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跨界

2018-05-14 09:02
安邸AD 2018年12期
关键词:灯具毕加索时装

时尚从来都不是闭门造车,优秀的时装设计师绝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时装”里。从伦敦到纽约,再到上海,我们采访了诸位活跃在业界一线的时装设计师,他们是时尚的局内人,对家具和器物竟也有超出常人的理解与视角。归根到底,给人带来美的事物是不分疆域的。设计不仅是一件衣服或家具,更能带给人们情绪与启发。超越行业边界,正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Jonathan Anderson·混合魅力

自2008年创立个人品牌以来,今年才三十出头的北爱尔兰设计师Jonathan Anderson极具革新性的设计就获得广泛关注。他通过相互穿插的男性及女性元素,打造出独特的时尚感。出任西班牙奢侈品牌LOEWE罗意威的设计掌舵人后,他更是让该品牌从商标到衣架都来了一场大变身。19世纪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领导者之一william Morris的作品令Jonathan深受启发,他随即推出了运用艺术家经典印花图案的LOEWE罗意威胶囊系列,让传统和当代融合在一起。这种跨越时代的混搭风格,无疑丰富了设计的内涵。

这种“混搭”也体现在Jonathan个人喜欢的家居器物上。这件由装饰主义重要设计师Maurice Jallot与Raymond Subes共同设计的餐边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5年,硬朗的柜子主体出自Maurice Jallot之手,形式柔美的铁艺装饰则来自Raymond Subes。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材质搭配在一起,加上纯手工工艺的质朴美感,让Jonathan深深为之着迷,正如他通过时装设计所传达出的混合的魅力。

Uma Wang·经典暗黑

王汁(Uma Wang,下称“Uma”)的工作室悄然沿袭了其个人同名品牌时装的风格,低调、随性、自然。推开工作室的大门,空间里几乎就只有两种颜色:水泥和黑色,没有多余的装饰,光从高挑的天窗里洒落下来,简洁、大气。一身黑色的Uma抱着她的爱猫前来迎接我们,她习惯不施粉黛,对这次拍摄也不例外。工作室里的物件很少,Uma坦言自己喜欢“空”,从5年前就很少买东西了。做坏了的帽子架被她顺势倒过来就成了茶几,而一旁的“蝴蝶椅”(the Butterfly Chair)是她近来难得的一次“购物”。这把设计史上知名的休闲椅是由阿根廷设计师Antonio Bonet、Juan Kurchan和Jorge Ferrari Hardoy于1938年设计的,因为形似飞翔的蝴蝶而得名。Uma在巴黎古董市场与它一见钟情,毫不犹豫买下运回上海。椅子用一块皮革面套挂在环形金属管上制成,尽管原本的皮面已经开裂并被Uma替换,椅子简单轻盈的结构之间流露出的优雅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也与Uma对时装设计的追求如出一辙。因为工作经常在巴黎小住的Uma,每逢周末都会去逛当地的古董市场。她从不将自己限定在“时装”领域,建筑、设计、艺术都是她的重要养分,以此对世界始终保持一份好奇。

Virgil Abolh·涉猎广泛

近几年来,Off-White的创始人Virgil Abloh简直就是时尚界的宠儿。从潮流文化起家的他不仅广受年轻一代的追捧,还在今年3月入主路易威登,出任男装艺术总监。这也让他的设计得以覆盖从奢侈品到大众产品的各种层次,并涉及各个年龄段。除了时装设计师,他还是DI、音乐制作人、室内设计师……他似乎总是拥有足够充分的知识,对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独到理解。他身上最令人着迷之处就在于这种涉猎广泛的特质。

初见Virgil,这位身高超过一米八的设计师或许会让人产生一些疏离感,但短暂交流后,你便会被他温和的态度和语调所捕获。说起最爱的一件家居品,Virgil却有些许犹豫。可能由于本科学习土木工程的缘故,他不由自主对柯布西耶的灯具心生崇拜。但最令他欣赏的还是已故法国设计师Pierre Paulin设计的落地灯。它介于雕塑与实用灯具之间,颇具当代感又非常生活化,这与游弋在奢侈品与大众产品之间的Virgil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家居品的喜爱还提升了他对其他领域的鉴赏与创作能力,他总结道:“生活在喜欢的设计品周围能让我不断汲取养分,找到在各个领域里的创作方向。”

吕燕·似我如水

吕燕和她的团队刚发布了他们在一座西班牙小岛上拍摄的COMMEMOI(似我)2018年秋冬系列时装大片,仍然遵循品牌从成立之初就设定的“新时代大女人都市故事”的精神。这个由吕燕在2013年创办的女装品牌,从连体裤到西服大多剪裁利落,透露出自信与独立的气质,就和这位前国际超模本人一样。除了经营自己的生意,吕燕平时的一大爱好就是逛家居店。“买衣服于我是工作,让我能感到享受的是购买艺术品和家居用品。”

她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座设计师Michael Anastassiades为意大利灯具品牌Flos设计的落地灯,是她3年前在建筑师好友Neri&Hu创办的家居店“设计共和”里一眼相中的,因为它“看起来就像一座雕塑!”她还买了同系列的台灯放在工作室里。灯具线条简洁的圆盘底座和她服装使用的人台的底座几乎一样。她喜欢落地灯不那么直接的光源,在空间里营造出暖意。和她的服装一样,她尤其在意家的“舒适感”。“家应当像一个大气垫,能根据不同人的身型产生不同的形状,让人愿意待着。”她的品牌所倡导的“大女人”也不是锋利的,而是能在家庭和职场中切换自如,在生活和精神上丰盈独立,“就像流水一般”。

Simon Porrte Jacquemus·毕加索女性

喜欢Jacquemus服装的人,可能未必了解品牌创始人Simon Porte Jacquemus的经历。出生于1990年的Simon其实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专业设计教育,却在19岁时就创立了个人同名品牌。短短几年间,这位年轻的设计师迅速成为时尚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即便是在群星闪耀的时尚之都巴黎,他与他的品牌依然光彩熠熠,令人津津乐道。

1990年代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成长自法国南部农村的Simon卻享受着淳朴又无忧的童年,帮专事胡萝卜和菠菜种植的农民父母亲售卖自家的收成。这也是他作品中不见某些快节奏时尚元素的原因。由他设计的女性时装,大多散发着优雅的迷人气质。

Simon在设计道路上的第一个缪斯女神是他的母亲,不过“现在,我为之创作的女性原型,越来越接近毕加索画笔下的女人了”。他至今还记得年幼时第一次看到毕加索创造的双面女性形象时心中燃起的那份激情,也正是这份激情促使他日后走上了时尚之路。时至今日,Simon最钟爱的艺术家仍然是毕加索。而这些由毕加索在Simon家乡附近制陶工坊创作的陶瓷制品,便能令他不断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不忘初心。

Natacha Ramsay-Levi·简单的非凡

在去年9月被Chloe正式任命为设计总监前,很多人都没听说过Natacha Ramsay-Levi这个名字。尽管她在业界相当资深,此前却从未执掌品牌。不过,在Natacha带来个人首秀后,她就立刻消除了人们的顾虑,获得了业界几乎一致的褒扬。秀场上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的时髦风格正如她自己——一位想做历史学家却被时尚吸引,從助理一路被提升到设计总监的巴黎女士。“我想打造凸显女性穿着者特质的时尚,一种无须刻意‘造型即可自然释放自我个性与态度的时尚。”

尽管身处时尚行业的中心,Natacha对平目的个人着装并不十分讲究,她总是以简单的造型示人。“每天有太多事情在等着我做决策了,工作日早晨的梳妆打扮可能是我唯一不必认真抉择的。”她本人这种简单随性的个性也为仙气十足的Chloe带来了些许飒爽英气。当被问及什么样的物件能为她带来灵感时,Natacha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组Chaine系列灯具。这一由法国设计兄弟Bouroullec创作的灯具通过单一模块式叠加,塑造出简约的外形轮廓,简单之中呈现非凡,与Natacha自己的气质如出一辙。

PRONOUNCE·日常之美

刚参加完上海时装周,PRONOUNCE的工作室里放满了秀款样衣。墙边一组时装大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是在印度拍的,拍摄时突然下雨了,这种随性的美真是太妙了!”打湿的衬衫、潮湿的地面、模特手里拿着的伞……这些“不完美”对PRONOUNCE创始人李雨山和周俊来说正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们希望自己的品牌是真实的、有温度的。他们喜欢开发出日常廉价材料的“美”。比如,他们就用银色化工锡纸把20多元网购而得的垃圾桶整个包裹起来,再塞满鲜花,就成为本季以印度花市为灵感的秀场道具。这两个“85后”男孩儿的灵感总是令人出其不意。李雨山最近在北京买回一只“文革”时期的玻璃花瓶,每一面都有不同的竖条染色,各面之间还有不规则晕染过渡。“它实在太漂亮了,光是这个花瓶就可以启发我们做一整个系列的时装!”他们也欣赏“随性”,经常在工作室里没有明确目的地做起手工,手作本身于他们也是一种体验与思考。李雨山喜欢收集老物件,周俊一旦收集起东西来就会想方设法集齐,这也导致他们工作室里存有从创刊至今的法国时尚杂志Purple——他们最喜欢的杂志。“十多年前的杂志现在来看也不过时!”

猜你喜欢
灯具毕加索时装
毕加索的厨娘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宿舍潮物,STASIS台灯
看不懂没关系
时装
漫画&时装请签收你的儿时梦
西班牙 情感之光灯具只在当下
放肆玩酷街头时装客
激活时装新形态
Robe发布BMFL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