈问题有着极大的针对性,必然会进入我国高职教育界的视野,并通过消化吸收,终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已有360多个现代学徒试点。

二、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依赖于生产性的“实战化”环境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对学习内容,而且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不同于普通教育,这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类型差异的一个根本原因。不仅是现代学徒制,整个高职教育要真正走到世界职业教育的前列,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取决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多大程度上采用生产性的“实战化”情境与手段。

(一)技能型人才的实战化培养是此类人才养成的最佳境界

我们很多人都会开车,都深知学会开车需要在真实的汽车上现场学与练,这就是培养驾驶技能的驾校模式。大至一国军队的演练,小至个人学习驾驶技术,无不强调实战化,只有在实战化的条件下,技能也好,技、战术也罢,才能贴近实际,符合实际需要,锤炼出过硬的技能与意志。

技能型人才的技能培养在原理上与驾校模式是一致的,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强调实战化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反复强调要深化校企合作的根本所在。现代学徒制原本就是在现实生产环境中产生的,是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成熟的校企合作中提炼形成的一种先进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在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中,学生所学所练的技能才是最真切的、社会所需的,学生才能获得现场感,深刻体会企业规范和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只有在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才能将学校的教育要求与企业的生产要求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无缝对接”,达成教学目标。

(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将实战化状态贯穿始终

现代学徒制较之冠名班之类的班级制,更像是班组制,无论是在技能培养上,还是在教育学生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现代学徒制被普遍采用的优势所在。但无论何种模式,将技能型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置于生产性的实训环境中,是最为有效也最为高效的培养情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两年校内学习,最后一年甚至半年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大部分时间的技能训练都是模拟性的,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即便是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也由于管理与融合问题,效果难以保证。与发达国家校企紧密合作状态下的学生技能培养相比,我们在生产性的实战化情境中的训练时间远远不如,而靠学校自身的模拟实训,存在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因此,之所以强调“整个培养过程”,就是要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去除以往过多的假设、模拟,从学生见习、拜师开始,到技能考核结束、毕业,在学制规定的时间段内,将学生自始至终置于企业的生产性实战氛围中加以培养。

(三)实战化是消除教学与实际“最后一公里”差距的根本途径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企业生产实际“無缝对接”,是高职院校孜孜以求的目标,而生产性的实战化环境是革除学校自我办学成分太多、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这一弊病的最有效武器。只有在生产性实战化条件下,现代学徒制教学的目标制订、内容安排、组织实施和最终的考核,才能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和现行状况来确定,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所谓的“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实现。

正是需要紧密的校企合作,紧紧依靠由企业提供的生产性实战化条件,以企业做专业的坚强后盾,才能消除学校教育教学沿袭旧法的惰性,彻底解决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核心领域长期存在的脱离实际的痼疾。

值得注意的是,与学校自设的模拟项目训练不同,实战化条件下的现代学徒制实施,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安全会带来一定影响,需要校企双方严密地计划、组织与协调;合作双方追求的目标,重点是人的培养,既不能完全由学校自说自话,但也不能缺少学校方必要的话语权。

三、产教融合裹足不前显示了目前我国高职发展的瓶頸状态

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校企合作培养,早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本科压缩性人才培养模式已被摒弃,校企密切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也是高职教育界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各地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或依托自身行业背景,或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创造出许多既贴近高职发展规律,又各具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如2006年,江苏大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形成的“定岗双元制”培养模式;2010年,江西新余市启动建设了江西职业教育园区等。

在我国,职业学校作为主要学习地点,既不可能在规模上也不可能在数量上对真实职业环境进行一比一复制(姜大源,2005)。离开了企业的深度合作,产教高度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就是一个梦想。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现实的原因,高职校企合作在大力推行了一段时间后,便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突出表现为校企合作深化难、融合难,学校止步于学生能够顶岗实习,紧密型的合作少,层次浅,缺乏专业内涵,“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一种松散的组织状态,多表现为学校方面一头热,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双方无法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甚至合作双方满足于开个会、签个协议、挂个牌。企业把实习生或当廉价劳动力,或安排与技能学习无关的岗位打杂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学校对企业的学生安排又缺乏话语权,理论上的“六个对接”,甚至“八个对接”多半停留在书面上。真实的状况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实习生的安排与教育带有极大的随意性。

为了达成与企业的合作,各学校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动用私人关系,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学校方的认知与热情,并没能产生与合作方——企业的联动效应,学校热、企业冷的格局始终难以打破。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兼具企业准学徒身份这一特点,是否就能唤起企业热情尚有待观察。毕竟,造成这一瓶颈有着更为实际的问题,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只是有利于化解,而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坚冰。

四、推进产教融合首先必须感知企业“冷暖”

学校热、企业冷是高职教育界共同的感受,也是高职深化改革与发展的瓶颈障碍,导致高职毕业生的技能水平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作为办学层面的问题,合作方——企业存在着诸多现实的考量。

1.企业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得不偿失。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主要是从招收看中的学员和员工储备角度考虑,由于高职院校自身能力的因素,在科研和技术服务等方面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很少。而企业大量吸纳学生实习,不仅要承担影响生产、增加开支等经济损失的风险,还有许多不可控的潜在风险,导致企业对合作没多大兴趣。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各地效益好又适合作为合作对象的企业数量日减,推进产教的深度融合更加困难。

2.企业普遍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担当意识。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起源于企业的自发设立,是企业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建,并不断发展与成熟。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既是责任义务,也是一项荣誉,所以有许多为企业认可并执行的法律法规。《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必须具有相当的品质,有条件进行双元制教育。在德国,企业能够参与职业教育表明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荣誉,德国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开展培训,但只有1/4的企业能参与职业教育。

反观我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企业很少有这种合作扶持的意识,更不会觉得是责任义务。通行的做法是从社会招工,再进行企业内部培训,所以职业教育便是“身外物”“分外事”。

3.现代年轻人流动性强,频繁跳槽,独生子女往往缺乏老一辈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导致企业担心留不住人,不愿意在人才培训方面投入更多,“搭便车”便成了众多企业家共同的心理。

当然,造成高职校企合作瓶颈的原因还有学校自身的问题和政府协调、扶持不力等诸多因素,而应当作为培养主体之一的企业没能很好地承担应有的责任,是不争的事实。

五、引入现代学徒制是打破职教瓶颈的良好契机

我国正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历史性时刻,引入并运用现代学徒制,打破职教瓶颈制约,以有效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现代学徒制的运用有助于职教发展瓶颈的突破

就我国高职教育而言,现代学徒制最为重要的一个特色是学生的双重身份,其学徒身份也是准员工身份,这使得企业可能(而不是必须)把学生的技能培训当作“自己的事”,把学生当作“自己人”,相比现有的“分外意识”是个极大的进步。此外,新型师徒关系决定了学生在实训中不必再像过去那样班级集中,可以将学生分散到不同企业,相应地减轻了企业负担。

尤为重要的是,现代学徒制中产教融合的原则决定了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必须以解决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为前提,而这提示了社会各界从社会角度和办学层面思考解决。

(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将加快解决企业利益问题,解除企业后顾之忧

实施现代学徒制,也为社会对企业的责任利益问题予以了更多的关注。(1)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可考虑改变以奖代补的做法,按人头提供给企业承担学生的实训补贴,为实习生购买相关保险等;(2)促使学校发挥人才优势,为合作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3)促进转变思路,学校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用于购买设备投入企业,产权不变,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4)努力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不仅通过合同、协议来约束,更通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意识和良好作风,使学生安心,企业放心。

(三)现代学徒制的运用将推动地方政府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为保障现代学徒制的落地、生根、开花,除了资金外,政府要在沟通协调、法律制订、政策调整等方面发挥作用。职业教育有别于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需要以“厂中校”“校中厂”的形式建设实训基地,越是贴近生产、贴近实际效果越佳,因此,相关法规与政策在制订与执行上需要区别对待。以英国为例,既有综合性的法律如《技术教育》,又有具体性法规如《职业交换法》《产业培训法》等规范职业教育某一领域环节,还有《地方税收法》等对职业教育经费给予规定。

(四)现代学徒制的引入要求高职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

现代学徒制的产教融合原则,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在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目前,高职领域正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办学的体制机制进行探索,许多学校对二级学院、实训基地、校办企业以产业园区、股份制企业等多种形式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就突破校企合作这一瓶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正如有学者所言,“混合所有制”是职业院校创新体制机制、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的必由之路,实行混合所有制的体制有利于职业院校更加贴近产业需求,跟上社会步伐。现代学徒制的引入与运用,必将开阔社会各界的视野,坚定改革者的决心,加快高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

六、结语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现在几乎不存在校企合作障碍问题,所以产教融合作为现代学徒制的特色与原则位居其中。而在我国,这却是个致命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现代学徒制的引入与实施中,首先着力化解高职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的瓶颈,最终使课程、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组织、技能考核与评定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达成预定的目标,避免现代学徒制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2]孔帅.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3):38-40.

[3]李雄杰.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六个对接”[J].机械职业教育,2014(5):3-5.

[4]董会钰,赵明丽.“八个对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2(6):170-171.

[5]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8-33.

[6]吴晶.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20-24.

[7]童卫军,任占营.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问题对策与实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83-188.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产教校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