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故事与人生(三)

2018-05-14 08:59刘昱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古典主义理性音乐

【摘要】启蒙主义不仅让音乐与思想、科学更近,同时也改变了音乐自身、以及音乐家的命运。

【关键词】古典主义;音乐;启蒙主义;理性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古典主义时期(1750-1800)欧洲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从技术与经济来说,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技术的进步引发了工业革命,而大量的人群涌入城市所导致的城市化是音乐更普及的基础;另一方面,启蒙思潮的理性主义对于科学的推崇,又在人心底吹起了一股春风:理性、科学将改变个人命运,使很多人不再迷信等级与出生、宗教与来世,而是坚信人的命运可以被掌控、被改变,催生了百科全书派;思想与技术的革新改变的更是整个社会的命运:在法国,包含资产阶级的第三等级强烈要求进入国会议政参政,社会矛盾的加剧,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由君主和贵族统管的特权,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宣言中瓦解。“18世纪后半期,音乐真正成为了一项国际贸易”[1],大众对音樂的需求与渴望催生了音乐的产业链与商业化:雕版印刷与出版业满足了大众对乐谱和传记的需求;钢琴的改进、制造与生产更为普遍,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乐器;音乐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音乐会层出不穷;主调音乐因其清新明朗的旋律和风格更易被大众接受而得到普及;奥地利帝国的首都奥地利因其政治军事地位,则成为了音乐中心;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个人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音乐家不再是君王贵族的附庸和奴仆,倒成为各赞助者争相赞助的对象,精神与经济的更为独立,作曲家的创作才华成为自我个性的表达方式,“当时的作曲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标志”[1]。

古典主义的风最开始在歌剧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巴洛克时期,歌剧在意大利达到了第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A·斯卡拉蒂在那不勒斯创作的歌剧,已经开始程式化。歌剧席卷欧洲,更多是名流社交和附庸风雅的手段,大家去看戏看的其实是“阉人歌手”,而非剧情。阉人歌手可以随意跳出剧情、自我发挥。歌剧变得浮夸、热闹,却缺少真正的内涵感染力。佩格莱希创作的清新、生活化的意大利喜歌剧《女仆做管家》很快得到大众的认可。两幕歌剧《管家女仆》,演员仅有三人:伯爵乌贝托,女仆赛尔皮娜和男仆韦斯蓬。女仆用机灵、自信的方式不仅博得了伯爵的爱,也成功转变了自己的命运。剧情不仅代表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心声,也与古典主义的理性、质朴的主张不谋而合。此剧1746年和1752年在法国上演,便引发了著名的“喜歌剧之争”。辩论双方分别是以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妇蓬帕杜尔侯爵夫人为首的法国大歌剧派和由皇后玛利亚·列申斯卡率领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尔等为首的百科全书派支持的意大利喜歌剧派。论战的主题是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的孰优孰劣,法国大歌剧应不应该进行变革。支持意大利喜歌剧的作曲家卢梭亲自创作了一部田园风格的喜歌剧《乡村占卜师》(1752年),他把意大利喜歌剧的长处和法国庙会滑稽歌剧中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把歌唱和对白结合在一起,把舞蹈和哑剧结合在一起。这场论争,推动了法国早期喜歌剧的创作,形成了法国式喜歌剧的基本模式。

最能体现古典主义的歌剧创作当然首推格鲁克。格鲁克的剧情中心论与歌剧整体观是古典主义精神的体现。任何音乐和表现手段必须服从剧情与诗歌,不得随意。格鲁克不仅仅用歌剧提高了创作者的尊严和地位,也用理性思维加强了整部作品的内在联系与逻辑。不论序曲、舞台、舞蹈要与剧情相联系,咏叹调也无需花哨,简洁自然地表达便好,加强乐队的地位,明确记谱并更富表现力,宣叙调也因此更有音乐性,合唱也得到重视。继蒙特威尔第之后,他把《奥菲欧》继续用古典主义的精神再演绎,获得了成功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用《奥菲欧》这个体裁是因为在音乐还不够独立、不足以表现内心情感之时,借助神话中奥菲欧所具有的通天的音乐才华显示音乐所应当具有的感染力,提升着音乐的地位与文化自信;而格鲁克则希望通过朴素的《奥菲欧》来展示音乐自身的魅力,认为音乐的魅力无需多言或多夸张。

如果说歌剧体现了理性与质朴、通俗与生活,而这一时期的器乐发展最能体现理性、规范、逻辑、和谐了。巴洛克时期,器乐得到发展,开始与声乐平分秋色,但到了古典主义时期,更有内涵、更能体现音乐家思维的器乐以及器乐体裁(奏鸣曲、交响乐、弦乐四重奏)得到长足发展,甚至开始超过声乐。奏鸣曲、交响化体裁所用的基本都是奏鸣曲式,而奏鸣曲式是思维与哲学在音乐中的最好体现,是矛盾论、二元对立的音乐化。这也是为什么偏爱哲学与思考的德国人最后在这一领域遥遥领先,最后在贝多芬的手中达到完美。奏鸣曲式包含两个对立的主题,这两个主题不断冲突衍生、对抗发展,最终达到统一与光明,不仅是关系发展的体现,更是男权力量胜利的象征。而被室内偏爱的小型的合奏形式弦乐四重奏反倒像女性:各种关系总是很融洽,亲切交流。

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前,对奏鸣曲影响较大的当属D·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的儿子)与C·P·E巴赫。斯卡拉蒂跟随自己的学生葡萄牙的芭芭拉公主远嫁西班牙,其创作多为公主的钢琴学习而作。因而作品多有技术训练的目的,也出现了奏鸣曲式的结构化的特点:比如两个对比的主题,带再现的二部曲式等。受过德国“狂飙运动”影响的C·P·E巴赫显然与父亲J·S巴赫的性格不同,他更有个性,更具激情和戏剧性,音乐风格更预示着浪漫主义。在研究了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后,他定下了如意大利序曲一般的快慢快三乐章的结构,强调主题对比,也更有奏鸣曲式的外部结构:首尾两乐章为两段体,第二部分带有重复性;力度变化频繁、常使用远关系调的并置来表达他的“激情风格”。

当时对交响乐影响深远的当属德国:强调情感的北德乐派(也叫柏林乐派)与强调表现力与演奏水平的曼海姆乐派。C·P·E巴赫是柏林乐派的代表人物,其奏鸣曲的创作与交响乐创作如出一辙:三乐章结构、对比的主题、注重戏剧性与情感表达,注重动机的连贯处理,用动力性的方式发展主题,扩大展开部,不仅增加对位因素,也探索新和声。以斯塔米兹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则使用了四乐章的结构,确立主调音乐风格,同时详细记写总谱,乐队编制也趋于完整,特别注重挖掘乐队的表现力:精心安排音响的渐强渐弱,或者突然爆发强奏和休止。两个乐派一个注重内在情感的音乐化表达,一个注重音乐的外在表现力,使交响乐从内涵到外延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清新的主调音乐风格、逻辑化的音乐结构探索、精心设计的音乐表达方式给后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因启蒙思想而发展,也极佳地体现了理性、质朴、自然的原则。在这个思想改变命运的时代,所有的人都从意识层面开始了自我启蒙,音乐不仅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享乐品,更是代表着科学与知识,技术与革新,每个人都渴望了解音乐、接触音乐,音乐既不神秘,也不为某些人专属,音乐家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个性与自我意识的出现,音乐也开始百花齐放,接下来的维也纳将带给人们的更是一场音乐文化的盛宴。

参考文献

[1]马克·伊万·邦兹.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凌宪初,崔斌.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刘昱(1980—),女,湖南新化人,武汉音乐学院2006届硕士研究生,湖南信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学与音乐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古典主义理性音乐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向古典主义致敬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音乐
激情 宁静 唯美
浅析布索尼《C大调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特点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