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中的青海农牧业

2018-05-14 10:25王玉虎
党的生活·青海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农牧业牧区农牧民

王玉虎

改革开放40年,青海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农牧业生产连年增产,农牧民收入较快增长,农牧民生活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40年来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就巨大

纵观40年青海省农牧业发展,具体可以用7个字来概括:

第一个字是“增”,就是粮油增产,粮食稳步跨上百万吨,“菜篮子”供给充足。40年来,始终把保粮食等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调结构、抓特色,重科技、攻单产。2008年粮食总产跨上100万吨台阶后,一直稳定到现在,实现农牧民粮食生产自给,人均油料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始终把“菜篮子”作为第一关注,建基地、抓规模,产品丰产丰收、供应丰富、价格稳定。到2017年底,全省蔬菜产量171.4万吨、肉类总产45万吨、禽蛋3.8万吨、牛奶45万吨。比较突出的是:我省牛羊肉每年外销达到6万吨,冷水鱼产量已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每年供应省外的露地蔬菜达到50万吨。

第二个字是“快”,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牧业投入持续较快增长。检验农村牧区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从1978年的人均113元,增长到2017年的人均9462元,40年翻了近84倍。贫困人口减少到27万人。实施了“党政军企共建”“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农牧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广大牧区游牧民实现了定居,生活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了提升。

第三个字是“新”,新技术新装备得到推广,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有4个数据可以支撑:一是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5%。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組建了11个农牧业创新平台,建立了省、市(州)、县、乡、示范户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了农牧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新通道。二是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油菜育种、马铃薯脱毒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牦牛育种工作填补了世界牦牛育种史的空白,成功培育了大通牦牛新品种。冷水鱼养殖已步入现代化发展轨道。三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4%。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麦类、油料、马铃薯、牧草机械化生产水平实现重大突破,标志着农业生产方式已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四是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2%,标志着从卖原始农畜产品进入到了卖加工成品的新阶段。

第四个字是“绿”,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化肥农药负增长。推进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残膜回收利用。实施了三江源一二期、青海湖流域、祁连山综合治理等一大批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已累计投入96亿元,项目区草原植被盖度、亩产草量实现大幅提高。实施了一二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草原生态补奖绩效管理试点和建立草原管护员队伍,共设立草原生态管护员岗位42778个,推行了网格化管理,全省共减畜570万头只,实现了草畜总体平衡,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实现好转。实施了青海湖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资源量恢复到8.12万吨,为保护初期资源量的31倍。

第五个字是“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始终坚持把农牧民培训放在重要位置,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程,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7.6万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牧民11138人。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070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4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7家。家庭农牧场达到97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牧业建设的生力军。“企业+合作社+基地+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

第六个字是“质”,农牧业发展品质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抓好省、市(州)、县(区)、乡4级检测体系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5个,审定发布地方标准229项,认证“三品一标”产品达880个。开展了农兽药、“瘦肉精”、生鲜乳、兽用抗生素、私屠滥宰、水产品违禁药物、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按照生产有标准、投入有记录、上市有检测、产品可追溯的原则,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全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平均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

第七个字是“改”,农牧业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创新,激发和释放出生产力的增长潜能。取消了农牧业税费、实行农业补贴、支持“菜篮子”及农牧业生产发展、农机购置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将于年底全面完成。农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扩面,进展有序。草原规范化流转、牧区藏系羊牦牛保险试点等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建立了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符合草地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二、40年农牧业发展经验弥足珍贵,需不断坚持

回顾40年,农牧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有4条基本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三农”基础地位不动摇。40年来,始终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把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夯实基础地位,持之以恒抓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央、省委连续出台了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从政策、资金、组织、改革等多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农村牧区改革在理论、实践和制度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第二,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特色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农牧业发展全局,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强化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循环农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第三,始终坚持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40年来,始终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使农牧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尊重农牧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保护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加快发展步伐。

第四,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除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外,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对全面深化农牧区改革做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使农牧业经营方式不断创新,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

三、新时代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亿万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新时代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着力统筹协调,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坚持20字方针,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施策、精准推进,加快推进“五个振兴”。首要的是抓好已经确定的27个试点,争取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果,四年立标杆,到2022年底,开展120个村的省级示范试点建设。

(二)着力产业兴旺,加快“一优两高”发展。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质量兴农工程、特色兴农工程、品牌强农工程,突出发展牦牛、藏羊、枸杞、青稞、冷水鱼等优质特色产业。加快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力争到2020年扶持发展40个重点产业园,带动各地发展60个特色精品园。突出优质特色产业,建设优质农畜产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及特色品牌,打造“三品一标”产品,突出发展精深加工,实现优质优价,提升竞争力。

(三)着力发展带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划定,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农牧业技术装备更新提升。狠抓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治理,配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牧业发展环境。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基地、现代庄园牧场、田园综合体,创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四)着力培育人才,注重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对农口干部、农技人员、合作社理事长的培训力度,强化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培育龍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把“懂农牧业、爱农牧区、爱农牧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五)着力深化改革,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完善村规民约,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乡村矛盾纠纷,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举办农民丰收节,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展示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落实“三权分置”制度,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垦改革,激发农村牧区发展新潜力。(作者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猜你喜欢
农牧业牧区农牧民
新巴尔虎左旗
如何培养甘南牧区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新常态下农牧业品牌化的现实意义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