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分析

2018-05-14 14:27周艳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言文核心素养教学

周艳

【摘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大幅增加,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对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与反思,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文言文难教,效率低下状况使得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对文言文多有怨言。近年来提出的核心素养,则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实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教学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然而,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1.以知识为中心,注重字词句式的讲解,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2.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满堂灌的现象,学生丧失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恶情緒。3.文言文由于历史悠久,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美不易为学生所理解,教师也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讲解。4.教学方法单一,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将文言文讲解碎片化,不易形成整体映像。从而不能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也就达不到创造美的要求。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文言文所传达出的文化、精神,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价值认识不清,不利于文言文传播传统文化作用的发挥,失去了其主要的价值。

近年来,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提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规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但有助于开展文言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而且为实际的教学过程指明了方向。 核心素养的界定,也标志着我国学校课程的发展将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向目前世界各国推崇的“知识建构”。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任务放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在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学生自身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从而转化为其自身的文化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的能力。“注意考查学生是否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能力和方法, 进行广泛阅读和交流讨论, 具有积极的运用意识和负责的态度;能否读懂语文学科以外与自己学识相当的著作;在交流中是否能注意所掌握和运用的材料充分而真实可信, 并有针对性;语言表达是否严密而有条理, 并讲究语言艺术和实际效果。”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一个字往往有多种意思。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掌握字词的意思,并在一定的语境中分析其具体的意思是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理解基本字词的意思,熟记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就是学生死记硬背,效率低下,学生苦不堪言,这就造成了学生谈“文”色变的现象。因此,在具体的课文中具体分析字词的意思,以此变学生为主体,使其主动地积累、梳理与整合。

如以《劝学》中的“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为例,这句话中的“跪”“寄托”是古今异义词,“……者,……也”是判断句式,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据心理学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经过同化或顺应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所以,这就不难解释为何现阶段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先试着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翻译这句话,遇到“跪”“寄托”翻译不准确时,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从今义推导到句子中的古义,使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古今异义词,加以一定的有意识记忆便可长时间地记住。同时,当学生完整地翻译出这句话时,“……者,……也”表判断也就顺势而出了。如此,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学生便主动地记忆、积累进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既达到语文核心素养最基本的语言要求,也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形成了自己的言语经验。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后,再对文章用词、谋篇布局等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还需要引导学生做深一层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其思维品质。

如在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在解决了字词的基础上,分析全文结构,归纳概括各个段落大意,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梳理归纳。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重点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捕蛇者的悲惨遭遇,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即文章结尾段,夹叙夹议,得出“苛政猛于虎”的结论,抒发情感。将文章分成这样条理清晰的三个部分,在学生思维中形成文章的基本框架,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重点分析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得出“苛政猛于虎”的结论。从而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对比手法的使用,获得思维的训练。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在具体的实践中巩固对思维的训练,从而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样,便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文言文中的审美教学,可以通过对句式的分析、语言的赏析,使学生达到审美体验。

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时,这篇文言颇有特色: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托物言志,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教学时要注重分析其艺术手法的使用。首先,文章语言骈散结合,长短句相间,文章显得整齐又错落有致。同时,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表现力。学习这篇文言文时,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朗读,学生自己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很容易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进而就会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充满热爱和认同感,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其次,使用对比手法,将花儿拟人化,赋予了花儿各种不同的思想性格和思想情操,以牡丹为反衬,用菊花做陪襯,从而自然树立起莲花的美好形象,以此表达出作者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思想。通过对比,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事态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美好情操的追求便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审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对牡丹、菊花所代表的人生观进行反思,在莲花与牡丹、菊花的比较中,体会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进而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提高自身审美品位。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对比、反衬手法运用到自己平时的习作中,以凸显所要表达对象的特点。这样,将文言文与写作结合起来,增强了文言文的延展性,也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关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如《岳阳楼记》一文,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文章借景抒情,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古代仁人,要有坚定旳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始终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古代仁人志士精神品质,坚持自己,不以外界的变化为转移;体会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习他们先吃苦,后享乐的优秀品质。由此,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知识分子高尚情操的崇敬,从而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同时,在学习课文之余,扩展相关的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名言警句,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此增强学生对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高尚情操的理解,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任务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学生自身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从而转化为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落实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仍需“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文言文教学,进一步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从语文核心素养中寻找文言文教学的新的思路。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并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让学生以阅读的方式自主探究,以赏析语言文字为角度,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 2016(11).

[2]赵生福.语文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7(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文言文核心素养教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