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审计证据质量提高对策探讨

2018-05-14 08:55胡殊源
财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证据数据库质量

胡殊源

近年来随着数据审计的蓬勃发展,很多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量不仅越来越庞大、类型繁多而且价值率低,不仅包括最细节的微观数据,也包括了宏观角度的整体数据。大数据时代已经来到,数据海量化的趋势也已成定局。由此产生的电子审计证据的质量对整体审计质量的影响愈来愈大。本文在基子大数据的背景下,筒要阐述了电子审计证据质量的相关概念和影响审计证据质量的因素,之后分析了目前电子审计证据存在的质量问题,最后对导致电子审计证据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大数据

电子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质量

审计证据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可以预见,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证据质量的提高在未来必定会产生巨大效用。本文以国家会计审计准则为依据,从充分性、适当性两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电子审计证据质量,旨在缓解大数据下审计证据质量不高,以及难以直接作为有效的审计证据的尴尬,促进形成充分、适当的电子审计汪据,提升审计效率。

大数据下电子审计证据存在的质量问题

有效的审计证据是所有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基础。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是确保整体审计质量的关键。但在实际工作中,当前电子审计证据存在的质量问题如下:

(1)大数据下电子审计证据质量的充分性不足审计结论需有足够的审计证据支撑是审计证据质量对充分性的要求。而实际中,往往受到数据库不伞的限制,导致很难获得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去支撑审计结论。首先,我国日前来看,数据审计還未实现全覆盖,很多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书面账目或是口头证据较多,假如审计人员采用直接从计算机数据库筛选、电子凭证、电子账表等取证方法,只能获得部分少量的审计证据。同时,对于一些数据需要高度保密的单位或企业,比如税务、海关、高科技公司等而言,其往往都采用的是本单位开发的或是特别定制的财务软件,并且只能对内,不能对外导出。审计工作人员不能直接获取到这部分审计证据,取证不足使得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没有保障,进而引发审计风险。

(2)大数据下电子审计证据质量的适当性不足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如果不法分子同样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信息修改、破坏、伪造时,不会留下修改的痕迹;同时,智能化的数据处理程序中,全部数据信息被导入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接着依照指令自动生成会计处理结果,导致收集的电子审计证据失真,即电子审计证据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同时,由于审计人员对数据库的掌控能力不足,很可能使得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不慎遗失或流传,也会造成电子审计证据失真。看似智慧的大数据审计方法也不能免于受到人为的调控、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的限制使得审计证据失真。这无疑在非常大的程度卜降低了电子审计证据质量。电子审计证据属于间接证据,因此,倘若收集的电子审计证据之间相关性程度不高,则无法共同支撑审计结论。大数据确实能够检测出不同数据间甚小的相关性,但是却不能帮我们指出此相关性的意义所在。通过大数据刻意去寻找相关性反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大数据的量级还会不断扩大这些错误。

导致电子审计证据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大数据中获得的电子审计证据,根据会计审计准则的要求,评价其的总体质量时应当从充分性、适当性来要求。大数据对它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探究目前导致电子审计证据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对提高审计证据质量、强化其证明力度、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数据获取难以准确伞面造成数据库不全数据获取难以准确全面是电子审计证据的采集数据库不全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审计往往由于成本效益性,只能实施抽样审计而不是伞面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只能提供一个合理保证。数据审计使全面审计成为可能,但其前提是有足够丰富的数据资源。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我国总的数据量和已经同步在云空间的数据比例都很低,数据资源积累量和数据增长量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数据量仅为美国的百分之七,欧洲的百分之十二;另一方面,我国的现有数据资源标准程度、完整程度、准确程度、利用程度还很低。同时,在利用数据资源时,审计师们常常发现很多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由于缺少统一的设计和规范标准,生成的数据信息格式千差万别,甚至同行业内也差别巨大,无法互通。“信息孤岛”的出现导致了以邻为壑,但是无法利用的窘境。其次,从信息安伞方面看,数据共享也是风险很大的事,尤其对于一些出于商业利益或其他原因而信息需要保密的公司(比如垄断行业)。缺乏具有行政力和在技术卜的标准协议、且大家愿意遵守的数据共享制度间接导致了数据的不全面。最后,还有大量的小企业停留在手工做账阶段,还没有做到会计信息化,没有大数据技术的掌控能力。这些企业相关的数据信息以纸质形式存在,没有同步到数据库中,数据库的全面构建因此受到很大阻碍。

(2)电子审计证据易失真导致可靠程度不高电子审计证据易失真是电子审计证据可靠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随着数据审计的覆盖面的加宽,电子数据的信息量、数量也在倍数增长。计算机里的数据篡改和盗取具有隐蔽化、智能化的特点。首先,企业的财务软件通过破译密码则可以被轻易修改;再次,储存在数据库里的数据是以一个个单独数字的形式呈现,难以判断真假;同时,就算审计师在日常取证中将数据刻录到光盘里或是软盘,也不能杜绝光盘或软盘被不法分子更改、复制。在电子审计证据方面的司法鉴定边界也较为模糊。以上几点使得电子审计证据质量的可靠性难以被保证。

(3)取证材料与审计目标脱节导致相关程度不高取证材料与审计目标脱节导致了审计证据取证相关性不高。在数据库里试图寻求变量间的相关性,那么很可能会轻易相信纯粹出于偶然的虚假相关性,即便在实际中这些变量中并没有联系;同时由于审计师在看到电子审计证据时已经是一个个报表里的数字,其数字是如何获得、取证的也就不得而知了;再者,审计证据是需要围绕审计目标来获得的,无关的审计证据收集的再多也是无法使用的,离开了审计目标的审计证据都是空谈,只是在浪费审计成本。

提高大数据下审计证据质量的对策

对于大数据下审计证据质量的提高,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

(1)对数据源伞方位采集并保存对数据源全方位采集并保存是保障电子审计证据充分性的前提。互联网时代的审计证据来源于云数据及其分析结果,因此,要加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就要做到对数据源的全方位采集并保存。

(2)鼓励并督促督促审计人员学习并使用大数据技术鼓励并督促审计人员学习大数据技术是提高电子审计证据质量的动力。中国人才济济,但能很好理解并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并不多。大数据审计的相关职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能够同时对审计、会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知识综合掌握。毋庸置疑,督促审计人员学习使用真正的大数据技术,可以大大缩减现场审计的时间和工作量,为提高电子审计证据质量提供充足的动力。

(3)实施联网审计并验证和复核数据的真实性实施联网审计是对电子审计证据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实施联网审计可以实现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的全天24小时监控。则这些单位日常的经济业务、发票等会计凭证在进入本单位的财务系统的同时也会传送到审计系统当中,进行数据分析。审计师根据会计、税务、工商部门的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的每日经济业务产生的账日横向、纵向比较,极大地扩宽了审计的监督深度,有效地预防错账假账行为。联网审计可以实时核查联网的数据并发现审计疑点和线索,得出极具证明力的高质量审计证据;与此同时,审计师们借助远程审计,及时向被审计单位提出疑问,或是可以去到现场对疑点进行核查。联网审计有实时监控和动态预警的作用,对电子审计证据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可以解决审计结论没有极具证明力的证据支持的难题,保障审计证据质量的适当性。

(4)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保障电子审计证据相关性的核心。在收集审计证据过程中,要确保其充分性、适当性就要始终针对审计目标去进行。不同审计单位或项目所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性质类型并不相同,审计师应根据具体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何在巨大的数据库中收集审计证据。围绕不同的审计目标建立不同的数据分析模型可以更高效率地收集审计证据。例如,为了筛选并对比银行的汇票,设置汇票号码不同、贴现申请人相同、票据金额一样、出票日期与贴现日期之差绝对值(使用ABS函数)小于等于五天为筛选条件,关联存单和承兑贴现库两张表,一并提取承兑合同号码、汇票号、出票和到期日期、票据金额、申请的客户号、承兑客户名字、存款账号、法人代表、收款人户名、收款人账号、保证金金额、担保方式、受理营业处、贴现登记号码、贴现流水单、持票单位、贴现人银行账号、贴现客户名字、贴现具体利率、贴现时间等字段,建立数据模型。

[1]邓扬辉、庄遥,2007:《网络审计下新审计风险及控制策略研究》,《科技咨询导报》,第24期:P196~196。

[2]高健,2003:《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及其影响因素》,《企业经济》,第2期:P93~94。

[3]宋冬冬,2014:《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东方企业文化》,第18期:P237~237。

[4]宋丽妍,2011:《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产业与科技论坛》,第17期:P57~58。

[5]孙志伟,2013:《大数据时代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未来与发展》,第10期:P46~49。

[6]了鼎,2014:《提升审计证据质量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第6期:P65~66。

猜你喜欢
证据数据库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数据库
数据库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
数据库
数据库
手上的证据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