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庄园的茶商之路

2018-05-14 12:07
江苏陶瓷 2018年2期
关键词:庄园茶叶贸易

晋商赚了钱就回到老家修院子,修的越大越觉得有成就感,,把它作为可以传承万代的丰碑,像常家(见图1)、乔家、王家、曹家、渠家等院落,成了晋商当年成功的标志。

在这几大家中,又有所不同,目前留存的乔家、王家、曹家、渠家院落都称作大院,唯有常家院落被称作庄园,可见常家当年院落之大和不同。现存的常家庄园是指当年真正常家庄园的北院,南院毁于当年日本侵略者的轰炸。

常家是晋商中非常独特的一支力量,和乔家、王家、曹家等有截然不同的业务范围和风格。“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常家庄园面积是乔家大院的17倍,但常家除了大以外,而在于其高雅的文化品位、凝重的历史底蕴,集南北风格之大成、融院落园林于一体的特色。无论规模还是建筑艺术,常家庄园都堪称是中华民居之典范,世界民居之瑰宝。

常家庄园现存“一阁、两轩、三院、四园、八贴、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区别于其他晋商大院的又一大特色便是超然出世境界的常氏园林——静园(见图2),她是我国北派最大的私家园林。静园占地8万余平方米,分为杏林、可园、遐园、狮园等,园中以野趣为主,点缀以小溪、水塘、回廊、甬道、亭台、溪桥、花园,充分展示出“北国民居第一园林”的气派和特点,被称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养性、可赏观、可游览、可遐思、可咏怀”的“八可庄园”。

在仕宦儒商的辉煌顶点,常氏家族不惜工本建造自己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洋洋洒洒六十万平方米,把“儒商”这一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步入常家庄园,犹如走进历史文化的隧道,水木火土演变的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凝结而沉重的,但渗透其中的文化底蕴和商业文明却是活跃的,她流动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已深深触摸和感受到了“晋商王朝”背后兴盛荣衰的历史原因与儒、商相长的生命力。

常家庄园历经200余年的陆续修建,其宅院不仅具有功能齐全的庄园特性、井然有序的中华礼仪传统,而且有典雅浓郁的儒文化品位,百余亩土地融儒、佛、道文化于一炉,是集南北风格之大成的园林。这一特色为北方民间所罕见,诸多晋商大院所仅有,而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在当时被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常家庄园能有这样的规模,和常家经营的业务是分不开的,没有收入的支持不可能支撑这么大规模的园林建设。常家在几百年的家族经营中,逐步形成了以茶叶采摘、加工、贸易为主业,同时向金融业也就是当时的票号迈进,形成了实业和金融业并举的格局。在茶叶贸易中形成的万里茶路(见图3),更被誉为茶叶贸易的”丝绸之路”。

万里茶路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开创,是一条贯穿欧亚大陆并延续约两个半世纪的重要国际商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市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七省(自治区),经库伦(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这条路延长到13000公里,“万里茶道”名副其实。一万里茶路,两百年常家。常家在武夷山制茶,在恰克图设办事处,经销蒙俄北欧,持续二百余年,成为中国对俄贸易第一世家。

常氏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极注重信义,取得了当时的俄商及俄政府的信任,至乾隆中期,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开拓了通往蒙俄欧洲的万里茶路,成为富甲海内的晋商巨贾。

清雍正五年,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恰克图条约》,雍正八年,双方开始了中俄边疆贸易城恰克图的修建。乾隆十年,在张家口经商的常万达,将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在不丢内贸的同时,将主要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对俄贸易中,开始了常氏家族绵延150余年开拓万里茶路的壮举。

为保证出口质量,常家首先采取了收购加工茶叶、贩运销售的方式。常家在福建武夷山购买茶山,组织茶叶生产,并在崇安县的下梅镇设庄,精选和收购茶叶,建立茶坊和茶库,将散花精制加工成砖茶,妥为收藏,每年茶叶成熟期雇当地工匠达千人。加工好的成品先用车马经陆路运至江西的河口(今铅山县),再用船经信江、鄱阳湖、长江从水路运至湖北汉口,继续沿汉水北上到襄樊,转唐河到河南社旗镇。而后换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山到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再于鲁村换畜力车北上,经太原、大同到张家口或归化(今呼和浩特),再换骆驼至库伦到恰克图。

由于驼运比马车安全快捷而且便宜,一般每匹骆驼可驼茶四百余斤,常家又备起了自己的骆驼队(见图4),兴盛时多达万余峰。驼路也从过去经张家口到恰克图,延长为从黄河入晋,一直到俄罗斯境内的莫斯科等地。驼运的兴旺带动了养驼业的发展,从而使茶路沿途的特种行业“骆驼店”应运而生。因为运输工具以骆驼为主,故又称“驼路”。

常氏将80匹骆驼分为一帮,五驼为一行,共16行,一人管一行,每帮18人,由一帮首带队,一蒙人做向导,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迷路,又可以找到水源及宿营地。每一帮中还要另配备一、二名通晓药理医道的人,并携带必用药物,以保证人畜的平安,这也是在常家庄园中有很重要的一支成了专攻医药的原因,在常氏宗祠边有位药王孙思邈塑像。

当时俄蒙边境一带马匪猖獗,呼啸而来冲至驼队旁,人不离马,俯身即可将商人驼鞍上的银器掠去。针对这种情况,常家将从俄贸易换回的大量粗制银器熔化后铸成银锭,然后再运回国内。这种自铸银锭每块重达1000两,合64斤,只能用专门的马车运输,马匪来抢时无法俯鞭掠取,只好把这种大银锭称为“没奈何”。

由于常家极注重信义,很快就取得了俄商及俄政府的信任和重视,生意不久便做到恰克图以北的俄国境内,在莫斯科、多木斯克、耶尔古特期克、赤塔、克拉斯諾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巴尔讷乌、巴尔古今、比西、上乌金斯克、聂尔庆斯克乃至欧洲的其他国家都有了常家的茶庄分号,使茶叶贸易之路延长到一万三千多里。在这个进程中,常家在原先大德玉的基础上,于道光六年新开设大升玉,道光二十年增设大泉玉,同治五年增设大美玉,光绪五年增设独慎玉,形成了常氏一门五联号进入俄国的格局。

经过以常家为代表的晋商在对外贸易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清政府的对俄贸易额由雍正六年的1万余卢布发展到乾隆二十年的83万卢布。乾隆二十五年猛增到135万卢布。到嘉庆初年常万达去世,其后代子孙子承父业主持常氏对俄贸易时,中俄恰克图贸易额已经高达每年八百余万卢布,至道光二十一年达到一千二百四十万卢布,一百余年增加千余倍,常氏作为拓展中俄茶叶贸易的中坚力量功不可没。

在常家称雄商海誉享中外的160余年中,常万达“世和堂”一支拥有大昌玉、大德玉、大泉玉、三德玉、慎德玉、大升玉、大涌玉、大顺玉等字号及众多分号。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这些商号都进入全盛时期,遍布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其中大德玉、大德川、三和源改建为票号,与原有的钱庄、账局一起运作。三大票号的总号皆设于太谷,常家票号便成为晋商中太谷商帮的中流砥柱之一。

常家把茶叶贸易做到了这么大的规模,和常家对茶道的重视分不开,茶叶贸易走到哪里,茶道文化就推广到哪里,以货品贸易推动文化交流,形成一种相当独特的风格。

常家族人修习茶道是日常功课,茶道缺不了茶具,即便是后来常家族人分布世界各地,制作和收藏紫砂壶也一直是族人共同的爱好,成了烙在常家后人身上的一个标签。

猜你喜欢
庄园茶叶贸易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奇怪的庄园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皱眉人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