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音乐传承传播策略

2018-05-14 08:59赵建培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新媒介传承

【摘要】本论文以淮剧音乐发展和演变为分析蓝本,尝试分析在新时代背景下,淮剧音乐如何借助新的传播媒介,实现自身传播、发展和传承的现实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淮剧音乐;新媒介;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淮剧作为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特殊地方剧种,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演绎范式。在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国家对于地方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持有鲜明的鼓励态度,淮剧及淮剧音乐也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其传播传承必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在全面、深刻地把握淮剧音乐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性的基础之上,结合新型传播媒介和规律,进而探讨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传播、传承,这是理性的艺术态度。

一、淮剧音乐的概念和特点

(一)淮剧音乐的概念

淮剧又称江淮戏,一百多年前诞生和发展于江苏省的盐城、阜宁、宝应一带地区,最初以民间小调为其主要艺术呈现方式,在随后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介入了民间艺人、艺术大师的再加工、再创新,实现了单纯的民间小调向完整戏曲音乐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淮剧及音乐不断与周边的京剧、黄梅戏、沪剧等地方性艺术形式相互交融,相互融合,进而构建起完整的艺术形态,成为江苏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形式。

(二)淮剧音乐的特点

作为我国“非遗”地方性文化,淮剧的艺术风格非常突出和鲜明,音乐风格根据戏剧内容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或温婉细腻,或粗犷豪放,或质朴真诚,极具地方文化特性;演绎者唱腔多变,声线丰富,旋律高亢,并且融入传统的锣鼓、曲牌等艺术形式,有着多样化的艺术审美。淮剧音乐作为淮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也呈现出发展多变的特性,根据淮剧内容的不同演绎,不断融入来自民间、地方的音乐素材,已经形成了拉调、淮调和自由调为主的曲调结构,不同的唱腔和曲调,使淮剧音乐更加富于变化,旋律更加丰富,节奏更加自由,在江苏一带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群众认可度。

二、淮剧音乐传承历史

(一)形成期

淮剧音乐和国内其他地方民间剧种,最初诞生于江苏北部一带的农民、渔民中间,是群众在进行劳动劳作时的唱调,本身并不具有非常严密的艺术性和演绎性,甚至很多淮剧音乐只是最初群众的无意识哼唱。后来经过口口相传,逐渐形成了在一定范围内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主要适用于婚庆、船市、求雨、庙会等具有仪式感和祭祀性的民间活动中,农民、渔民、盐民等不同民间艺人的充分融合,使淮剧音乐有了雏形。

(二)发展期

淮剧音乐诞生之后,由于其自身具备非常鲜明的地方文化属性和群众基础,因此受到了地方民众的欢迎,民间组建和出现了很多戏剧社团。苏北地区普遍没有搭建剧场,因此很多戏剧社团都是在庙宇、私家府宅等公开、半公开场合演出,更多的草根戏班子则是通过搭设简陋的露天舞台,作为演出的临时场所。时至民国初期,众多大型剧场纷纷出现,比如当时在江苏兴化县城的“新民大剧院”“更新大剧院”等,标志着剧场建设的规模化发展。由于地域相连、习俗相近、文化相融,大量戏剧的出现自然为淮剧音乐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空间,此阶段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淮剧民间艺人,比如谢瑞龙、顾汉章、何益山等其作为班主引领喜剧班子活跃在苏北淮剧演出市场。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淮剧音乐剧目,比如《三戏白牡丹》《狸猫换太子》《三娘教子》等,深受当时民众的欢迎。

(三)成熟期

淮剧音乐真正形成完整的艺术表演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为淮剧音乐的成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苏北地方政府就制定了促进和扶持淮剧音乐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搭建大型戏剧舞台、戏园子。社会淮剧表演团体也日渐增多,与之前阶段对比,不仅在剧目的数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突破,而且形式也发生了积极的改变,从以往的幕表戏发展为剧本戏,逐步使剧团走上了正轨。另一方面,淮剧音乐成熟的标志是其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了传播,已经不局限于江苏北部地区,而是随着演出市场的兴盛,逐步走向了全国,题材涉猎也更加多样,既有传统淮剧剧目《团圆之恨》《小寡妇上坟》,也有反映革命情怀、战争题材的《在战斗中成长》。一大批优秀淮剧音乐艺人也声名鹊起,进一步提升了淮剧音乐在国内观众心中的声望,比如孙红霞、周少芳、王月龙等。

(四)辉煌期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内文化政策的日益开放和多元,民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淮剧音乐也真正步入成熟期。一些能够反映时代风貌、迎合当代群众需求的淮剧音乐和优秀表演家开始大量出现,更是让淮剧音乐风靡大江南北。地方戏剧社团也在进行积极地改革和剧目创新,在继承“陈派”演唱的基础之上,著力打造“俗中带雅、情景交融、唱腔优美、跌延起伏”的音乐风格,将音乐演奏和演绎与现代化舞台灯光、舞美等相互融合,形成了全新的艺术体验和美感。

在唱腔、演唱技巧方面,淮剧音乐人也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将著名作曲家赵震芳和陈德林二位老师创编的将旦角常用的“自由调”“小悲调”“大悲调”唱腔融合运用到生角唱腔中,加之该团副团长瞿九干新作的一些优美曲调在演出中的伴奏,使得传统的淮剧音乐曲式更加完整、格调更加浓郁,尤其是“生腔小悲调”更是成为新时期淮剧音乐的重要代表风格,拓宽了淮剧生腔的音域,增强了淮剧艺术的表现力。

三、加快淮剧音乐传播传承的路径分析

对于淮剧音乐发展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本质上就是对其传播、传承的路径进行回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选择的传承方式也不尽相同。时至今日,淮剧音乐在多元化艺术流派的冲击之下,已经逐渐式微,重振淮剧音乐的辉煌,这是保护“非遗”的内在要求,更是焕发民族艺术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在新时期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淮剧音乐,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淮剧音乐创新,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

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淮剧音乐艺术经过多年发展,时至今日,其在表现形式、曲艺内容等方面都已经明显滞后于当前国内观众的欣赏情趣,当前的国内观众更喜欢时尚、快节奏、时代感强的曲艺形式。而淮剧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戏剧丧失垄断地位的宏观背景下,如果还不实施创新,必然导致自绝发展道路。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淮剧音乐首先需要在内容上创新,将曲目故事改造得更加具有现代性,在演员表演动作方面,摆脱以往唱念做打的旧有程式化表演,将选取的动作更加现代化,更能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和接受,比如和舞台剧结合起来,尝试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曲艺形式;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对白、旁白的改良,以往的淮剧音乐演绎语言多是运用苏北一带的方言,受众范围较小,语义缺乏现代感,难以被观众所接受。基于此,对其进行改造,应该对念白、唱腔改变,使之更贴近实际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广大观众走进淮剧音乐。

(二)加大对淮剧音乐艺术的扶持,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淮剧音乐的弘扬和传承必然离不开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演出能力的人才,面对当前淮剧音乐传承断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出台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淮剧音乐艺术弘扬和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制度、财政、剧院发展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比如政府可以拿出专项资金,鼓励淮剧音乐艺术团体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获得更加广泛范围内的认同。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在专业戏曲院校中设置相关的课程,实现此方面人才培养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为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三)积极对接新媒体,赋予淮剧音乐新活力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艺术的弘扬和传承需要与新媒体、新媒介进行有效对接,这符合艺术传播的规律,也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传统淮剧音乐都是在线下与少数观众互动,缺少和更广范围内观众的互动。因此,淮剧音樂可以尝试和电视媒介对接,不仅打破了传统曲艺的时空限制,将传统曲艺音乐从舞台搬到荧幕,满足了广大剧迷足不出户欣赏民间艺术的愿望,在极大程度上扩大了传统曲艺的观众群,还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电视曲艺节目,丰富了传统曲艺艺术和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实现双赢效果。比如说,结合当前电视选秀节目多样的特点,尝试开办以淮剧音乐为主要题材的选秀活动,通过少数优秀曲艺人才的带动,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到淮剧音乐的宣传和讨论中。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曲艺音乐”开始出现,并成为更具发展活力的形式之一。从实践看,以淮剧音乐为代表的传统区域已经加速与多媒体的融合,而多媒体技术也更多的延伸到传统曲艺体例中,比如,把曲艺中各种唱腔、程式化的表达转换为计算机的程序输入电脑,计算机通过模仿曲艺演员的唱腔自动生成“电子唱腔”。从艺术表现上看,电子唱腔已经是独立的艺术形态,但是其在内核上还依然是传统曲艺的精髓。因此,在弘扬淮剧音乐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借鉴这一方式,通过电子唱腔更大范围地扩大受众范围。

四、结语

淮剧音乐作为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地方艺术形式之一,在多媒体、新媒介的冲击下,其自身的传承和弘扬还面临着一系列重要问题和挑战。应对问题,化解挑战,不仅是淮剧音乐实现自我革新和发展的一大议题,更是所有传统地方艺术形式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本篇论文以淮剧音乐艺术为例,围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在进行初步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但是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想要真正解决传统地方艺术和新媒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必须立足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和思路,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传统艺术形式的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刘艳卉.上海淮剧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7.

[2]朱玉江.盐城淮剧传承的考查与本土音乐课程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3]吴艳.淮剧陈派创腔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4]李曦.孤独的太阳花——对当代淮剧传承方式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2(120).

作者简介:赵建培,男,汉族,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理论(和声、复调、曲式)、戏曲理论、二胡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新媒介传承
浅析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融合与创新:探寻中国电视新闻的渐变趋势
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媒介融合的内涵、典范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