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声调式在中国风格器乐作品创作中的应用

2018-05-14 08:59高一峰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摘要】本文以五声叠置和弦作为研究五声调式的切入点,由五声叠置和弦与西方大小调体系的三度和弦作比较,得出在五声调式中五声叠置和弦体现的是色彩性而非功能性的结论,进而延伸到在中国风格器乐作品的创作中,如何把握五声调式的传统音乐风格。

【关键词】五声调式;大小调;调式体系;五度叠置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一、五声音列与五度叠置和弦

五声调式的宫、徵、商、羽、角五音,是“五度相生”的基础上得到的五声音列。即由宫音作为基音,连续向上方按五度相生四次得到另外四个音而成的音列。第五次相生得到的角音上方纯五度音与宫音呈小二度的音程关系,小二度不符合中国民族音乐的音响特征,因此不再相生得到第六个音。这样即得到了五声音列的五个正音。

五度叠置和弦,亦有五度结构和弦、或五度复合和弦的称法。纯五度复合和弦是数个纯五度音程纵合形成的复合结构和弦,在实际应用中也常见各种由五度转位而来的各种形态的和弦,例如四度结构的和弦。五度叠置和弦比三和弦更符合五声调式音乐的和声色彩。

二、五度叠置和弦与西方大小调体系的三度和弦的音响比较

两个三度构成的三和弦的音响是和谐、清晰、稳定的。但往上叠加三度,形成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等,音响会显著地变得更加紧张、浑浊、不稳定。相对的,五度不断向上叠加的和弦在音响更丰富的同时,音响的稳定性并没有明显降低。这一点与三度结构和弦形成了巨大差别。

究其原因,根本上在于纯五度与大三度(或小三度)的稳定性不同。在泛音列中,前两个音之间构成八度,而第2、第3音构成纯五度,因此纯五度是稳定性仅仅次于八度的音程。而大三度是4、5音之间构成,小三度是5、6音之间构成,稳定性均低于纯五度;在律学中的数量比例关系上,纯五度也大小三度更简单。因而,多次叠置之后的纯五度比三度更稳固。

三、与大小调体系下和弦主要体现功能性不同,五声调式中的五声叠置和弦主要体现色彩性而非功能性

自古以来,中国的音乐就没有和声体系,作品中体现的往往是作曲者的横向思维,而无纵向和声的体现。二十世纪后西方大小调和声理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及学者才开始将西方的功能和声体系借鉴应用在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如果可以将C宫的一系列五声叠置和弦构成一个和声进行,无论这个和声进行如何构成,和弦之间的紧张度都不会有很大改变,不会产生功能冲突的感觉。而反观大小调体系,由于和声的功能性是体现在因紧张度的变化带来的和声进行、解决中,体现在和声功能的倾向性中,所以,在大小调中如果将一个功能结构良好的和声进行的和弦打乱随意排列,得出的会是一个听起来杂乱无章,功能颠倒的一组和弦。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與西方大小调体系中和弦强调功能性不同,在五声调式中五声叠置和弦体现的是色彩性而非功能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五声调式古曲没有和声,历史上也从未出现类似西方功能性和声的概念的现象是完全合理的。

四、在器乐作品创作中把握中国风格的体现

(一)根据作品编制的不同采用不同创作手法

如果器乐作品的编制是西方管弦乐、室内乐、军乐的,则乐器之间音响效果统一,但缺乏中国音乐的音响特点。此时作品的旋律及和声应该严格地按照五声调式旋律及五声性和声写作,避免半音、增四度或减五度进行而与中国五声性音乐风格产生明显冲突;如果器乐作品的编制是民族管弦乐或以民族乐器为主的独奏或协奏曲,则在旋律上要更多地考虑乐器本身的特点,在独奏部分和华彩乐段着重表现民族乐器的独特色彩,重视五声性旋律的表现而降低和声的表现,这也与上文得出的“五声调式中五声叠置和弦体现的是色彩性而非功能性”结论相符合。

(二)转调与离调的处理

转调和离调在西方大小调体系的音乐中是极为常见的音乐发展和展开手段,但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应用较少。在新作品的创作中,有意识地应用转调和离调,可以使作品在维持传统风格的同时出新出彩。其中转调和离调宜选择与原调关系较近的调,较少向关系较远的调转移;转调的顺序则不必按照西方音乐体系惯用的顺序,可以更加自由地处理;在前后乐段转调的衔接上,宜选择在前后两个调性中都是五声主干音的音作为转调的过渡,这样可以在转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契合中国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和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

作者简介:高一峰(1987—),男,汉族,甘肃兰州,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