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案教学之我见

2018-05-14 14:27张忆新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案课文文本

张忆新

【摘要】2008年新疆全面实行新课程课堂改革,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在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礎上,我们学校密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高中生心理特征的不断发展变化及高考需求,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积极探索以何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广开学生的学习思路,积极探索在课堂上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这样背景下,我们引入学案来指导教学。“学案教学”模式在我校推行以来,很多老师的课堂都是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学案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首先“学案教学”基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自然具有它的优点。学案教学争取实现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学案教学要求学生回去必须完成最基本的字词预习、通读课文的任务,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简单易懂的词语解释,学生基本都可以在预习时自己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对一些重点的语法现象给予指点强调。这样就不会破坏优秀文本的整体性,避免了以往文言文教学过程当中由于翻译肢解文章的弊端,使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优秀文本的语言魅力,使文言文教学不再只是枯燥的语法教学过程。学生根据学案,能清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在学案当中能很清晰地展示出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课文学习当中的重难点。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同时学案能准确明白地反映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使学生能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也方便老师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每个学案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便于学生查缺补漏,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在习题讲解时也应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学案的编写可以是集体备课的结晶也可以让任课老师根据各班情况自行调整,这样就做到了集体智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机结合。

但是在学案运用的实际过程中我也会存在很多的困惑和问题。学生学习的懒惰性超乎我们的想象。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也都懂得并愿意接受自主学习,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真正地做到自主完成学案作业、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思考。学案的一个目的就是节约教师上课的宝贵时间,所以有很多学案作业是需要学生回家之后自主进行预习演练的,这样老师才能在上课的时候节省这部分时间。但是在很多的普通学校和平行班当中,学生回家这部分作业是不能主动完成的,甚至出现抄袭现象。那么在老师上课推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困难,如果老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那么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一无所获、滥竽充数。如果老师发现了,等于又要花费上课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完成,那么教学时间只会进一步耽误,而所谓的自主学习的目的也就没有真正地达到。

教学目标的太过直接,问题引导的痕迹过重,背景资料过多,是否同样会限制学生自我对课文的领悟?我观摩过一些老师的学案教学及学案资料,发现学案当中的问题都是老师提前预设的,等于是将教案当中自己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写在了学案中而已。而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而每一个生命个体对于文本的理解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哪种理解是对的或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是存在着不确定性的,而这不确定性可能就是老师和学生思想碰撞的机会,这种碰撞正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多么的珍贵。若是在普通的教学当中,老师显然可以立刻随着学生思想的律动顺势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和学生一起探讨文本,研读文本。而在学案教学当中,显然预设的问题要么成为阻碍学生自主领悟的绊脚石,要么就成为鸡肋,用之不妥,舍之不宜。

学案教学,老师就要依托学案,而在学案的编排中,就会有老师的教学步骤渗透其中,很多老师时时刻刻不忘学案,时刻想着下一步该到学案的哪个板块,致使在教学过程当中被学案牵着鼻子走。语文课堂就好像为了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完全没有了人文课堂该有的轻松活泼和谐的气氛,使老师和学生都很难进入到文本所塑造的意境当中,也就不能深入走入文本,更谈何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呢?所以很多时候教学就流于表面。

学案内容基本雷同,容易造成学生心态的疲劳。在心理学上,人总是更乐于去接受新鲜的新奇的事物。而学案的编写,很多时候太过于类似,基本上每一课都是教学目标、重难点、字词,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老师的预设问题,相关资料以及课后拓展练习。学生初步接触还会有新鲜感,但是每一篇课文都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内容,是谁都会有审美疲劳的,更何况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呢?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认为学案教学可以用,但不是课课都要用。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各个学校各个年龄段各个班级学生个体的差异,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本着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适当调整学案内容,适时做出相应的变化,学案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某种工具,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依托。以上只是笔者很浅薄的一点看法,希望各位专家能够批评指正。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学案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乡愁导学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比例尺(一)”导学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