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江苏省人口密度变化视角下的城镇化浅析

2018-05-14 08:55龚思思
财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人口密度苏南地区苏中

龚思思

中国人口的时空演变是折射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以江苏省“五普”、“六普”的人口资料,从人口变化视角下,利用arcgis分析江苏省人口现状、城镇化水平及问题,希望能在制定城镇化道路提供一些参考。

人口密度 城镇化

空间扩张 人口流动

江苏省城镇化概况

在过去3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在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苏省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以工造城、90年代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新世纪初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的同时发展,以及后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切合省情的城镇化之路。

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江苏县区级人几数据,结合GIS空问分析,对江苏省的人口密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初步的研究。通过Gis根据自然断点分级法,再结合2010年比2000年各项指标总人几数据比值作为分级,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江苏省各区县人口增长变化

从人几密度的频次分布上看(图la、b),不足1000人/平方公里的区、县最多.两个年份均超过57个,约占总数的53.77%,占面积的2/3以卜;密度在1000-1500、1500-2500、2500-5000、5000-10000人/平方公里的区、县数基本在6-15个以内;密度超过10000人/平方公里的区、县则相对较少,仅占江苏省面积的0.01%。两个年份对比下可以发现,密度在60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区、县由2000年的29个增加到2010年的31个,密度在1000-1500人,平方公里的区、县从2000年的11个上升到2010年的13个。而人口密度在1500-15000人/平方公里的区、县数量相对稳定,其中密度在少于600人/平方公里的有所减少。

2010年和2000年相比,江苏的各区县人口密度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向南集聚现象,主要以南京、无锡和苏州为增长点。另外,江苏省的人口较多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而苏南地区又是江苏省受上海市辐射最强、交通线最密集的地区。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宁杭高速、宁连高速、宁洛高速等在苏南地区组成密集的高速公路网,加之来自上海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使苏南地区各县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較高。相对来说,苏北和苏中地区的交通干线密度较低,区域发展水平普遍较为落后,苏北地区无明显的增长极。

(2)江苏省各区县人口密度变化

以2000年、2010年的江苏省各区县人口数量变化,计算人口增长率,结果如下:

1.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人口流失

江苏省区县级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有60个,占全部106个区、县数的56.6%,从图lc来看,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江苏中、北部地区的连云港市、徐州市、淮安市、宿迁市、盐城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苏北、苏中地区的人口数量正在衰减。

2.江苏省部分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发展迅速

从图lc来看,人口增长超过100000人每平方公里的有29个区、县占全部106个区、县的27.35%,南京、无锡、苏州三市的人口增长明显,表明这三个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大,大量劳动力迁入,人口增长地区与产业空间分布有紧密联系。另外在连云港、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这五个的市区人口增长大,说明了一部分劳动力除了选择南京、无锡、苏州外,还有一部分选择在所在市域的市区选择就业,因此形成了小规模人口聚集。

3.江苏省部分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处于近乎停滞阶段

从图ld来看,共有20个区、县基本卜处于100%-120%这一区间,占全部106个区、县数的18.86%。表明从2000年至2010年,南京市、扬州市、无锡市、镇江市地区的人口处于近乎停滞增长状态。从空间分布上来看,这些地区主要集中于原有老城区、生态保护控制地区和产业发展落后地区。

江苏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总体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也呈现了较大差异,苏南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苏北,三个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其中,苏南与苏北的差距较大,苏中与苏北的差距相对较小。分区域来看,在苏南,省会城市南京的城市化水平领先于其他各市,无锡、苏州分列二三位,城市人口迁入率高,对周围劳动力有很高的聚集作用。在苏北,徐州具有苏北地区最高的城市化率。

经济上,人口密度的增减和江苏省内部经济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空间上,江苏省的经济差异十分明显,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在内部差异方面,苏南地区内部差异最大,苏北地区次之,苏中地区最小。苏南地区内部各市之间经济差异较大,而苏中和苏北地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较苏南地区均衡。[3]从图2a可以看出,2010-2000时间段内,江苏的经济苏南领先全省,苏中优于苏北。2010-2015时间内,苏北的淮安、宿迁、徐州发展速度加快,连云港、盐城勉强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人口密度的变化也直接反映了江苏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2010年江苏省13地市的城镇化水平的分布较有规律,大致以长江为界,离卜海最近的长江以南地区,包括苏州、无易、常州、南京、镇江5个城市,城镇化水平较高,均在60%以卜,如南京市最高达77.94%,镇江市最低为61.97%;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泰州、盐城、徐州、连云港、淮阴、宿迁,城市化水平较低,都在60%以下,扬州最高为56.75%,宿迁最低为48.29%呈下降趋势。

(2)江苏省的同时存在人口流失和空问扩张问题

本文通过使用DMSP/OLS数据的稳定光值,第六次人口普查年的江苏省的106个县区行政边界矢量图作为边界按掩膜提取2000年和2010年夜间灯光数据,DN值从0到63,灯光越亮数值越大,采用47以上的地区为城镇。

从人口和土地分布关联看,各城市因土地财政的需求大量扩展建设用地,发展住宅房地产,在外来人口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住房供过于求,出现了一批空城,反而呈现城镇化过度虚华的状况。若过度追求城镇化的数量增加,过度推进城镇化的规模扩张,则有可能因失业和公共服务的过度负担,导致城镇化超前于工業化。

回顾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城镇化道路,江苏省也无一例外的以单向的、粗放的城市空间扩展,和对农村实施的是“侵入”式的“空间并构”。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有效的产业空间转移,依据产业价值链来进行产业分工和载体建设,走“分散式集中”的路子,不仅可以找到诊治“大城市病”、“大城市周边贫困带”的药方,也有助于促进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

(3)苏南地区少数县域存在城市收缩的趋势

苏南地区建沿交通轴线以飞地模式建设一批新城区和工业同区,但是老城与新城之间的绿带往往没有规划或即便规划了也保不住,建设用地沿中心城区不断蔓延和填充,进而呈现出新旧建设空间的连绵之势。同时,新建的各类]二业同区和新城的就业岗位和相关配套完善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客观卜短期内难以吸引人口进入,产城融合尚待时日;加上中心城区的建没控制边界较为模糊,低成本蔓延现象突出,使大量人口难以疏解到新城新区。新城新区人口增长趋缓,造成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苏南地区已成为外来人口导人的重点区域,并呈现加速增加的态势。因此如何实现农民的市民化,也就是让农民融人城镇社会,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成为重要议题。大量的外来人口虽然在城市长期居留和稳定工作,但是并没有被地方社会福利和制度体系充分接纳,在相当多方面存在差异性的制度安排,带来对非户籍人口非均等化的社会待遇和公共服务,这也成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总结

综上分析,人口视角的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主要问题如下。第一,如何实现外来人门尤其是农民工的市民化;第二,考虑资源承载力,如何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的分工协作,引导江苏省人口的合理分布。第三,如何强化产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就业和财富创造能力,使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1]杨振山,孙艺芸.城市收缩现象、过程与问题.人文地理.2015.(4).6-10

[2]Haase Annegret,Rink Dieter,Grossmann Katrin,Bernt Matthias,Mykhnenko Vlad.Conceptualizingurban shrinkage.Environment andPlanningA.2014.46(7).1519-1534

[3]陈雯,闫东升,孙伟.长江三角洲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与态势的判断.地理研究.2015.(03).397-406

[4]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地理科学进展.2011.(02).224-230

猜你喜欢
人口密度苏南地区苏中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中国人口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苏中小延安”的由来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比较及对策建议
跨江融合背景下苏中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苏南地区乐器销售市场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