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古诗文解读的误区与应对策略

2018-05-14 14:27孟晓敏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误区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古诗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文本解读,但在当前的古诗文解读中还存在着不少被忽略的问题和误区。本文将以中学课堂中古诗文解读存在的误区为切入点,结合课堂实例,探寻中学古诗文解读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古诗文;文本解读;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学古诗文解读存在的误区

古诗词在解读过程中,造成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教师自身对文本解读偏差造成的,有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也有的是脱离文本、脱离教学目标而对古诗词过分解读造成的。下面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做一下简要分析:

(一)过分依赖教参、网络,缺乏个性解读

信息时代,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和便捷让人们爱不释手,依赖网络教学资源,依赖教学用书,成为当今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一种习惯。借鉴一些名师对于古诗文解读的独特见解,把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和指导,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可是有一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参和网络资源,照搬、照抄上面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久而久之,就会人云亦云,加上古诗文本身的文体特点,词句凝练,意象丰富,深奥难懂,大多数语文教师就会对自己的解读能力不自信,不自觉地忽略对古诗文的文本解读,慢慢消解对古诗文的解读意识。

这种照抄照搬的恶行循环,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文本解读,忽略了学情,缺乏个性与创新。教师讲得平淡无奇,学生听得也枯燥无味。

(二)目的性强,缺乏体验

为考而讲,不考不讲,这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文本解读的第二个误区。中学古诗文考试考什么?古诗文诗句的默写,诗句的翻译,写作手法,表达的情感,古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固定句式等。这就使古诗文课堂教学变成了有目的的知识点的灌输、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古诗文阅读要注重感悟和运用,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这些不是考点,所以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中往往被忽视。

文学的本质就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教师进行古诗文解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的魅力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古诗文,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文章,沉入到诗文的字、词、句中,把他们转化成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带领学生走进古诗文中,不断追问,不断质疑,不断理解,最后把它们吸收消化,此时在学生眼中那一篇篇古诗文便不再是对一个个晦涩、无趣知识点的识记,而变成了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美的体验与追逐。

(三)过分解读,脱离文本

在解读文本时要立足文本,从小处着手,揣摩品读文章的语言,借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新课标对文本品读的要求。古诗文的魅力就隐藏在字词句中,于细微之处见精髓,但是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不等于脱离文本,肢解教材。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卫风·氓》时,字里行间搜寻男子無德的线索,通篇在谴责氓这个失信、无德的负心汉,把原本文章中女子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境和诗的整体美感瓦解得支离破碎。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其原因在于将部分与文本整体分裂,偏离文章的主旨。

(四)教师独尊,忽视师生对话

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角,学生是默默倾听的配角,这在古诗文课堂上尤为常见。古诗文的解读不同于现代文的解读,时间的久远加上学生自身的理解水平使古诗文的理解变得困难,因此大多数教师的处理方法就是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理解背诵即可,根本没有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是对话的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没有对话就没有生成与创造,学生就没有体验与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所学的知识也不是自己的,全是老师的。因此文本的解读,是一种相互对话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

不要小看学生的理解力与想象力,只要耐心引导,授之以渔,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就会感叹于他们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自由地徜徉在美妙绝伦的诗词歌赋中,遥望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人生。

二、中学语文解读的应对策略

面对在古诗词解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和改善呢?受教与学的影响,我认为应该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两方面入手。要呈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立足文本,用自己对文本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在品味古诗文的过程中收获感悟和体验快感。

(一)提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上文提到古诗文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文本解读,它更需要教师引导与帮助。教师对于古诗文的解读能力,是上好一节古诗文解读课的关键。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呢?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底蕴。王崧舟老师说过:“底蕴是书堆起来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你在自己的专业里面真正能树立起来的东西就是你自身的底蕴、学养和你对专业的那份淡定和信念,你的远大的职业境界。底蕴怎么修呢?途径只有一条,多学、多练、多读书、多思考。”读得多了,思考得多了,你就有了自己的理解,不断地揣摩,你对文本的解读就有了自己的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

(二)重视体验与感悟

在仔细品读推敲文字之时,才能理解古诗文言简意赅的博大精深与含蓄隽永,领悟言有尽、意无穷的韵味。学生在品读理解古诗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但只要迎难而上,终能找到方法,迈过障碍,最后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满足与喜悦。例如一课例:一老师在讲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这样问学生:

师:同学们,作者关于这个“绿”字之前改了好多字,才定下来,我们也来改一改,看看你是不是比大诗人更厉害,改得更好?

学生的热情很高,跃跃欲试。

生1:老师我觉得可以改成“润”字,“春风又润江南岸”体现了春风的滋润和煦的特点。

同学们纷纷在下面讨论,感觉还是没有“绿”好,没有写出春天万物复苏、一片新绿的色彩美。老师鼓励学生接着思考。

生2:我觉得可以改成“入”字。

老师继续鼓励

师:你和诗人想到一块去了,诗人之前也想过这个字,看来你有当诗人的潜力啊!

之后又有学生说了好几个字,但大家觉得没有“绿”字用得好。一堂课在讨论、品读中结束。

这堂课,这位老师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用让学生换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绿”字的妙处,换字的过程就是对诗句妙处体验的过程。一阵换字之后,让学生更充分感悟到了“绿”字究竟好在哪里,“绿”字这里形容词作动词,不仅有视觉美,“吹绿”还有动态美,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本来是赏析的难点,却通过学生自己的品读解决了。

(三)以文本为纲,掌握“适度”原则

文本解读虽然追求个性解读,赞扬标新立异,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根据、偏离文本的自由发挥,任由学生胡编乱造。对于文本的解读,师生应该把重点放在文本本身,从文章的字词和结构篇章中寻找有意义的线索和指引,但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观察视角,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给予学生必要的约束,紧扣教学重点,适度解读,避免学生的解读偏离文章的主旨。

例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与志同道合的赵明诚结婚后也过着幸福的生活。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醉花阴》,则属于李清照这一时期的作品,表达的是一种“闲愁”;而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声声慢》,是李清照在金兵入侵、动乱之中丈夫染疾去世,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时的作品,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就能看出笔下流淌的不再是闲愁,而是浓重的哀愁、凄凉,表达的是一种国破家亡的痛和孤苦无依的悲。由于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境遇,两部作品虽然是写“愁”,但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解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和创作背景来解读,李清照不是所有的作品全表达自己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哀愁的,如果不尊重文本,在解读过程中很容易偏离主题。

(四)以学生为主体,让平等对话贯穿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课堂上,教师应适当放权,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地思考问题,对文本有自己的感悟和解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用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有言可发,才能与老师有对话和交流。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不断加强,学生才有兴趣沉入文本,不断地品味文章内容,有了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那么这节课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们上面提到过,文本解读就是一种对话交流的过程,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还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了让对话真实地进行,师生之间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师生之间只有彼此坦诚交流,才能实现有真实情感的对话和思想的碰撞。所以,真正的对话绝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走流程的虚假对话,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允许异议和不同的声音存在,指导学生解决疑难,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间咀嚼文本,实现与文本本身及作者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下面看一位教师就《寻陆鸿渐不遇》一诗是怎样引领学生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这是一道练习题,题问: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将整首诗梳理完以后,老师让学生回答。

生:这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人物形象。(其他学生一听,哄堂大笑)

师:从哪里看出他的穷困?

生1:“扣门无犬吠”说明他穷困潦倒,连只狗都没有。(也有学生附和说“山中去”指他去山里挖野菜去了,听着又是一阵狂笑)

师:去山中一定是挖野菜吗?没听到狗叫就说明他贫困?

师:如果不是,那我們回到诗中,看看是怎样描写陆鸿渐这个人的?

师:大家看前四句属于什么描写,具体写了什么?

生:属于环境描写,写了陆鸿渐居住地的景色。

师:用一两个词概括这个地方的景色特点。

生:清幽、偏僻。

师:通过居住地的特点我们能不能看出这个人的特点?特别提示“篱边菊”。

生:高洁、不世俗。

师:太棒了!下面再请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2:这是一个清心寡欲的隐居人物。“近种篱边菊”“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说明他过着隐居山林,悠然自得的生活。还有“菊,花之隐逸者也”。

……

这一课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在师生的对话中,在教师适时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理解文本,走进人物,剖析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针对中学语文古诗文解读中的一些误区,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主要侧重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应该尊重文本,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平等对话过程中,合理地解读古诗文,让学生能够愉快地徜徉在古诗文的美妙意境中,使古诗文教学有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高睿.中学生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

[2]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高香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6.

[4] 李富梅.语文课堂教学机制小案例 [J].语文天地,2016(7).

作者简介:孟晓敏,1993年生,女,河南濮阳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误区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