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拓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渠道

2018-05-14 12:19王卓王强侯永郭芳芳
山西农经 2018年1期

王卓 王强 侯永 郭芳芳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劳务性(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四个来源渠道中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是一份不容忽视的收入,越来越体现出了它在农民收入当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专题调研;固定观察点;劳务型务工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1-0042-05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我们对中央设在山西省的10 个观察点县和汾西、绛县、闻喜共13个县进行了农村劳动力劳务性务工情况的专题调查,尤其对12个固定观察点村开展了问卷抽样调查,通过考量当前农村劳动力劳务性务工情况,趋势性研究分析农村劳动力劳务性务工的经济运行脉络,以期探讨增加农民收入的策略和途径。

1 基本情况

从1984年开始,山西省按照中央政研室和农业部的安排,在全省选择了十个县十二个行政村,确定了调查农户样本户1 000户,俗称“十村千户”,一直开展调查研究至今。目前全省布置12个村分别分布在十个市的十个县中,具体是灵丘县乐陶山村(灵丘1)、西庄村(灵丘2)、新河峪村(灵丘3);应县小临河村;定襄县镇安寨村;平定县立壁村;太谷县武家庄村;柳林县李家凹村;乡宁县西廒村;平顺县小赛村;高平市谷口村;临猗县黄斗景村。目前,全年重点调查户数955户,劳动力2 091人,2016年固定观察点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10 890.77 元。

本次调查在全省13个县进行了农村劳动力劳务性务工情况的专题调查,汾西、绛县、闻喜3县因调查对象的不同,只能对调查提供较为“模糊”的数据,作为了调查研究的参考资料。本次调查山西省农村调查办公室对12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共下发的4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07 份,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数据为分析对象(以下文中以县为标志)。

在农村固定观察点中,共有外出劳务行为的307户参与了问卷调查。307户共有农村劳动力689个,调查样本户户主年龄平均55.6岁,最低是太谷县,50.8岁,最高是高平市,60.1岁;户均家庭成员3.8人,最低是灵丘县2,户均3.1人,最高是临猗县,户均5.1人;户均家庭现有劳动力2.2个,最低是灵丘县1,户均1.2个,最高是临猗县,户均3.4个;户均耕地0.46hm2,最高是灵丘县3,户均1hm2,最低是平定县,户均0.2hm2;园地仅乡宁县、临猗县较为集中,户均约0.5hm2左右,高平市少量,其他县的调查户没有。

外出劳务的农民,其从事的行业也是千差万别,既有从事建筑、加工业的,也有从事餐饮和家政服务业的,还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其服务的对象,既有在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也有在私营企业的,还有农民家庭经营的;其务工的时间,既有常年稳定就业的,也有阶段性务工的,还有季节性“轮工换工”的,不一而足。

2 现状分析

2.1 外出劳务劳动力为青壮年为主,劳务时间较长

通过固定观察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外出劳务的劳动力以40岁左右的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42.9岁,最高是定襄县,平均年龄53.0岁,最低是灵丘县3,平均年龄27.9岁。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从义务教育结束后到40岁左右的农村主要劳动力中,众多的青年劳动力是外出劳务的主力军,占到外出劳务劳动力的75%左右,他们有热情、思想新潮、接受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好,同时也能很好的接受不稳定劳动岗位带来的影响。

调查数据可以看出,12个点农民户均外出劳务时间达到203.2d,最高是柳林县,达到301.0d,最低是灵丘县1,达到120.5d;12个点平均外出劳务时间90.6d,最高是柳林县,达到215.0d,最低是平顺县,达到37.8d。而有外出劳务行为的农户,户均在家农业劳动时间平均为42.8d,最高是柳林县,130.0d;最低是应县和平定县,为0d。农户平均外出劳务时间90.6d,是平均在家农业劳动时间19.1d的4.7倍,农村劳动力多数劳动投入到外出劳务时间上。

固定观察点问卷统计,农户平均在家农业劳动时间平均为19.1d,最高是柳林县,92.9d,最低是应县和平定县,为0d。根据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是:一是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得到了改善,農业投工量减少,如灵丘县、定襄县、平顺县、高平县等;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民在土地上不做投工,如应县、平定县;三是当地农村农业主导产业的建立,需要投入足够的劳动时间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乡宁县、太谷县、临猗县;四是农村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条件限制,既要在农业生产上投入较多时间、又要靠外出打工弥补收入,如柳林县。

但整体上看,农村劳动力平均劳动时间全年仅达到109.7d,也折射出当前农村劳动力“空闲”时间较多,“富余”劳动力依然严重。

2.2 外出劳务收入日平均收入约120元,费用约20元,纯收入“效益较高”

固定观察点问卷统计,外出农户外出地点分布在省外、县外省内、乡外县内、村外县内以及村内5种情形。外出距家庭居住地距离平均55.3km,最近平均距离是定襄县,4.5km。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劳动力外出离居住地距离并不影响劳动力工资收入的水平,也就是说劳动力外出劳务收入的日平均工资取决于从业当地务工工资的社会“行情”,适应于当地社会的从事职业水平和工资水平,同时参考劳动力本身具有的工作生产技能能力水平。

调查可以看出,外出农户劳务收入日平均工资119.3元,最高是高平市,292.9元,最低是灵丘县2,为52.9元。外出劳务日平均消费19.2元,最高是应县,49.9元,最低是乡宁县,为0元。外出劳务日平均“纯”收入100.1元,最高的是高平市,276.8元,最低是灵丘县2,为38.7元。高于100.1元平均水平的县市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高平市(276.8元)、柳林县(136.6元)、临猗县(135.0元)、太谷县(116.3元)、乡宁县(114.0元)。单纯的看,农民外出劳务“纯效益”可观,确实是当前农村社会致富渠道中的一项较好选择。我们调查了解到,每个村里都有举家外出的劳动家庭,但更多的 “离家不离农”的“农业技能型”人才,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劳务成为了一种趋势。

固定观察点调查可以看出,外出农户劳务收入日平均费用中,饮食和交通是两项费用主要支出方向。外出农户劳务收入日平均费用19.2元中,饮食费用平均达到10.1元,占到52.6%,最高的是临猗县,33.9元,最低是灵丘县、太谷县、乡宁县、平顺县,为0元。外出农户劳务收入日平均费用19.2元中,日均交通费用2.6元,最高是灵丘县1,8.3元。调查中了解到,诸如乡宁县西廒村,平顺县小赛村,短期外出劳务的农民,有好多是“主家”管吃的、“工头”管拉(交通)的,劳力只是出“活”的的形式,这两项支出是在不同的县市显现着不同的情况。但也折射出,当前阶段性及季节性用工短缺,受雇农民“管吃管住管交通”的上工“待遇”提高,是将来一段时间内主要“用工”方式。

2.3 在农村经营收入中,外出劳务收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收入渠道,尤其在纯农业村庄尤为明显

当前农民收入的四个渠道: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12个固定观察点问卷统计,上年家庭纯收入平均为8 588.8元,最高的是太谷县,16 548.1元,最低的是灵丘2,为

2 274.7元,相差7.3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依旧在全省不同区域存在着,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予以重点关注。

从收入来源层次来说, 收入比重则主要体现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上,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随经营活动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及惠及范围随机变化。

问卷调查统计,有外出劳务行为的的农民家庭,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了16 107.4元,有5个村调查统计,超过全省12点平均水平,灵丘1(16 750.0元)、灵丘3(29 038.5元)、柳林县(22 538.0元)、乡宁县(17 082.5元)、最高的是太谷县,达到38 128.1元;4个村调查统计,接近平均水平,定襄县(15 742.4元)、平定县(12 451.6元)、平顺县(13 491.3元)、临猗县(15 645.2元)。

从调查统计数据上看,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了四项收入总和的53.1%,超过了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有灵丘县、定襄县、平定县、太谷县、柳林县、平顺县、高平市7县9个观察点村工资性收入超过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从纯农区的应县、乡宁县、临猗县来看,由于纯农村庄十几年来塑造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处在高速发展和经营当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阶段性、季节性劳务是长久以来适应生产发展形势的需求,这种状态还会延续较长的时间。

3 有益启示

农民外出劳务,不仅仅是农村劳动力从业行为的改变和不同,更是当前面对农村社会经济变革,促生的一种新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形态。研究分析,可以有以下几个有益启示:

3.1 一项应当更加重视的收入

劳务性外出劳务收入是现阶段农村收入中一个主要来源渠道之一,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外出劳务(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用人企业和雇主经营环境宽松,增长有利的结果,如应县优尊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对企业减费降税政策的逐步实施,企业活力稳步增强,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6年共吸纳周边劳动力800余人,人均月工资3 000余元,企业年开工按11个月计算,农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达到

33 000余元。另一方面业也是用人企业或者雇主,在季节性阶段性用工紧张的结果。如乡宁县西廒村固定观察点所处的苹果产业区域,今年的春季苹果花期基本风调雨顺,而且经过连年的发展,多数果园进入盛果期,花期用工很紧张,一些熟练能手成为了整个苹果产区果农争抢的“香饽饽”,仅苹果套纸袋一项劳务,每套一个就从前几年的3-4分钱上涨到去年的5分钱,今年高到6.5分钱,好技术的套袋工人一天可以套到4 000多个,每上一个工纯收入就能达到260元。二者关系叠加,触动了农村劳动力这个活跃的生产因数,助长了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工价连年上涨。在当前我省全力精准扶贫的阶段,有效组织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参加劳务性生产,按当前工价行情和开支费用看,是一条快速便捷而且稳妥的脱贫措施。

3.2 环境倒逼促进农民学会了一技之长

县域主导产业的塑造,极大地容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成功塑造,用工的技能化、知识化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要想外出“打拼”、“劳务”,需要本身有一定的技能或者对本行当有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就是现在社会中技能工、熟练工“抢手”现象。农村有适应能力的外出勞动力,在外出劳务中学习了技术,提高了技能,增强了致富能力。在应县优尊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我们了解到,普通工人月工资2 500元,技术工人月工资4 000元,就打工费用来说,都是每天中午5~6元的伙食费,同样的企业,相同的劳动天数,因为技术的有、无和好、坏程度,导致不一样的打工收入,利益的驱使,促使农民工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的技能,进而赚取更高的打工收入。

3.3 有利于推动城乡交流和农村文明的进程

外出劳务的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期间,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增长了很多见识,接受了很多新观念,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慢慢的有了改变,自身的素质也不断的提高。一方面,靠在外积累的许多人脉、社会经验等,为进一步加强家庭经营和农村的主导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间畅通的信息、物流网络,使得农村优质资源和城市消费市场的有效连接成为可能,根据城市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优质资源,也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的渠道,加快了创业致富的步伐。同时,外出劳务的农村劳动力中,那些对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能力很强,脑子活、点子多的年轻人,学到的,看到的很多,成为最活跃、最有能力的新型农民,为今后自主创业和发家致富积累了宝贵资源。在定襄县神山乡镇安寨村,有一户农民家庭,女主人叫王爱萍,高中毕业后在自己家承包地里种植经济作物,因为没有经验赔了钱,后来开始养鸡,也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没有赚到钱,无奈之下进城里打工。职业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引发了思维模式的改变。2013年家里盖房时,一下拿出一年的务工收入3 000余元,购买了20多块石台阶铺院,被村里人视为“潮货”(就是不普通、新潮),后来,又购买了村里“第一台电脑”,网上自学会计知识。如今,她本人兼任三家企业的会计(县城里一家、本村两家),还担任观察点农民辅助调查员,年个人收入20 000余元,成为村里的富户,老百姓心中的“能人”。

4 发展建议

农村脱贫与致富是殊途同归,表里合一的,经济收入是根本性的标志,劳动力外出劳务收入是最便捷的收入来源之一。大力拓展劳务性收入(工资性)这一有效渠道,应当从四方面入手:

一是精准对接推动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劳务脱贫。农村贫困劳动力通过外出劳务而增收脱贫致富,是当前我省脱贫攻坚中一条有力措施。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有效组织贫困劳动力参与劳务输出、“一村一品一主体”项目的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持项目的落实,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对口培训,既可拓展县内劳务空间,还可努力拓展县外劳务市场。应当通过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劳务推荐、劳务安置等措施,推动劳动力增加外出劳务机会,多挣钱,早脱贫。

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农民外出劳务增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助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应用进步的农业科技,从而做大做强农业“蛋糕”。依托现有的有机农业示范区、优势农业企业、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示范农场等实体,把外出劳务的农村劳动力引导到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各个生产环节中,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投入。

三是修炼内功,提高素质,提升劳动力外出务工能力。

把劳动力培训与产业需求挂钩,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从这次调查可以了解到,近年来各级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培训覆盖面小,培训数量的限制,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深度和广度不足。农民技能培训要根据社会市场和产业的需求,确定培训内容,特别是要注重培训质量和实际效果,通过各类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要使农民技术能力有所提高,择业竞争力有所增强。建议省市县要整合各项有关农民技能培训资金,集中力量搞好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劳动素质。

四是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拉动农民外出劳务转岗。通过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农户土地规模经营,一方面扶持有能力、有魄力、有经营头脑的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务工提供场所和平台。另一方面,鼓励从土地流转转移出来的农民,通过技能培训后,逐步成为有技能的新型劳务人员,返回来进一步参加技术劳务,从而获取更高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