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热”背景下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2018-05-14 14:27高雅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语文教育

【摘要】国学教育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教育理应蕴含在语文教育中。目前,虽然国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断受到重视,但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国学教育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可以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可以塑造学生人文品格。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按学段规定有序列的国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拒绝功利性国学教育。

【关键词】国学热;语文教育;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国学热”兴起,社会上关于“国学”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语言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更是将“国学”推向了新的高潮。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语文学习的最可宝贵的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也便于学生传承中华文明。“国学”热潮的再次出现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在语文基础教育阶段提倡国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包含国学内容

(一)“国学”与“国学教育”的概念

“国学”一词早见于《礼记·学记》,但在该书中的“国学”是指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而到了近现代,“国学”的概念才开始有了类似“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章太炎较早给“国学”下了定义:“国学即国故,就是木国固有学术的意思。”现代以来,很多学者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从广义上包括思想、学术、文化艺术;从狭义上讲,国学则主要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而所谓的“国学教育”,一般指“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语文课程内容中所包含的国学内容

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但适合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思想文化方面即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史哲,例如唐诗宋词、经典名著、谚语民俗等。这些内容既属于国学教育的内容,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本质上是不可分的。

二、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中国学教育有待进一步改善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状况有喜有忧。一方面,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改变以及教育改革推动着国学教育的发展。首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了應有的体现。在教材方面,国家对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进行强化,强调教材的育人功能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作用,并且统编了语文、历史、政治三科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了重要内容之首;在新编写的语文教材里,增加了不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有129篇,占总文章的百分之三十;初中的古文篇目也有所增加。高中教材中包含的国学经典原本就比较多,例如四大名著、《史记》等,目前也有相应增长。语文试题方面也强调对国学内容的考查。中考、高考的语文试题里,古诗词鉴赏以及文言文分析是必考题,阅读理解也有选择名家作品或是经典,高考语文的附加题更是以古文和经典名著作为主要考查内容。由此可见,目前,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有着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又限制了国学教育的良性发展。许多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对国学教育价值认识不足,他们对国学教育重视也仅限于应试,这使得语文课中有关国学传统文化文学的内容偏向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师更多的是教授学生考试技巧,例如古诗词的字词赏析、文言文的语句翻译,而不是诗词中的美或是文言文背后蕴含的理;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每天除了完成基本的课业,还有课外辅导或者紧张的复习,国学在他们的眼中只是考试内容,学习目的就是应付考试;家长更是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国学所能起到的育人作用不够重视。

所以,国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在语文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一)国学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

随着国学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用国学的精髓来促进中小学生对于人文社会的认知,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起价值观、人生观以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的要求。如学者纪宝成提出:今天发展国学教育,就必须“用当代的理论、世界的眼光对国学重新定位,用现代的语言和现代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开发,而不是复古”。

国学教育的意义也不是盲目迷信,只唯上不唯实。要辩证地看待国学中的糟粕,譬如君臣父子的封建阶级观念,非黑即白的二元理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独善其身的利己主义想法。教育者应当用国学中的杂草为例,用现代的理念为镜,在对比中让学生发现何谓真理、何谓光明。用主动求证的学习手段,和求真的学习目的,来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逐步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真理,寻找真相,发掘自身的兴趣所在和志向所往。国学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是历史变迁这条长河中的砗磲玛瑙,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开展国学教育,正是借助了前人的智慧,结合现代完善的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要求,帮助学生以面对错综繁杂的世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完备的语文知识,最终达到“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教育目的。国学中更包含着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传达出家国天下的气度和豪迈的胸襟,有利于中小学生在成长阶段便构造起更广阔的人生格局,构建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在中小学教育中,通过开展国学教育,将诸多辞藻华丽、文采斐然、立意深远的诗歌、文言文传递给学生。通过背诵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将经典名句储存在学生的知识库中,并且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唐代杜甫曾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此番道理。在大量学习经典的基础上,国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当面对壮美的山河景色,脑海里浮现的不是“美极了”“很酷”这般形容词,而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此类千古佳句。当写作中描绘身姿绰约之人时,能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而不再是苍白的描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这类华美的辞藻,也是国学经典《洛神赋》赐予我们的文化瑰宝。在国学学习中,学生通过量的积累,进而产生质的跃变。国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能通过文字的形式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了解到作者的悲欢离合、人生的起起落落,还能让学生找到志趣所在。最终,形成了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术质量和课堂教学水准,这便是国学教育的根本意义之一。

(三)塑造学生人文品格

当今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处于急速的发展演变中,但精神文明的缺失和文化的不自信已成为显著问题,当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产生了动荡和自我怀疑。国学经历了千百年的积淀和筛选,在这个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能为人们提供多一些选择,指明一些方向,增添一份自信。青年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在课堂上多吸取一些民族的精髓,便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增加多一些稳定的力量。学生所耳濡目染的国学经典,是能够伴随其一生的修行,能够在困难时帮助他们砥砺奋进,能够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够陶冶性情健全人格。因此,在当前这个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开展国学教育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健全社会的保障,是培养优秀人格的重要选择。此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的运用水平也离不开国学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如何实现国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要实现国学教育的价值,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的多方的努力。

(一)按学段规定有序列的国学内容,循序而渐进

1.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启蒙时期,也是塑造人格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国学兴趣、开展国学教育的好机会。这一阶段,语文教学中国学主要内容可以包括简单的古诗、《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书籍,对小学生掌握要求是基本的诵读或是背诵。语文教学可以采取多种丰富有趣的形式,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绘声绘色地讲一些古人逸事,或者带领学生以吟唱的方式领略古诗的美,以游戏的方式体会《三字经》的韵律;学校多开展有关国学的活动,例如“名人故事我来讲”“朗诵小能手”等。开展这些丰富的活动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为以后学习传统文化、诵读经典作铺垫。

2.初中阶段是主要技能的訓练阶段,提升品格的重要阶段。初中语文增加了文言文教学,国学内容也逐渐丰富,古诗、词曲、古文都融合其中,中学生除了要背诵古诗文,还要读懂文本,要能通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赏析字词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达到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国学内容所体现的情怀。在这一阶段,教师在语文课上可以尝试拓展,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文言文时,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英雄人物;或者在讲现代生活时把传统文化习俗交融进来,形成古今对比。真实的历史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研究与学习,同时在课文的讲解中,不要一味地灌输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品读,感受作品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初中阶段学生理解能力越来越强,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规定名家传记、国学经典为阅读内容,在选择时要注意文本的难易程度,如果文章艰深难读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拒绝功利性国学教育

首先,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在语文课堂中不要以灌输知识为唯一目的,不要过分强调分数,给学生推荐好的作品、书籍,与学生共读经典,相互交流。其次,学校多开展国学相关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是名人故居,让他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走近国学;开展“我爱国学书画比赛”等活动,通过书法和国画比赛让学生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邀请专家或者教授开国学讲座,让学生体会国学文化的重要性。“经典品读”可以作为主要国学教育活动贯穿于各个学段,意在让学生养成读经典的习惯,并能够逐渐融入国学的氛围中去。在学校内设置相关标语,在橱窗内展示国学经典,也是营造良好国学氛围的举措。国学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引导,融合国学的语文教学应该避免空洞的说教、单一的理论,我们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他们在其中慢慢体味,逐渐感悟。

国学教育有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国人人文精神,提升国人品格修养之价值,要使国学教育行之有效,必须用理性的方式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给以学生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新世纪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J].新华文摘,2001(1).

[2]袁行霈.国学研究(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丁晓梅.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2).

[4]漆永祥.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J].语文建设,2014(1).

[5]蒙娟.中学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J].科教纵横,2009(12).

[6]杨细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J].民营科技,2010(9).

作者简介:高雅,女,1995年生,扬州大学在读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语文教育
分析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