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热背景下的冷思考

2018-05-14 12:19朱震宇
山西农经 2018年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考高校

朱震宇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热”现象,究其内、外原因,结合高校当前存在的三种主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要克服项目化思维、要做到有机衔接、要明确自身目标定位及完善服务支持体系等见解。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1-009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创新是什么?彼得·德鲁克给出的定义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就是人们按照某种目的能动地实施并且能产生价值成果的开创性活动。创业是什么?有人说,创业就是自己创建一个企业的过程与活动;有人说,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时机并因此创造出新颖的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是一种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方式,需要贡献时间、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创新与创业,两者相辅相成,在内容和内涵上相互融通、相互包容,在实施过程中互动。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动力,而创业是创新的发展。

创新教育,其本质是思想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相结合;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培养创业型的人才。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创业教育则更侧重于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热的原因

我国政府为应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传统制造行业发展缺乏动力开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剂良方。高校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被社会赋予了新的使命,于是纷纷开设了各类创新创业课程,组织了各种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开办了创业街、创业园、孵化基地,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教育热。

从内因上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热的根本原因是缓解大学生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为650万人,2017年高校毕业生超过795万人,6年间增加了145万人。飞速增长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使得社会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不了毕业生的需求,因而出现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因此,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促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创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解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从外因上说,良好的创业大环境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热的主要推动力。互联网、大数据为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业平台;学校、政府提供的创业场地、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创业补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日趋完善的法制化的创业环境也为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除了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创造社会价值外,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补充和完善了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该更多的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协作精神,完善他们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文化思潮多元化、产品更迭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

高校毕业生理所应当的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引导和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2014年中国研发投入首次超过欧盟、预计2018年后将超越美国,这标志着中国复制欧美技术的时代终结,同时给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提档升级的重大使命。因此,在高校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权宜之计,而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积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战略性人力资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

2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教育部2002年4月启动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首批9所大学,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近15年来,这些大学,包括一些非试点大学,逐渐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清华大学深度聚焦教育模式,依托学校强大的研究实力,立足于创业教育学生,將创业课程深度融合在技术创新、技术商业化和高科技行业中,着力培养能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人才。上海交通大学综合创业教育模式是以创新教育为基础,提供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一方面,以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业务和技术咨询所需的资金,引导学生创业活动,使学生的成果实现产业化。黑龙江大学采用实体体验教育模式,依靠大学生创业实践,在创业教育试点过程中结合理论与实践,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采用各种方式整合学校资源,为学生创造条件实现创业的经验。设立技术服务公司、超市、学生书报亭等,让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企业实践经营等专业性实体,体验在教师指导下经营的全过程,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能力。

但是,在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还是普遍存在着以下三种主要模式:第一类,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实施教学改革,通过普识教育,开设KAB、SYB等创新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第二类,通过校内的实训场所模拟创业,参加“挑战杯”等各级创新创业大赛积累经验;第三类,利用校内提供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创业街等场所开展微型企业的创业实战训练,继而转向创业园,寻求政府、学校为其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以上三种当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模式一中创新创业类课程虽然广泛开设,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关注不足,缺乏对创新创业意识强烈的学生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二中缺乏实战经验,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各类竞赛易流于形式,脱离社会实际需要;模式三中实际实施起来比较复杂,既需要校方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予以保障,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又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企业广泛参与。

3 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热的冷思考

当前为数不少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从认识到实践均存在不少误区:学校往往把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归结于学生自主创业的绝对数量,简单的认为学生创业人数多了,创业教育就成功了;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教师往往以年轻的辅导员为主体,普遍缺乏创新创业历练和企业家精神;創新创业教育与教学融合不够,存在“两张皮”现象。

3.1 立德树人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基所在

立德树人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发现和创造知识。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其核心价值是引导每个人的内心,并朝着善的方向发展。《礼记·大学》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高深的修养来达到至善的境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资源配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当前中国的国情,在大学教育中,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训练一直备受重视,这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实践育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从一种具体形式上升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迫切期望,包括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一大批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栋梁之才。

3.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克服项目化思维

目前,高校创新和创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上文中阐述的三种模式,从实际效果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相互分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分离。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形式单一,局限于课程,限于一些具体的项目活动,没有教学计划;(2)理论与实践分离。创新与创业教育缺乏实践培训,理论多,操作少,创新创业教育仅存在于课堂教学,有纸上谈兵之嫌;(3)校内与校外分离。创新和创业只限于校内,企业单位参与度较低,普遍缺乏问题导向处理和社会需求服务。上述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高校对创新和创业教育在意识形态上的认识不到位,还不能完全将创新创业教育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创新等方面进行整体系统设计。从长远来看,它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实战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克服这种项目化思维的短视行为,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从制度上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相互融合的长效机制。

3.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要做到有机衔接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困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1)思想认识不充分。很多教师没有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创新创业教育,不注重参与创新创业指导,而学生中也普遍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毕业后找个对口工作就业,创新创业与自己无关,而且过于高大上;(2)师资力量有缺失。创新创业师生比不足,严重短缺创新创业导师,或是创新创业师资不够专业;(3)体制政策不健全。或者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或者没有建立符合学校办学方向、学科特点的激励机制等。

虽然高校毕业生当前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但我们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绝不能仅仅以缓解就业压力为目的,应着力于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从为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角度出发,着眼于整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并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民族精神中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研究,更新教学理念,把学科和专业教育有机的联系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专业水平。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进行研究型、智力型和技术型创业。专业师资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与品质,因此在专业师资建设方面,要创建一支理论型与实践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专门培训,通过不定期的下企业、到现场的锻炼机会,体验企业创业的全过程,获得企业运行、管理、维护的真实情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学实战能力;还可以通过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或优秀校友,弥补学校教学实践型师资的不足;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相关的支持体系,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3.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确定目标定位

高校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不同类型的高校要结合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色、行业特点,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案。重点本科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高等职业类院校要培育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践型创新人才。不同类型的高校要区别对待,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院系也要结合院系特点分类进行,例如理工类和商贸类,其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就有着较大的差异,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有所不同。理工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可以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以科技创新来实现创业;而商贸类专业在培养学生业务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业务模式的创新。不同的学校一定要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切莫盲目跟风,避免一地鸡毛。

3.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完善服务支持体系

高校可通过自行开发、社会资助、申请加盟等多种方式,建立与学科专业背景相互映衬的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库,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帮助;建立创新学院、工程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并开放这些校内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创业园、科技园等资源,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基地,通过强化孵化服务,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争取政府拨款和社会融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校内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平台,为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出更多的将想法付诸于行动的学生。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位学生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着个体与个性的差异,没有哪一种教育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人。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其价值在于培育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给学生梦想的机会,努力增加他们未来创业和创业成功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锋.我国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

[2]易玉梅,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3]康伶俐,郭杰.广西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

[4]张馨仪.“互联网+”时代的万众创业创新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思考高校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