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盛唐雅乐的发展与嬗变过程

2018-05-14 08:59王子璇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雅乐发展

【摘要】盛唐时的雅乐虽有着极大的发展,但因为统治者的不重视及战乱而不如燕乐发展鼎盛。但凭借国力强盛,宫廷雅乐体系也主动迈出了融合俗乐、胡乐的步伐。

【关键词】雅乐;盛唐;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盛唐雅乐的发展

公元650年,高宗李治继位,盛唐由此开启。之后历经九代帝王,在长达一百七十年的繁华中,大唐物产丰盈、边陲稳定,一派盛世景象。

(一)高宗武后时期的新雅乐

贞观二十三年,李治继位,开永徽之治,秉贞观遗风,唐朝疆土在这时期达到最盛,高宗在位三十四年间对于雅乐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指示,命令乐工与乐官创作道调,以加入雅乐体系中,并亲自制定《上元舞》。除此之外,还将太宗时的三十六乐悬改为七十二乐悬,后因宫室狭小,无法尽奏,才重新改为二十乐悬。

高宗极喜爱琴曲《白雪》,奈何传承不全,太常遂根据旧曲以定宫商,作新曲《白雪》,并采用御诗为新曲乐辞,在正曲后加入送声,君唱臣和。

高宗逝后,武曌登基,改国号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她把雅乐歌辞加以改变,形成新的雅乐,并把高宗时为避名讳而更名的文武二舞重新改回《治康》《凯安》之名。武曌废除贞观礼乐,使唐初三大舞几近名存实亡。她更重视阴祀、颠倒十二律吕,为《十二和》重新更名。不光如此,还亲自创作歌曲,如《曳鼎歌》《神宫大乐》。

(二)玄宗重制雅乐

自武曌改国号“周”后,为抹除掉雅乐中深刻的李唐印记,以昭自己的正统地位,她做出種种举措以破坏贞观礼乐。神龙政变与唐隆政变后,玄宗李隆基登基,开始重新修订雅乐,以求恢复贞观年间的雅乐制度。玄宗同太常乐工等官员一同整理雅乐,大大提高了胡乐地位,将其融入唐初三大舞中。《上元舞》《七德舞》使用大鼓,辅以龟兹乐;《九功舞》则用西凉乐。更有言:“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

玄宗注重礼乐,制成《大唐开元礼》,详细记载了大唐的礼乐制度,并严格规定各地祭祀制度仪式以及官僚阶层的乐悬乐佾规模。《大唐开元礼》的诞生说明了那时森严的等级制度,也侧面显现了玄宗对于恢复大唐雅乐的决心。

开元二十九年,玄宗将大唐雅乐更名为《大唐乐》,并在恢复祖孝孙《十二和》后添加三和,改为《十五和》。“然则《大咸》《大韶》《大濩》《大夏》,皆以大字表其乐章,今之所定,宜曰《大唐乐》。”

虽然玄宗为恢复雅乐而作出许多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雅乐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玄宗酷爱以胡乐为代表的俗乐,笃信神仙事,偏爱道调法曲,不光亲自作曲荐献道宫之中,更令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以示崇敬。他的不甚重视,导致了雅乐式微,雅乐的歌者乐工难以为继。

二、盛唐雅乐的新成果

玄宗喜好音乐,其中尤爱法曲等燕乐,虽不甚重视雅乐,却也承认并推崇雅乐的教化作用;虽创建梨园、推崇燕乐法曲,却也关心雅乐的发展与创造。

(一)《大唐开元礼》

武后时期,大唐礼乐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唐隆政变后,武后施加于李唐王朝的影响已渐渐消除,玄宗登基后,开始着手恢复贞观礼乐,其中最重大的成果之一便是《大唐开元礼》这一记载着大唐礼乐制度与雅乐巨著的诞生。《大唐开元礼》中详细记载了大唐礼乐制度,可谓细到方方面面。

《大唐开元礼》的诞生不光是玄宗为了标榜自己治下的盛世,更包含着对雅乐教化作用的推崇。

(二)道调、法曲

受太宗影响,唐代文化艺术也体现出包容的气魄来,这种包容同样体现在宗教融合上。唐代统治者们采用儒、释、道结合、三教合一的政策来潜移默化百姓,与此同时,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道调法曲不止用于宴飨等活动,同样也用于祭祀郊社等重大典礼仪式之中。

唐代历任统治者都会令乐工研习法曲道调。《新唐书》载:“高宗命乐工制道调。” 又有云:“帝制霓裳羽衣曲、紫薇八卦舞,以荐献于太清宫。”

玄宗还命令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玄宗酷爱法曲,为此专门设立梨园以教习,“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从此之后,道调、法曲便作为新雅乐于宴飨仪式上演奏。

盛唐的雅乐秉承着先前的道路,继续迈出融合的步伐,可燕乐却已经阔步赶上,二者齐头并进。安史之乱后,雅乐式微之势俨然无法挽回。

作者简介:王子璇(199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史学与文化审美研究。

猜你喜欢
雅乐发展
论宋代宫廷雅乐中筝的使用
雅乐的来龙去脉
元朝宫廷音乐考论
区域发展篇
中国雅乐史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雅乐复古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