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的思考

2018-05-14 14:27赵静楠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话语语境意义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最基本的性质是工具性。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文将语用学和语文教学二者结合起来并对其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对语用学与语文教学进行讨论能够丰富理论层面的知识,并且对于中学语文教师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促使语文教学的改革更加深入。

【关键词】语用学;语文教学;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必须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我们进行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能使人的思想素质得到提高、身体素质得到增强、文化素质得到普及。教育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语文学科更应如此。语文教育必须要坚持素质教育,树立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观点,与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二十多年来,语文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语文教学改革的热潮经久未衰,诸如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更新、理论探索的深化、教具的现代化等,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美好局面。语文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努力通过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写作、理解、审美、自学能力等,使学生通过知识来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从而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来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一、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研究语用学一方面为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順应了时代的发展。70年代以来,语用学在国外已发展多年,而在我国却才起步不久。在平时的汉语教学中,常有中学教师提出疑问:语法分析搞得那么细致,可对语文教学有什么用处呢?这话虽不无偏激片面之处,但所提的问题也确应引起我们的深思。一种学术研究如果不能给现实生活以实际的帮助,那么它的理论再系统,描写再细致,也终难赢得社会的青睐。作者之选择语用学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坚信这种语言观能对现实的语言问题,特别是对语文教学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语言不仅只有工具性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人文性、思想性、知识性等特点。语文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抓紧语言文字的教学。古今中外大量实例都证明,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掌握不外乎听、说、读、写四种主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需要从听、说起步,慢慢进入读写阶段,我们的中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母语的海洋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听、说口头语言不是很困难的问题。而阅读和写作则是书面的事,要借助文字这个“工具的工具”。在学习语言时 应该注意书面语的规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性和知识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听说能力。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去探索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于语言的敏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语用学虽然研究历史并不长,但是语用学研究的问题十分复 杂,对于它的研究我们不该止步于此。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收获很大。这是一个需要众多学者合力攻关的新领域。其一,语用学内容丰富,疆域宽阔,其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之中。其二,现如今的语用学资料非常少,目前所能见到的语用学著作基本上都是研究英语的,迄今为止,还未见到一本专以汉语为语料进行研究的语用学著作。其三,由于丛书的性质,本书不能局限于理论的研究,在研究语用学时应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新兴的理论和传统的教学相嫁接,这里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目前语用学虽广泛吸收现有的学术成果,力求在理论上建立汉语语用学的研究系统,并力求同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在论述的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以语用学理论阐明语文教材的实例,但有些问题的探讨并不尽如原来的设想,外来理论如何融合汉语实际的老大难问题在书中也留下了不少缺憾。

二、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的语文教育改革也并非尽善尽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效益低下,尤其在阅读和写作教学方面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在这两个方面多加努力。语文教学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语言文字教学方面的失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通过读、说、听、写四种方式。运用语言就要学习语言,因此,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和任务。语言文字作为学生掌握知识和接受教育的重要载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可以说工具性是语文的最基本性质。所以,将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会对语文教学起到很大帮助。《语用学与语文教学》一书就试图把语用学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并对二者之间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这本书对于语文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不仅能丰富语文教师的学识,而且能够激发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并且对语文教师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促使语文教学的改革更加深入。

语用学主要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又被称为语言实用学。与其他语言流派不同的是,语用学主要关注的是使用语言的人以及语言使用中的有关因素、语言手段,其中使用语言的人是指说写者和听读者。也就是说,语用学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研究人们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的,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承载着哪些功能?并且对话语的语言内外之义进行分析,等等。语文教学具有多种性质,其中最突出的是工具性。在探讨语文教学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时我们要整体考虑,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语言文字的形式和结构进行分析,其次要进一步透过字面意思揭示出作品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挖掘感受作品的文学魅力,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而是要做到文道结合,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思想受到洗涤,灵魂得到滋养。

要分析话语意义,首先需要对话语中的单个的字、词进行分析,其中的单个字、词就是形式意义;所谓话语的结构意义,是指词语之间互相联系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结构意义与语法意义有很大不同。现代汉语中有效的语法形式包括词序和虚词,而语法意义则是有层次的,分为外部和内部结构义,等等;关系意义主要存在于句子之间,是作品中的逻辑联系,可以分为对比、互补、承接关系等。话语的一般语用义主要通过话语形式负载,可以通过语调、语气以及固定的语用意义来表示。例如肯定语气经常用“了”来表示;话语的突现语用义主要是为了表现突出强调,主要包括词语、结构、句式以及辞格的突现义。

话语的言外之意需要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主要包括语用预设、句类转换、偏离规则的言外之意等;话语的文化意义是指受到文化时代的影响会对话语的本义产生影响,主要包括文化传统、时代环境的影响;话语的主题意义作为话语的最高层次,通常很难把握,以作品为话语形式,社会时代背景是话语主题的主要特征。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指语感和语言知识,所谓能力就是利用并遵守规则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句子;语用能力是指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交际能力。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背景知识来进行信息交流。

三、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作为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应该丰富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帮助达到理解并且在理解中增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通过这章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方法相匹配

语文教学应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历来便有“教学方法落后会影响语文教学效益”的说法,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突破口之一也是在教学方法的革新上。许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语文教师对此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出现了六课型、八字法、教讀法、导读法等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语用学的观点认为,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意义,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今后更好的认识社会和人生做准备。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方法,任何教学方法都应该紧扣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个宗旨。

(二)语言策略与语境策略相结合

话语理解有不同的策略,一般我们分为语言策略和语境策略。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常将二者相结合。实验证明,语言策略和语境策略可以相互补充和调节,两种策略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例如在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中这段话时:“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了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首先便需要对“噩耗”“不惮”“无端”“喋血”等词语的意义加以辨析,扫清障碍;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噩耗”“遇害”“下劣凶残”“无端喋血”等建立意义支点。但这还不够,还应对话语内部四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第一句述说自己听到了噩耗,第二句却做了转折,不写自己的愤怒,而对此事“颇为怀疑”。为何怀疑,是否对反动军阀的凶残估计不足?这难免令人疑惑。第三句说作者“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推测某些中国人,解答了对反动派的心理估计问题;但竟不料还有比“最坏”,更“下劣凶残”的暴行:“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同第一句相呼应。这里的再次转折,已写出了作者“出离的愤怒”。第四句写刘和珍本是始终微笑、和蔼的,怎可能在府门前喋血?又同第二句的“颇为怀疑”相呼应,四句之间的关系转折、顺承,互相呼应,欲断还连,似隔实合,一层层地写出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再经过话语中诸多副词性、连词性的词语“居然,但,然而,不料也不信、竟、况且、更何至于”等的连接,把整段话语的意义自下而上地连贯起来,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义。

另一方面,对这段话语又可采用自上而下的语境策略来分析。这时,社会时代背景、作者的主题意图、语体语境以及上下文语境等内隐性、外显性因素都有作用。课文的提示已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主观意图:纪念“三·一八”牺牲的青年,怒斥反动军阀和走狗文人。课文熔叙述、议论、抒情等方式为一炉,在记叙事件的同时,时常出现表达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议论和抒情的话语,可知这是交叉性的语体,需要采用理智认识和情感感受两种方式综合理解,这是按从大至小的顺序来理解话语意义的。再从上下文语境看,这是课文第四小节的开始一个话语片段,在前三小节中刘和珍的死讯已确凿无疑,对作者这里的曾经“颇为怀疑”,读者当能了解其功能:有意退一步,为下面的怒斥做铺垫。第三句“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除了上文“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的描写外,下文是通过描写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进一步强调这是虐杀,补充说明了凶残的具体内容。再从这个话语片段内部可以看出有两个地方互为语境,分别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与“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语境与片段相互补充解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帮助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多种策略相结合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选用的教学方法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值得提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启用并进行创新。

四、结语

语用学在本世纪70年代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有其既合乎其自身的发展,也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更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得到能力的提升,能获得语文素养,如果课堂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一味传授知识,最终学生只会越来越依赖教师,自身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语文学科的设立,不在于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在于通过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语用教学观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在语用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实践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使语文教学的改革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愿我国的语文教学 早日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愿我国的语用学园地早日郁郁葱葱,一片春色。

作者介绍:赵静楠,女,1995年生,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话语语境意义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诗里有你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