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2018-05-14 08:59王佳琦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演奏技巧贝多芬

【摘要】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为“协奏”奏鸣曲,是op.2的3首中规模最大、技巧最华丽的一首。本文从音色、触键、情感、力度等方面做了分析与理解。

【关键词】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一乐章

(一)呈示部(1——91小节)

主题开始以托卡他式的节奏响起,1—12小节为主部主题,开头右手双音三度进行如何演奏得整齐、轻巧且均匀是一个相当难的技术点,可改用双手弹奏会容易一些,此时左手的四拍长音要依靠踏板来保持。13小节突然响起了C大调三和弦的号角声,号声非常鲜明突出,左手旋律要坚定有力,尤其连串滚珠般的接连下行要灵巧生动,右手的分解八度注意指尖的站立,重力的转换。连接句为21—26小节,左手十六分音符节奏急速但要注意隐藏的旋律声部,右手装饰音应演奏得轻快清晰,最后情绪推至ff,以下行音阶在G大调上结束。

27—38小节为第一副主题,情绪出人意料地转为缠绵细腻的g小调,旋律声部透亮,时值准确,节奏均匀,尽量贴键弹奏避免出现敲击的声音,注意句子间的连贯与呼吸,应与主部主题的强劲有力形成鲜明的对比。39—46小节连接了第一和第二主题,音型出现和弦、音阶跑动,左手的双音重复弹奏和连续的回音等多种弹奏技巧。和弦方面要触键果断集中,力量向下,声音饱满明亮,音阶流动均匀具有颗粒性,在连续的回音句子中,节奏要准确敏锐,避免拖沓。结束部,从第61小节起又回到主部的召唤式的号角声,而且以新的节奏、主题因素和对比来加强。在一次次的变奏发展中两个主题形象无休止似的追逐缠绵,一直厮闹到完全终止的主三和弦出现,一切归于平静。

(二)展开部(92—139小节)

97—108小节为整个第一乐章的难点之最,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琶音连续快速地进行跑动,给人急促不安的戏剧性。这个片段应多进行慢练,注意手臂放松,感受力量在手腕和手掌间的流动。大拇指贴键转换,移动要平稳准确,4个音一组,末尾5指的音与下拍开头的音准确衔接,一气呵成,奏出恢宏的气势。109—139小节主要注意sf的重音在2拍和4拍,触键要有力,有弹性,手腕松弛力量到底。

二、第二乐章

第一主题平稳孤独,对话般表露出请求的抒情音调,旋律声部在最高层,需要演奏者的手指具有较高的音量控制能力。E小调开始的第二主题是整个乐章最富有表情的中心,在三十二分音符的旋律音型的背景上突出不协和的次要的音。分解和弦的旋律伴奏型缓慢均匀地进行着像是在悄声倾诉。而后低沉稳整的脚步加深了这种悲哀,高音区的十六分音符好似哀求的音调,两者一唱一和,往后转入G大调时展现出了光明,让人看到了希望,加入左手在高音区的叹息预示了一种平静,但回到e小调后,出现了新的痛苦情感,欲说还羞,和声色彩若明若暗。整个乐章踏板应使用得清透干净,左手旋律声部走向清晰,有ff的片段表现力应更加充沛,对比强烈有冲突,表现深刻的沉重内心。

三、第三乐章

在演奏前半乐章时,和声逐渐緊张,不可将弱起小节弹成三连音,节奏要准确紧凑,强弱对比强烈,和弦要坚实有弹性。后半部分乐章是三连音的琶音跑动,线条应连贯流畅,层次分明,需要演奏者感受和声色彩的变化,并用踏板来弥补音与音之间的空隙。

四、第四乐章

(一)呈示部(1—102小节)

1—8小节的六度音和弦断奏要保持手腕的稳定,轻巧且整齐划一,速度为适度的快板,所以不要弹奏得急促慌张。9—18右手快速跑动音阶,注意连线句子的字头强调,整个感觉应如同一个旋转起舞的少女。28—44小节的左手单音与双音交替组成的伴奏型是一技术难点,因为速度的原因其实相当于颤音的背景,又要轻盈不至于破坏右手的旋律。45—68双手呈三连音快速的翻转降落,到达低音又以弱起推至顶端回归主题旋律。77—86小节以主部主题的变化重复开始,注意力度要更强,情绪更饱满,左手的顿音与右手的双音连贯形成对比,要注意旋律线条的清晰,连接的准确顺畅。

(二)插部(103—180小节)

起初是坚定的和弦进行,要注意最上方旋律的清晰排列,后来分解进入左右交替的模进,旋律两次作扩充变化,情绪越来越激昂高亢,许多力度上的sf—p的强烈对比,调性的游离转换造成戏剧性的冲突。

(三)再现部

181—258再现部与呈示部主题相同,接下来进入尾声部分,演奏难点在于ff的力度不断的tr颤音演奏和双手交换顿音和弦,弹奏应敏捷清楚,炫目华丽,最后部分出其不意地出现A大调的离调,随机回到主调上结束整个乐章。

作者简介:王佳琦,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钢琴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演奏技巧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