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知识应用于钢琴表演的实践与思考

2018-05-14 08:59张中卿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张中卿

【摘要】钢琴表演是音乐表演与创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表演者演奏的乐音、表情以及肢体语言进行音乐作品内涵、精神、艺术审美特征的诠释与演绎。因此,在钢琴表演中需注重音乐美学知识的有效应用,通过音乐美学提升表演感染力、影响力,达到作品、表演者与受众之间的共鸣。基于此,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就音乐美学知识在钢琴表演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美术知识;钢琴表演;美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表演是音乐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音乐创造与音乐欣赏之间,实现创作与欣赏有效连接的桥梁。因此,在钢琴表演中,需要钢琴表演者具有较高的音乐美学素养,能够有效探寻与创造出既符合作品内涵,又具备自身审美理想的艺术,从而提高钢琴表演的艺术性、感染力,提升钢琴表演的鲜活性。

一、认知音乐美学本质

音乐美学是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音乐艺术总体高度对音乐本质、音乐形式表现下的内在规律(如表现力与表现方式,表演与创造、表演与欣赏、美与音乐审美、美与音乐创作等)进行研究的基础理论学科。早在中国古代,就在音乐功能、音乐特征等方面实现了音乐美学思想的渗透,如《周礼·春官》中指出:“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从音乐美学思想入手,指出音乐具备多种功能。《溪山琴况》提出音乐“意境”论,从音乐技术、音乐表演形式、音乐乐器等角度,指出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如“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是“和”思想在音乐表演中的有效渗透。钢琴作为表现力、感染力、艺术性相对较强的音乐艺术,演奏者在进行表演时,只有准确地了解钢琴作品内容,认知内容中蕴含的美学,并对其在音符、速度、曲式结构、节凑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解读,才能更好地掌握作品创作的时代特征、情感内涵、作品风格,并借助自身的音乐素养、美学素养,塑造个性化的音乐美学形象,提升作品表演效果。

二、掌握音乐美学知识应用原则

(一)实现真实性与创造性的有机结合

约瑟夫·巴诺威茨(Joseph Banowicz,美国钢琴家兼音乐评论家)认为:“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压抑。这两者的个性之间永远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恰到好处地平衡显灵般的出现之时,正是演奏艺术达到顶峰之际。”由此可知,在钢琴表演过程中,应实现钢琴作品真实性与创造性的有效融合,从而提升钢琴表演的艺术魅力。在此过程中,钢琴表演者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掌握音乐作品基本要素,明确音乐作品风格,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情感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作者创作风格与真实意图进行更为全面的掌握。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感性上的理解,即钢琴表演者基于自身的音乐素养、美学素养与生活经历,在合理的想象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与审美理念,实现钢琴表演过程中的二度创作。例如,Nikita Magaloff(马加洛夫)演奏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是在真实性与创造性相统一下进行的个性化表演,通过欣赏该作品,能够清晰感知到作品所具有的抒情优美,并感受到音乐表演中所具有的挺拔气势。与此同时,Nikita Magaloff在表演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并借助一定的表演技巧将他对肖邦所创作的音乐意境进行完美的展现,使音乐变化层次分明,有效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二)实现情感性与理智性的有机结合

赵晓生教授曾说过:“钢琴演奏的情感需要‘发之于心,即一定要自然地出乎内心,同时钢琴演奏的控制、布局、安排,却又必须‘思之于心,即一定要以心之思、心之智,约束自己演奏风格的纯正。”从而可见,在钢琴表演过程中需注重情感性与理智性的有机结合,寻求情感与理智的平衡,从而赋予钢琴表演生命力,这一点在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阿图尔·鲁宾斯坦等伟大钢琴家所演奏的作品中可得到充分认证。就Arthur Rubinstein而言,他在演奏贝多芬作品《第十三首降E大调奏鸣曲》时,他在掌握贝多芬创作情感的基础上,肯定了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音乐Arthur Rubinstein表演特质,尤其是在第二和第四乐章,从音色、旋律以及表现上进行了创新,使人感受到钢琴的优雅、旋律的激荡、音乐的生机勃勃。对此,在钢琴表演过程中应注重情感性与理智性的有效融合,既不盲目地依靠标记,也不过分偏离作曲家核心创作理念。例如,在演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赋格时,以情感性与理智性相统一为创作原则,寻求艺术表现的平衡,避免因过分热情打破声部之間的均衡,从而无法展现声部的旋律美。

(三)实现历史性与当代性的有机结合

音乐是源于生活的艺术,音乐作品的创作与表演以音乐作品创作者所处的地域风情、名族文化、历史发展、生活环境等存在密切关联性。因此,在音乐作品表演中,需对其创作背后的故事(包括作家成长环境、作家创作意图、作品风格、地域文化、作家性格与情感、作家人生经历、作品流派与风格等)具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充分体现表演者对音乐历史个性的遵守。在此基础上,注重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审美的有机结合,通过钢琴表演实现现代乐器长处的发挥,使音乐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理念。在音乐学习与表演过程中,遵守音乐历史个性的同时,需注重新鲜元素的有效融入,以时代精神、当代音乐美学观念进行二次创作。例如马克西姆在表演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时,在保留作品历史个性化的同时,融入了电子音乐元素,在电子音乐与现场乐队的相互合作下,使音乐表演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理念,提升了钢琴表演的时代性。

(四)实现技巧性与表现力的有机结合

在钢琴表演过程,钢琴技巧的有效掌握与应用是保证音乐作品乐谱符号转换为现实音响的前提条件。正如霍夫曼所说的“艺术上的自由,需要有充分地运用技巧的能力”,只有熟练掌握钢琴演奏技巧才能将作品风格、特色进行展现。表现力是钢琴表演者对钢琴技巧应用的进一步升华,是通过对钢琴技巧实现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音乐作品情感的展现(包括作品作曲家情感以及演奏过程中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因此,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要实现技巧与表现力的相统一,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准确地反映出钢琴表演的真实性、历史性、时代性、情感性、创造性。例如在演奏《莫扎特奏鸣曲》时,针对快板乐章需注重手指触键速度、力度的有效掌控,凸显出莫扎特音乐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并在表演中实现情感的渗透与传递,使观众对作品具有更为清晰地理解,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三、培养与提升音乐美学素养

由上述分析可知,音乐美学知识在钢琴表演中的有效应用,对提升音乐表演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想达到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情感性与理智性的统一、历史向与当代性的统一、技巧性与表现性的统一,表演者应加强自身音乐美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此过程中,首先应丰富音乐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学习中提升自身对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与掌控能力,认知音乐语言特征及其应用技巧。其次,注重实践,强化钢琴技巧的应用训练,并不断积累自身作品审美经验,通过研究不同作家、表演家的创作风格与演奏风格,提升鉴赏能力,从而在作品欣赏中准确探知作品内涵情感,实现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此外,要注重自身文化修养、艺术素养的培养,为音乐演奏奠定好的基础。

四、结论

总之,作为钢琴学习者、表演者,需具备丰富的音乐美学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美学素养,从而在钢琴表演中有效地还原作品的历史性、真实性,并将自身对作品的感知与感受利用专业技巧进行表现,实现作品、表演者、受众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为受众营造优质的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潘雅清,王晨成.钢琴表演艺术中共性与个性关系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7(21):239-240.

[2]杜晓楠.音乐美学知识应用于钢琴表演的实践与思考[J].音乐时空,2015(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