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康:难题永远存在

2018-05-14 17:25吕彦妮
VOGUE服饰与美容 2018年11期
关键词:恐惧感

吕彦妮

出道近二十年,他饰演过的角色众多,却几乎始终默默耕耘不问收获,而不问,不代表没有收获。不要太有名,不要太攀高,他说,唯有可控的生活,才能真正让人感到稳妥。

机场休息室里的人格转换

《如懿传》里的太医江与彬,可算是这样一出大型勾心斗角的戏码里,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但这个好人,却在饰演之初,令扮演者他的袁文康感到害怕。

“怎么演一个好男人?”在他的意念里,一个人太好,就会容易在一出戏里被“演没了”,会让人看过了感知不到他的存在。这是与人性的特性息息相关的事情,没有对错,只是规律。所以他最初接到这个邀约的时候是拒绝的。“没有什么挑战。”彼时刚好电影《暴裂无声》正在筹备期,导演忻钰坤把其中的“反派”人物徐文杰送到袁文康面前,两人相谈甚欢观念相近一拍即合,待到《如懿传》再回来找他,《暴烈无声》的合约已经签了,时间几乎完全重合,但即使是这样,制片人依旧不肯放手,依旧觉得袁文康是江与彬的合适人选,最终,他应下了,两个戏,是同时拍的。

这的确是自出道以来就要求自己不要太赶时间,尽量调整呼吸保持匀速运转的袁文康很少会做的事情——同时间,演两个角色,又是那么截然不同的。

那段时间,他在包头和杭州机场两边跑,直飞的航班每天只有一天,错过了,就要到北京转机。首都机场5号航站楼和杭州萧山机场都有为旅客短暂停留休息准备的计时宾馆,一个人_一个小单间,房间不大,却足够袁文康在那里躺—下缓缓神待飞。江与彬和徐文杰的人格和角色转换,他几乎就都是在那样的小隔间里完成的。“并不难,因为两个人物我都想得非常明白了,所以就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袁文康理性,且恳切,表述通常都有理有据,逻辑思维清晰,你扳不倒他,而他又不强势,不夸夸其谈,你不问,他便不说,你若问了,他就一定会说得明明白白。

说起江与彬曾经带给自己的困惑,他分条缕析。“为什么他能够是个好人?他真的好吗?还是只是选择了一种让别人看上去好的表象?他的内心就没有斗争,就没有想去害一个人?他不害一个人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还是说他内心中有跟别人不一样的价值观?”袁文康是这样的,如果不能想清楚一个角色存在的合理性与他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性,他是没办法往下开展工作的。

他重新为江与彬找到了一个人格的支点,“他是一个知识分子。过去的医生和官员,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所要面对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这个,一切就都捋顺了,“我必须让这个人物想明白,你在宫廷里面到底在干什么。好的,他在默默耕耘自己,他看到了一个让他信服的可以跟随的可以为之付出的对象,就是如懿,那么当如懿离开了,他也就离开了,他不在那里长停。”

在紫禁城那样的环境里,大多数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为此有了争斗,人性的恶于其间渐渐显影出来,江与彬更多的时候都身在世外静静旁观,跳脱出来,反而会看得更清楚,因为自己有专业技能,也因为这份清醒,反而自控。

以上种种,是这一次袁文康的创作支点。听起来有点想太多了?嗯,他承认。这也不是第一遭了,这十多年来,他差不多总是这样的,但这就是他的选择了。

“我们常常在评价一个演员的时候会说这个人很有灵性,但似乎很少会说,他很有思想。”有思想,听起来对一个知识分子而言是必须的,但对一个演员来说,个人自主意识太强,也许会阻碍他简单顺畅地成为一个创作工具,这些悖论和矛盾,袁文康也通通都想过了。

职业特性和自我意识的冲突这些年来一直在你的身体里制衡着,不会不好受吗?

“我觉得这个才有意思,这才有意思!这就是我很大的一个不愿意放弃这个职业的原因,难题永远存在的,永远需要你去面对和解决,你的生活才不会失去目标。”

黑暗是一种慈悲

因电影《黄金时代》第一次见到导演许鞍华的时候,袁文康正好在拍一个清装戏《大清盐商》,光着头,只穿了一条黑色的裤子和一件白色的半袖衬衣就去了,还打了一把伞。推门见到许鞍华,迎面就看到她看着自己在笑。他问:“您为什么冲着我笑?”“你特别像《金阁寺》里的小僧人,不小心落入了凡间。”

两个人的谈话就这么开始了。当时袁文康了然自己身上的“僧人”气质来源几何,却不知“金阁寺”这个细节与自己的关联。直到最近读了三岛由纪夫的这本小说,才后知后觉体察到导演的敏锐。“她讲得确实很对,因为小说里那个小僧人小时候是个结巴,而我小时候也有一段口吃的经历。”

一个人曾有过严重的缺陷,日日囿于一种恐惧和自卑中,后来随着时间和成长,他抵御住了那份煎熬,面对了,修正了,赢过了,就会有一种坚毅和安稳存于气质里。小僧人如是,袁文康亦然。

口吃是偶然。有一天上课时他开小差,被老师点名喊起来回答问题,答不出来,紧张过度,就铺下了这个小小的患。于是慢慢变得不敢开口说话,害怕被嘲笑,这种“怕”,几乎覆盖了他整个少年和青春期。身在其中时必然是难熬的,会自闭,会躲闪,他没有求助过,就自己暗暗地调整和训练,试图克服。有一阵子会好一些,但遇到一些紧张的情况,还是会忽然反复,“不稳固,在于心智不够成熟。”是要到很久之后回看,袁文康才能如此理智地看待这段经历给自己的二三。

从小打“怪”打惯了的人,长大之后再遇到什么磨难,心自平了,没有难题,反而还觉得不够。“人的成长都是痛苦的,所有的成长都来自于一个跟你相逆的力量。”

袁文康說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短篇集,讲的就是大师的童年,其中希区柯克的故事让他深有同感。“他小时候因为撒谎被父亲送到警察局,自此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恐惧感,他对楼梯有恐惧感,他对阴影部分有恐惧感,他对一个人被关闭在密闭空间中有恐惧感,所以后来我们都在他的电影里面看到了他对自己童年恐惧的呈现,你会看到希区柯克电影里大量的楼梯镜头,长长的走廊,看不见的黑暗……”

袁文康感同身受。原来过往所经无一不是“礼物”,那些恐惧,后来都成了自己的“力量之源”——“让你对生命、对自我的洞察和敏感度可能会比别人强一点,也磨砺了你的意志和你的品质。”

他也从小就偏爱质疑。大家都说的“好”,就是“好”吗?反之,老师们说的“坏”孩子,也真的只有纯然的“坏”吗?沉默的他习惯了多思多想,开始信任自己的意志超过于单纯被灌输。“若你要去追求真相,必须通过实践和你自己的认知。”

他尤记得植物课上老师教予的事:太阳出来的时候,尽量不要浇花,浇多了,花反而更容易会死,可以在晚上浇,因为气温低,水分不易被蒸发,更容易帮助花朵成长。他便由此有了联系和辨证的思考:是不是人也是一样?很多成长反而是在晚上完成的,都说夜晚恐惧,也许黑夜也是一种慈悲,一种包容。

他回到他自己

绝大多数时间里,袁文康都极尽克制和持重,演戏中投入,演过便抽离。哪怕像《暴裂无声》那样让他觉得过瘾的创作,也是结束便结束。他觉得那个角色如何体现了人的懦弱的震慑力,如何可以让人在其中进行自我拷问和观察社会的实践,都是说收手便收手。

自我和角色、和他者,他也分得清清楚楚。他不悲悯他的角色,他也不会借角色的軟弱也恶毒,释放自己的情绪。“这一切只是一个技术性的活儿,是我通过观察周遭之后的实践去完成的。我也不会因为自己演过这样的角色就去原谅他们,不,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人,我一定会离得远远的,因为他们会让人受到的伤害,是你无法觉察到的。”

他甚至都不等杀青,每一天收工,他就会马上回到他自己。

“演员进入一场戏,就要做到在那之前准备好所有东西,包括外部的,包括心理的,每天进进出出,是重复,但我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一个方式。”袁文康以《暴裂无声》里的徐文杰为例,这个人被生活在各个层面所迫,整日其实都有一种窒息感,所以每次开拍之前,他都会吐干净身体里最后那口气,吐净了,腹部、喉腔都会强烈收缩,直到感觉自己的面部和身体肌肉达到了一种僵硬度,他便可以开始演了。他是用理性的办法入戏,如此,再出戏。

也曾经有过出不来的时候,是很久之前了,演《集结号》的时候,更多原因是现场逼真的战争环境给了他一种心理上的胁迫和影响,还原度太高了,荷枪实弹,满目疮痍。那个戏演完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袁文康都听不得任何类似鞭炮的声音,有响动,人就会莫名感到紧张,一种类似战后应激反应的症候群一直跟随着他,也让他因此格外理解那些从战场上回来的老兵,“为什么他们的情绪会无处安放,因为曾经的每一天他们就活在无尽的惊恐之中。”

为了不让自己长期处于这般不安的失控里,《集结号》之后袁文康开始学习禅修,用内观的方式把自己从中拉拽出来。这个问题不解决,他就没办法投入下一个工作中,无法进行新的创作。“人要学会去把一些记忆清空,才能往前走。太多的经验和自我,要经过提炼才能使用,不能直接拿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演戏,这样的话,内耗太重,就真的拔不出来了。”

他有一个近乎完整的自我世界,即使面对面坐着,还是觉得两两之间隔着一层类似纱类似雾的东西。问他,是否大多数时候都是让身边人觉得不好接近的,他认同,确实曾经对自己一个人的那种空灵感到过分的舒适,也对有别人进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感到过排斥,但现在他有些动摇了,“人要合群,要学会和大家打成一片,周围所有人都可能是你的镜子。要慎独,保持警惕,不能过分迷恋独自一个人的状态,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他在学着面对简单。

演员这个职业,一晃也做了快二十年,近乎不礼貌地问他,可否想过有一日大红大紫,袁文康的回答如雪片落地,“没有,从开始就没有想过这件事,因为这事儿挺可旧的。”

可怕在何处?

“你会没有了自己的时间,你会活得被动,即使是被别人追随,也会迷失,会听不到真正正确的意见……一天别人告诉你,你很出名的时候,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噩耗。”

他甚至不觉得“演员”是一个对社会发展会有什么贡献的职业,“我们大部分人还是活在他人的精神力里,靠生活给我们的力量在创造,真正的精神顶点是非常难达到的。”

人很渺小,所以就别急着论功排名了吧,就往前走吧,还远不是评价优劣好坏的时候。袁文康时常觉得一切都过分虚幻,人生还有太多事需要学习。不要走得太快,也不要爬得太高,慢慢来,万物有时。

猜你喜欢
恐惧感
拳击比赛中“假动作”成功运用的基本策略
城市小区防盗窗调查研究
舒适护理对患者纤维喉镜检查的恐惧感及满意度的影响
突发灾难事件下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大众视野看唯分数论评价改革
情知交融,以情促学
消除小学生习作恐惧感的教学方法
学会与恐惧感共舞
唤醒人性的良知
个体感知行为对公共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