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引导

2018-05-14 14:27覃芳明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关爱引导留守儿童

覃芳明

【摘要】“留守儿童”,因为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更多父爱、母爱,没有受到很好的引导,出现了很多普遍性的问题。本文根据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和有关机构统计,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引导,往往比传统的、机械的教学模式效果要好。

【关键词】留守儿童;语文老师;关爱;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留守儿童”这个词早已不新鲜,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漫长过程,作为一名农村语文老师,或许没有太多的能力去改变这个现状,但我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引导。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农业经济在逐步向工业经济转变过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向城市务工,在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与子女长期分离,无法亲自抚养的状况。这些子女就是“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照看。正因为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更多父爱、母爱,没有受到很好的引导,出现了很多普遍性的问题。

(一)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一是亲情缺失严重,大部分留守儿童都非常想念父母,父母之爱是很难用别的代替的。比如前段时间报道:“11月23日,广西有两名留守儿童藏身大巴车底,跟着大巴颠簸3小时,来到90公里外的西林县,想寻找在广西百色打工的父母。”可见孩子对父母之爱是多么的渴望,然而他们与父母经常是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见一次面。二是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亲的抚慰与关怀,导致他们易焦虑紧张,暴燥叛逆,不服臨时监护人和老师的管教。如有些学生性格暴躁,上课随意走动,老师对其批评教育,他顶撞、爱理不理。三是长期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这一辈,大部分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再加上大部分爷爷奶奶对他们比较溺爱,纵容了他们性格的畸形发展。

(二)未形成良好品格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品行塑造方面主要表现出两大问题。第一,未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与高尚情趣。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生活习惯不良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生活中存在不良兴趣的比例偏高,在家都是玩、打游戏、玩电脑等,很少有自觉学习、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的。第二,未树立积极向上品格。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疏于照顾,而隔代监护人在品德教育上的无能为力或者忽视,对孩子在品德、行为的正确引导不足。比如有些孩子不懂感恩、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不知不觉中,稍微对孩子放松教育,就可能导致他们形成不良性格。他们面对社会上纷纷扰扰的因素,会模仿、会学习,可是学的不是正面的东西,逐渐养成不良性格。比如有些孩子看到别人说脏话,于是也模仿,既没人批评他们不对,也没有得到纠正,导致他们认为这样是对的、是正常的。

(三)学习成绩偏差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长教育的一个部分,家庭教育是另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孩子们在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回到家里,留守儿童往往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大部分受教育程度很低,不能更好地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不能很好地对孩子各种能力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二、在教学中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正面引导

综上种种,我们可以从学校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正面引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加强沟通、疏导心理

一是要了解班级学生情况,知道哪些是留守儿童,对他们尤为关注。二是要经常和他们聊天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往往是从心理问题开始的,因此要时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爱,长此以往他们遇到问题就不会闷在心里,会主动的找老师倾述,老师就可以顺利为他们开导。

(二)要让他们参与到各项活动、各个环节

不管是学校活动,还是课堂中,要让他们参与进来。有些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活动,一是因为他们内心自卑、孤僻,没有主动积极性。二是老师长期也忽略他们,会让他们感觉不被关心和重视,导致他们与集体格格不入。因此让他们参与到其中,会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也与同学关系慢慢融洽,还可以渐渐树立自信,克服内心自卑、孤僻的心理,从而变得积极、乐观,成为集体一份子。比如,在一些角色扮演中,可以挑选那些留守儿童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或让他们带读课文,或有意让他们回答,刚开始他们或许是被动的,但次数多了,他们体会到了其中的快乐,就会越来越主动。

(三)及时纠正,注重方法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我们需要及时纠正。一是要时刻关注,及时引导。二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当他们出现错误时,不要一味的批评,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希望被肯定的心,因此我们在指出他们的错误时,要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一学生上课很喜欢讲话,不听课。我们不应该直接批评、处罚他。而可以把他请到讲台上来,说“你刚才讲的这么认真、这么投入,一定是讲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吧,不妨你站在这里说,和大家一起分享”,那么这个学生在讲台上真的讲了以后,老师可以肯定他,说“你的口才真好,以后要继续锻炼口才,积极参加学校的一些演讲,你会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不过,锻炼口才可不能在课堂上哦,这样会影响大家听课的”,我想这个学生一定会印象深刻,以后不会在课堂上聊天了,也有可能真的就培养了一位优秀的演说家。

(四)正面引导,鼓励自信

有一句话叫“堵不如疏”,我们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要多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自信。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受身边人的言行影响,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带给他们一些正面、乐观的东西,不能经常是批评、谴责、谩骂。比如某个学生成绩很差,不能一味地说“全班就你成绩最差了”“你是我见过最笨的学生”等有伤自信的话。而是可以有意识的让他回答问题,答对了就充分的肯定“这个题你都会了,非常棒,下次考试成绩肯定会提高”,答错了就说“这题不会没关系,你已经可以勇敢的回答问题了,有进步,一会认真听老师讲解”,这样充分树立信心,让他觉得老师是看到了自己的努力。

(五)培养品格,懂得感恩

教书育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孩子品格的培养,教他们如何做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穿插一些品格方面的内容,如通过读故事形式,让他们明白其中的一些好的品行。也可以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做到有礼貌,以家庭作业方式让他们回家后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倒水给爷爷奶奶喝等,真正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三、成效

根据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和有关机构统计。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引导,往往比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效果要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易接受,纠正效果好,成绩提高快

采取适当方式及时纠正、正面引导、鼓励自信,容易让学生接受,印象深刻,改正之后不容易再犯,增强了他们自信心,更容易融入班集体,跟上大家步伐,做到友善团结、互爱互助,这对于学习成绩提高较快。

(二)塑造良好品格,形成良好习惯

通过上述所说一系列措施,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形成乐观、积极性格。更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上课认真听讲、遵守校纪校规、按时完成作业。反过来,这些良好的品格和习惯,可以防止和减少问题的出现,比如不合群、自卑、打架、旷课,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李敏,李娜.小学语文教学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J].学周刊,2017(34).

[2]孟兴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3(30).

[3]刘井红.浅谈培养留守儿童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1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关爱引导留守儿童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