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乾坤”华夏“永和”

2018-05-14 15:16王立群
山东画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东征永和乾坤

王立群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收获了不尽的赞美。自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始,这奔涌的河水跨雪山、过戈壁、穿高原、行四野,在润泽广袤的华夏大地的同时,更在这片土地上绘出千百风情。在李白被酒熏韵的岁月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在王维的边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最美的风情。

今天,中国地图上最惹人注目的,无疑是黄河那壮观的“几”字形大弯。坚硬的吕梁山脉,让黄河在晋陕的峡谷中觅路而行,造就让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迹,其中更蕴藏着壶口瀑布等摄人心魄的壮阔风景。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当我们把“几”字形巨弯放大来看,在吕梁山腹地,蕴藏着更多迷人的风景——在山脉与黄土的阻隔下,黄河形成了连续的河曲,如龙如蛇,曲行于大地之上。这样的风景,吸引了另一名诗人的目光——“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百转千回的河曲打动了刘禹锡,成为他心目中黄河最动人之所在。

这个初秋,我们与全国知名的摄影家一起,奔赴山西永和,在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发现九曲黄河的蜿蜒之魅,跨越千年时光寻找与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共鸣。

龙行“乾坤”惊叹古今

在晋陕边界,黄河在吕梁山中静静流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永和县,晋陕大峡谷南端的黄河沿线。这里孕有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密集的蛇曲群,而它也有一个雄浑大气的名字——“乾坤湾”。

在这里,黄河若乎是故意调皮,又似乎是不经意间,扭摆了几下身姿,形成一个优雅而曼妙的巨大S型大弯。黄河蜿蜒曲折、日夜奔流、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河湾环抱着葱葱青山,山上住着人家,袅袅炊烟飘在村庄上方,岸边的草滩,群群牛羊或牧草或饮水,展现着独特的黄土高原生活画卷,壮观且绝美。

乾坤湾还是研究地质科学和黄河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其河曲的典型性、完整性、稀有性,对研究黄河中游演化发育史、黄土高原形成、第四纪古气候演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有传说,伏羲当年就是在乾坤湾,悟出阴阳太极之道,才画出完整太极图。乾坤代表天地阴阳,太极即为阴阳二仪。这蕴含龙文化与深厚人文之地,实在也让人为天地造化惊叹叫绝,也令这里无愧于“中国母亲河黄河之心”的称号。

乾坤湾文化之古、地貌之险、水文之秀,已经成为无数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红军东征中华“永和”

母亲河对晋陕的爱从不吝惜。在时光长河中,这里不仅孕育了惊叹古今的自然风景,还因其险峻的地理因素,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奇功,成为晋陕边界上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就位于永和县西南35公里处的阁底乡东征村。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到5月5日回师陕北,历时75天,转战山西50余县,实现了补充供给和扩军壮大队伍、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扩大党的政治影响等战略任务。永和县是当时红军东征的主战场和重要根据地,毛主席曾在永和战斗和生活了13天,主持召开了赵家沟、前龙石腰等重要军事会议,指挥红军胜利回师陕北,并將“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战略方针改变为“回师陕北,逼蒋抗日”,最终经西安事变实现“联蒋抗日”,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抗日力量,打开了抗战局面,史称“永和决策”。这是对红军东征历史实事的准确定义,是对永和县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的高度概括。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东征精神,加快文旅融合,1971年,临汾地区第一届全委会曾在现东征纪念馆旧址召开,1972年在关帝庙旁建起红军东征纪念馆,2006年进行整修、扩建。经过两次扩建布展后,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馆内陈列了东征期间红色革命文物、像章、题词及红军东征研究书籍资料等共计1500余件,展出了战略抉择、转战永和、战略要地、逼蒋抗日、决策回师、东征精神六个版块的图片文字,已经成为展示红军东征研究的重要展馆,领略东征历程、感受东征精神的第一视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的最佳课堂。

(编辑/李潇雨)

猜你喜欢
东征永和乾坤
碗莲
论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杜文秀起义扩张
“画”出学生的思维
浅析亚历山大东征成功的原因
山路乾坤
“东征”与实现民族统一
漫画与幽默
关门
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