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视觉、新理念下鲁南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

2018-05-14 08:59李健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新理念传承发展

【摘要】柳琴戏主要是由流行于鲁南、鲁西南地域的民间地方小唱“肘鼓子”和“拉魂腔”相融汇而形成的戏曲。在社会文化变革与全球文化复杂冲击下,柳琴戏以其独特魅力在审美经验的不断进化下发展。本文通过审美新视觉和新理念分析柳琴戏的艺术特征及价值,力求从美学的维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柳琴戏;新视觉;新理念;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近来,人们对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视度进入了新时期。由观看到深入了解,逐步开始发掘传统戏曲的现实价值,对于传统戏曲艺术的普及和再創造性、创新性转变有了很强烈的兴致。传统戏曲文化日趋深入,一是由于当代社会所反映的新理念、新视觉文化自信背景下,人们跨越现代理念的某些片面反传统观念的结果。二是人们不断在加深对传统文化认识和理解的凝聚共识中,对社会变化与多元化文化冲击中保持定力的内在需要。这种新视觉、新理念,首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更加丰富、系统、全面地融汇于现代教育文化体系,从而对后代产生了积极深入的影响。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形成了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视觉、新理念,人们越来越重视、了解并研究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

柳琴戏主要是由流行于鲁南、鲁西南地域的民间地方小唱“肘鼓子”和“拉魂腔”相融汇而形成。在未被命名为柳琴戏之前,当地称之为“肘鼓子”或“拉魂腔”,主要称作“拉魂腔”。柳琴戏因其丰富独特的审美性和朴实浓郁的艺术性,赋予其较高的观赏价值,常常被音乐创作者编成鲁南民歌借鉴并传承,从而并得以发展起来。

在鲁南,柳琴戏的创作关系到传统戏曲地域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诚然,柳琴戏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还是有些差距和矛盾的,但新生活、新理念、新认识创作的新形象延伸出新的表述形态和演出样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柳琴戏现代戏的创作层出辈出,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创作出一批又一批更加优秀、更贴近生活的新作品。自1994年以来,大型剧目《娘家人》《石榴峪》《驴王嫂》《风雨情怀》《城里妹子乡下汉》《母亲的呼唤》《碑桥记》《洋庄园落地山沟沟》《六字碑》十一次荣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

大型柳琴戏《娘家人》《石榴峪》《驴王嫂》《一碑三孔桥》和《厚土》等多次荣获苏鲁豫皖柳琴戏、泗州戏和淮海戏艺术节、“中国(徐州)柳琴戏艺术节”“中国(枣庄)柳琴戏艺术周”各剧目奖以及编剧、导演、音乐、唱腔、舞美等一系列单项奖。《致富路上》《邻里之间》《湿地情缘》《近水楼台》《醒悟》等一系列柳琴小戏在山东省“地方戏曲小型剧目调演”“第二届农村文化艺术节”“山东省第二届星光奖”“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剧目奖和金奖等荣誉。

大型柳琴戏《洋庄园落地山沟沟》获得山东省电视艺术“牡丹奖”和山东省第十届文艺精品工程奖,大型柳琴戏《六字碑》获得山东省“第十届艺术节”优秀舞台剧目奖,第十一届山东省文艺精品程奖,枣庄市首届榴花艺术奖特别奖。此外,还有多个剧目在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优秀剧目展演以及江苏省举办的运河文化戏剧大赛上荣获奖项和荣誉。枣庄艺术剧院的民乐队在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大赛上以《柳琴情韵》《寻梦台儿庄》等原创曲目荣获全国民乐大赛专业组二等奖。可以说,柳琴戏现代戏的创作已经趋于成熟并得以迅速发展。

新时代柳琴戏在其层出不穷的发展中也走过了不少弯路,现代戏的创作、成型依赖并借鉴现代舞台艺术,现代作品常常渗入着现代舞剧、音乐剧、歌剧、话剧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写实改造写意,以现代性改造传统戏曲的地方浓郁性和民间性,导致戏曲本性和独特魅力的自我消失。在一次次反复创作和实践中,柳琴戏工作者认识到这一点并重新定位创作方向,返璞归真。所谓“返本”,就是激活戏曲本性,回归和发展柳琴戏原有的艺术之本;所谓“归真”,就是创作在原有艺术本色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性,开拓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柳琴戏现代戏的发展成就与创作者新视觉理念下重视传承发展,彰显戏曲本体之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即戏曲审美的当代性,这里的当代性指的是在新的文化创意时代,寻找新的理论视觉或者审美认知方式,去研究和阐释戏曲的美学问题,努力将当代戏曲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中新的积极因素加以系统化。通过审美经验的不断改造推动戏曲更合理发展,也就是通过审美视觉和理念发掘与传承戏曲。在美学的维度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柳琴戏现代戏剧目丰富多彩,风格清新独特,既反映有城市新生活,又更多地深入农村取材而作,日趋丰富和成熟,也创作了不少“三农”作品,近来,表现“三农”的剧目具有较为明显优势。我国是农业大国,基层百姓,特别是农村,农闲时特别喜欢观看传统戏曲,喜欢哼唱具有家乡乡土特点的地方戏。柳琴戏在人物与唱腔创造上有其鲜明、浓郁的地方特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当代模范人物、英雄人物,但更多的聚焦是老百姓、小人物,这是创作取之于民。艺术风格才更接地气,更具有乡土气息,这些作品往往幽默风趣,以喜剧为多。先进人物诸如排演的《孔繁森》,在鲁南地区和各地农村社区演出多达30余场,反响十分巨大,孔繁森的朴实、奉献精神鼓舞着人们的爱国情结,深受人民喜爱。刘长春、王丽英、王传玲等的著名柳琴戏演员一时也成为当地戏曲唱腔的著名演员;而大型现代柳琴戏《洋庄园落地山沟沟》,表现的是汉诺庄园建设中,以政府发动群众为历程背景,塑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大学生如何自主创业、政府如何招商引资以及计划生育、农村土地流转带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可喜成果;而大型柳琴戏《娘家人》《石榴峪》《驴王嫂》《一碑三孔桥》和《厚土》等塑造的则都是具有民间乡土气息的农村艺术形象。

在欣赏和剖析鲁南柳琴戏艺术发展的同时,往往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古老的柳琴技艺正面临着继承性和时代性的挑战,它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不断深入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柳琴戏的认知与保护,还是渐渐消逝的杳无踪影。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经济效益不高,关心的人少;二是现在很多人都不太注重非物质文化艺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也就有了理解错位。如果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长期得不到重视、研究与发掘,不久的将来它们会悄然无声地退出历史舞台,后人对传统戏曲的遗忘丢失将是不可避免的。鲁南柳琴戏是齐鲁大地民间艺术的精华瑰宝,集艺术、文化、实用价值于一体,是以民俗传统文化背景为根基,文化中积淀了社会经济价值,又不是完全客观、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对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凝练与升华,具有高度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趋关注,一定会为柳琴戏传统技艺的承传和发展带来契机。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东省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作者简介:李健(1970—),女,山东郓城人,山东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新理念传承发展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区域发展篇
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