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袁枚《苔》

2018-05-14 09:56刘杰
名家名作 2018年5期
关键词:苔花袁枚青苔

刘杰

[摘 要]央视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自开播以来,迅速走红。许多不为人知的诗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传唱度很高。其中有一首袁枚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听后很是感触,在感动于这种执着精神的同时,脑海中也浮现出袁枚的形象。结合袁枚的创作背景,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关 键 词]诗歌;学问;品格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5-0005-01

央视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自开播以来,迅速走红。许多不为人知的诗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传唱度很高。其中有一首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听后很是感触,在感动于这种执着精神的同时,脑海中也浮现出袁枚的形象。

乍一看,这首诗好像是在歌咏苔花虽小,却照开不误的倔强和不屈。而一旦细读,就不那么经得起推敲了,虽然我之前也没读过此诗,只通过一些作品对袁枚有一些了解,但袁枚其人的经历还是略晓的,故而我觉得这首诗的情感不像表面上传唱的那样简单。

首先,诗歌里的“学”字就很有学问。我们都知道,牡丹是荣华富贵的象征,是地位的代表。而苔花,是不知名的,是默默无闻的典型。如果作者真的是要歌咏苔花的高尚情操,那么这个“学”字肯定就是有问题的。不是说“学”不可以,而是“学”的对象和这一自身的动作就决定了这个“学”更大程度上是“模仿”,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动作和过程,完成向某一个层次的过渡,最终达到像牡丹这样吸引人的目的,或是获得别人像对牡丹一样的关注。不管怎样,当这种形态出现的时候,对全诗高品格的影响自然也就出现了。

说到这儿,我们就不得不说袁枚的《苔》的第二首:“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诗歌的大概意思就是由于生长地方的不同,大家对阳光的感受也就完全不一样,青苔就问红叶,到底被阳光照射是一种什么感觉啊?在这首诗中,青苔对阳光应该是很向往的,同在蓝天下,为什么自己对阳光就不能平等享有呢?可见苔花对红叶能受到阳光照顾是很在意的。同样是生活在阳光下的牡丹,苔花肯定也是很羡慕的。两首诗联合起来,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对某种微妙东西的向往是要超过对苔花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的。

又回到第一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阳光没法照到的地方,是我的天然属性让我在成长。很显然,这其中夹杂着对“白日”偏爱的不满,阳光啊,你不是那样神通广大,处处留有你的影踪吗?为什么你就不能对我有一点点的照顾呢?诗歌中的“恰”字,说得也很有深意,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苔花的心中才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屈,是苔原本的生命力属性在推动它向前。这一“恨”一“倔”之间,作者的情感矛盾也就凸显出来,可最后还是没能坚守住自己,也学牡丹开,一个“也”字,就跟着变换了情感。

其实,读诗就是读心,就是要读出那个写诗之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要将自己置于那样的一个时代,在特定的背景中去还原作者写作的真实面目,而不是泛泛地停留在诗句的表面。古人的诗歌大都另有所指,他们的志趣和意愿,绝不只是表面上所说的那么简单。就像李白口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真的是看不起当官的吗?不是,只是自己没法当官,以另一种心态来安慰自己而已。袁枚在这里也是一样的,通过对袁枚的了解,我们知道袁枚的仕途是不顺的,但他又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他寄希望于“白日”,也就是封建时代的君王。袁枚在官场受到排挤,在那样的情况下,他希望得到君王的垂爱也就不难理解了。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发现,原来作者的人生并不如意,虽然与他相关的各种事物他都冠以“随园”的称号,而这种“随”的也只是像苔花一样浮在表面的躯壳罢了,只是为了掩盖那种淤积在心中却又没法改变的现状。那种对阳光的渴求,作者只能在自己的文字中若隐若现地表达,可是又有多少人了解呢?积极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愁苦,唯有正确地解读才能得到答案。

参考文献:

[1]李金坤. 即景成趣 独抒性灵:袁枚《苔》诗品读[J]. 文史知识,1997(12):30-33.

[2]李剑锋. 富有情趣与灵魂的苔藓诗:苔藓与中国文学(上)[J].名作欣赏,2011(34):17-21.

猜你喜欢
苔花袁枚青苔
青苔之美
这也是一朵苔花
我变成了苔花
老禅院
生如苔花之绚烂
一百顶高帽子
雨天
袁枚也曾被难倒
青苔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