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学视域的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研究

2018-05-14 08:59孟佳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当代民族声乐中国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充分体现出美学艺术和美学价值,是当前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就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进行了阐述,从词、曲、声、情合一的情感美学,文、情、意、韵、相融的意境美学,多元化的创新美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随后分析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体现。

【关键词】美学;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一)词、曲、声、情合一的情感美学

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随着内心的情感波动以及外界事物的影响而逐渐产生的,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音乐产生的根本原因,人们可以通过音乐,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俗话说,音乐无国界,它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充分展示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情感是音乐的核心,是音乐的灵魂。如果忽略了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音乐艺术,也无法体现出音乐的独特美学魅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在审美方面一直是含蓄而保守的,古人认为谦卑才是礼仪,因此,古人对于民族音乐的审美主要表现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就是,音乐的情感表达应当有度,点到为止,快乐但是不淫靡,哀愁但不悲伤,将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这也是由我国长期以来的民族特征所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随着人们思想层次的不断深化,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不仅仅受到含蓄保守思想的影响,还受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和改变,在音乐中追求情感的真实和淳朴,要求将情感与音乐本身充分结合起来,声情并茂,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向人们展示出音乐中的真善美。民族声乐表演者将音乐中的节奏、韵律以及和声等等融合起来,从而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表演者对于音乐作品的展示并不是完全还原作曲者的情感和创作动机,也不是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表演,而是根据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感悟,使二者不断处于平衡和谐-不平衡和谐-平衡和谐的过程中,这种变化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因此,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具有历史性的,但同时也是开放性的。当前,人们对民族声乐艺术的表达和展示主要是演奏者在了解和掌握作曲者的创作动机和历史环境后,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内容和韵味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将自己的情感波动完全投入演奏中,这样才能实现心有所感,身有所动。声乐艺术的核心在于审美情感的体验,作品的演奏者作为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情感融会贯通,始终在声乐曲目中得到体现和传递。对于演奏者而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演奏者情绪的波动,激发演奏者的情感,从而为其二次创作提供动力。

(二)文、情、意、韵相融的意境美学

所谓意境,主要是指一种境界,这是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的,一种意象化的情境,这也是美学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特征体现,在我国的传统美学中,意境也是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大多数使用的是情景結合,虚实相生的方式和表达手段,将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进行有效统一结合,同时将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世界现实、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艺术美学的高度统一和谐,最终创造出文、情、意、韵相融的意境美。

在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声乐创作者和表演者都在不断寻求意境的塑造。意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是情。所谓情,是人们面对事物最直观也最为合理的精神反映;二是景。所谓景,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客观的景物,更多的是体现在一种情怀上,能够引发人们对过往事物的怀念和往日情感的追忆等。只有情景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出声乐的美学艺术和美学价值,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随着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中国当代的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情,主要表现在积极向上的音乐旋律和韵律及对声乐作品的演绎方法上,能够向人们展示出真善美,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人们在情感和精神上都到双重满足,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归宿。中国当代的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景,主要表现在创作情景的再现以及人们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表演者在演奏的过程中,找到音乐作品与演奏环境的共同点,与人们的情感进行有效契合,从而使人们对音乐的认知逐渐从感受转变为感动,向人们传递更为真实的情感。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意境塑造也体现在虚实之中。所谓虚,主要是指艺术表达的一种意境空间和其中所蕴含的美学哲理;所谓实,是演奏者对人物和环境的一种塑造,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们情感体验的基础。虚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自由的空间,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情感,二者相辅相成,最终构建出生动的意境。

(三)多元化的创新美学

民族声乐是当代中国非常重要的艺术文化,它将中国千百年来的民族文化充分融入其中,并且以其独特的状态和形式展示给人们,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正确对待历史,完整认知人生。也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要求和标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整体上看,中国当代的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实现多元化,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演奏者将声乐艺术、舞台艺术、表演艺术以及服装艺术等充分结合在一起,使得民族声乐更为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使得音乐作品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对社会艺术环境造成一定的冲击。

随着民族声乐表演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演奏者在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上都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多彩,表演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样的变化更为符合当代人们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对于音乐美的创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给人们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同时影响并感染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产生共鸣。

二、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体现

(一)美育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构建越来越重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体系和社会结构,从而不断满足日益发展和进步的社会需求,在摈弃传统的不适合人类发展的规定和条框,这也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民族声乐艺术也是如此,发展到当代,也是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改革的,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社会发展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道路,还应当确保民族声乐艺术能够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总书记在文化强国中也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应当积极引导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意识和自觉性,这也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方针的自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传统音乐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使其逐渐大众化。如果仅仅是单纯的传统音乐,很难充分调动人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现代音乐的出现和有效融入,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添加了“助燃剂”,使其更为符合大众的审美,备受青年人的喜欢。

(二)审美价值

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注重人们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互相了解、相互渗透、相互克制以及相互融合,使人们从多个感官系统中得到美的享受,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产生愉悦的感受,这也是美学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产生的精神上的满足感我们称之为审美价值。审美价值的体现主要是以人们的情感为核心,在对声乐作品进行欣赏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对作品的欣赏实现感受——感动——感悟,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犹如戏剧表演中演员的情感表达和剧情的变动会引起观众的情感变化。人们常说,悲剧更能打动人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由于悲剧中传达出的悲伤情感更能影响人们的心境和审美情绪。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民族声乐作品无法使人们实现感悟,就无法真正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的体现不仅仅是人们对声乐作品的欣赏而产生的,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附加值进行审美。当代民族声乐的审美已经不再局限于作品本身,人们的审美价值体现也是随着作品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而不断发展的,新的审美元素和審美附加值已经逐渐成为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商品、食物都是需要外在包装来提升审美标准,同理,民族声乐艺术也是需要包装的,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应当充分借助媒体、网络平台等等媒介对其进行宣传和增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郑璐,朱艺璇.基于美学视域的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06):104-110.

[2]刘爱洋.美学特征视阈下的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文化价值研究[J].青年时代,2016(06):27.

[3]任娟.浅析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其主要美学特征[J].读天下,2017(04).

[4]刘浪琴.现代音乐美学视域下对古曲新唱的探索[J]. 大观,2017(08).

[5]刘洋.分析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J].大众文艺, 2017(07).

[6]吕琳.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戏剧之家, 2017(18):71.

[7]李大鹏.浅析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J].音乐时空, 2016(08):71.

作者简介:孟佳(1980—),女,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本科,教育硕士,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当代民族声乐中国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当代》背后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