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技巧在广东汉乐《将军令》中的使用

2018-05-14 08:59钟礼坤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扬琴

【摘要】广东汉乐也称中州古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古乐,随着宋人南迁而流传到粤东客家方言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客家民间音乐,与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并列称为广东三大乐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广东汉乐;扬琴;《将军令》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曲目众多,形式多样,演奏形式大体包括“和弦索”“清乐”“锣鼓吹”“中军班”和“庙堂音乐”五大类别。这是按照传统广东汉乐的演奏形式和长期沿革的演奏习惯,以及各类音乐的不同用途而进行分类的。

下面浅谈如何用扬琴来演奏《将军令》。《将军令》又名《大风操》,是一首气势磅礴、结构宏伟的传统乐曲。传统的《将军令》演奏方式是“慢板”转“中板”,在表现曲意方面上给人一种局限性,所以我作了如下的处理:先用一篇“中板”奏至处急收,再由引出“慢板”,“慢板”转“中板”演奏两遍结束此曲;和(同)传统的“缓板”开始。“中板”结束,这是个创新,是有创意的,更有利于表现乐曲的音乐形象。下面就分“中板”“慢板”“中板”中的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采用扬琴的八度双音、加花演奏十六分音符来完成将军出征前、运粮草、急行军等战前准备的情景,从而采用了八度齐奏的手法,如快速开始的奏成;采用后十六分音符即在原来四分、八分等音符加花成后十六分音符,这加花的音主要是相同一个音,亦可以是邻近的音,让人感觉将士们紧张却不乱的意境,为将士们出征、急行前进埋下伏笔,并伴有马蹄声。如奏成(然后采用十六分音符加法的手法,即在原来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其他音符加花成十六分音符,这加花的音主要是相同一个音、亦可以是相邻的音或者骨干音),如奏成:这里“中板”由快速突然急收,放慢速度用八度齐奏完。然后转入“慢板”,为了更好地表达描绘将军在军营里思考作战方案,就用音乐的速度方面上用“慢板”来表达了将军在思考如何才能打好这一仗,这一种意境。一看这个曲式本身就是二个乐句在内、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重复,只不过在第一句乐曲中的骨干音作了一些加花的形式去重复,第一樂句采用开始加一个“”用双弹轮完成,然后以八度齐奏轻奏形式,在弱拍“”音上用一个八度轮音,然后落音用一个低八度的音,而且不留余音,以中强音来结束;第二句乐句力度略比第一句强,不采用八度手法,开始也是加个倚音“”音,用弹轮方法完成,中间在的“”音上又采用了一个弹轮手法。在下一小节中“”上奏八度,增加力度,增加色彩,最后一个“”音上加了一个倚音“”,弹完“”后煞住,不留余音。

在强弱处理上如:

可以这样处理:

在这二个乐句中采用强弱上的对比、加花、八度双音、轮音、八度轮音、弹轮等技巧手法来描绘将军升帐、营鼓、排列方阵时的认真思考。最后再由慢板转入“中板”时,由慢起、八度弱奏引出,一开始只采用简朴大方打出旋律,活似官兵们的骑影骑风和阵阵鼓声随着逐渐加强音量和节奏的变快奏至……然后一直快速奏到,再由开始反复一遍“中板“,此时采用扬琴“”衬“”的打法,把所有原来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等都奏成第一个音符,在原音符的基础上低一个八度,由此构成第二遍“中板”,全曲十六分音符,如:奏成这个快速演奏效果一直奏至结束,突出中低音渲染效果,增加了战争激烈的气氛,音乐处理着重每个音的厚重,紧扣住了人心,如同将士们在激烈奋战、刀光剑影下拼杀的场面,直到奏至,然后一个大换气后突慢,用八度齐奏完成干净利落、如同胜利结束战斗一般。

综上所述,利用好扬琴的各种技巧,亦能把广东汉乐《将军令》演奏成气势磅礴的视听效果。

作者简介:钟礼坤(1970—),男,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中专,二级演奏员。

猜你喜欢
扬琴
评述扬琴在中国的流变
浅谈当代扬琴艺术的发展概况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浅析杨琴在戏曲伴奏中的作用
扬琴演奏基础教学法研究
古老的世界性乐器之花绽放于今日中国之大地
402型变音扬琴的音位排列特点及应用价值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