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政府角色及行为

2018-05-14 08:59姜苏洪
北方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羌族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在汶川羌文化保护中,政府、个人、社会组织及自愿者等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政府角色的恰当扮演及其有效执行是羌文化保护工程的关键所在。汶川县政府以上承阿坝州政府、下接羌族民众、中联各类组织的身份扮演着多种类型的角色。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汶川;羌族;羌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5·12大地震”以后,面对被大面积、深程度毁坏和掩埋的羌文化,汶川县政府作为地方行政机关必须挺身而出,以其特有的职能和权力统率社会各界共同抢救羌文化于水火之中,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加以保护、传承。为清晰呈现汶川县政府在羌文化保护中的主要角色及其行为现状,笔者基于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链,从宏观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实际操作者、资金保障者和监督评估者五个角色定位进行了详尽描述和阐释,为问题诊断和对策建议提供客观现实基础。

一、政府作为宏观规划者

汶川县政府作为宏观规划者为羌文化保护制定了一系列宏观规划政策。例如2009年4月份,汶川县政府依据国务院《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制定《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区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和《汶川县建立羌族文化保护体系的意见》(简称《保护体系》),明确规划“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震中汶川”这四大文化品牌。这些战略规划,具体分述为四个层面:“大禹故里”的规划主要以龙溪羌人古、布瓦黄泥寨、瓦寺土司官寨等具有地方羌族特色资源为依托打造原生态文化旅游景观。通过旅游景点线路规划的方式保障资源的鲜活性;“熊猫家园”的规划主要以:卧龙生态旅游区、水磨旅游集镇和三江生态旅游区这三大板块为依托保护熊猫栖息的自然生态资源平衡;“羌绣之乡”的规划主要以绵虒镇、草坡乡等地为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展览展陈、传习帮带、制作销售的市场规划实现产品消费式保护之路;“震中汶川”的规划主要以地震遗址点为旅游节点,进行黑色旅游景观化打造。具体是以映秀、银杏乡、漩口镇为主,将映秀震源点-漩中遗址-老虎嘴-银杏-祭坛等遗址处进行有机串联,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博物馆的静态保护规划工作。

汶川县政府还对羌族文化宏观保护规划目标进行了科学设定,即在执行《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基础上,实现“一心两廊四区”的战略要求。一个“中心”,指威州镇为全县政治行政中心。两个“走廊”是国道213生态家园走廊和303线熊猫家园和地震遗址走廊。四个“区域”,即水磨-三江旅游服务区、漩口工业发展区、映秀地震保护区,威绵农业发展区。为实现灾后羌文化保护规划目标,汶川县政府还提出“组织、政策、服务、环境、人才”五大保障措施。结合市场规模运作、多元融资、结构调整等方式上展开系统宏观保护活动。汶川县政府从“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最初定位,到“震中汶川”的补充完善,到“一心两廊四区”的战略规划,再到政策、服务、人才等保障措施的出台都实现了“宏观规划者”的职能行为运转。

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

汶川县政府在羌文化保护中承担着政策制定者的角色。2004年至今,汶川县政府紧随中央出台的政策,结合汶川羌文化本土特色,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例如全国人大常务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意见和办法。2005年文化部又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同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工艺、羌族瓦尔俄足节及卡斯达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文化部于10月直接颁布《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羌族聚居区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北川,阿坝州松潘、平武、黑水,陕西宁强县、略阳县等近4万平方公里,共30余万人口的面积区域划作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要求“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的整体保护原则,通过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认定体系、确立紧密系统的羌族文化生态空间、全面系统地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媒介资料信息、建立健全专题博物馆数据库和传习所,并结合教育培训、学术研究、宣传教育等多元方式,分阶段、有重点地逐步实施羌族文化保护实践活动。

依国务院《规划纲要》的宏观指示,2009年4月20日汶川县政府制定并正式组织实施《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围绕“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震中汶川”的品牌战略,开拓出一条羌禹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市场化路线。同年4月份,汶川县政府进一步细化了《实施意见》,制定并发布了“五大羌文化保护体系”。从对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规定、羌族文化遗产名录的系统收集统计,到羌族文化研究传播框架、羌族传承人保障策略,再到羌族文化产业保护体系构建,足以说明,汶川县政府正在坚定不移地實践其作为宏观规划者、实际操作者和监督管理者等的职责,越来越贴近“社会人”的服务型政府角色。

三、政府作为资金保障者

汶川县政府文化保护所需资金主要是从灾后重建资金体系中划拨而来。首先,财政部于2008年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基金)预算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金预算管理办法》)构建了完整的资金保障体系,对于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内外捐助、彩票公益金等汶川灾后资金收益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倒塌毁损民房恢复、公路桥梁市政工程、文物博物馆及附属设施、文化体育与传媒管理等支出有明确的财务科目;其次,灾后重建资金在规划初期有明文记载。2008年7月中旬,四川省旅游局会同相关专家学者制定《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以下简称《灾后规划》)、评估、策划、撰写、论证、报送审批等事宜中明确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约2000多个亿,最后又压缩筛选到800多亿,国家投资占32%,社会投资占68%。”2009年中央财政实际上优先安排700亿作为灾后重建基金。2009年5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举办的“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省和中央两级灾后重建基金已向各地发放846亿元,此外,四川最近又收到有关部门869亿元资金下拨。加上兄弟省份现已援建到位的资金186亿元。目前,地震灾后重建到位资金已有1901亿。”

从灾后资金中划拨部分用于羌族文化保护项目。依据阿坝州《文化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10年8月文件),当年已对羌文化保护项目“完成投资15.14亿元。”由此可见,政府用于羌族文化保护资金是依据项目逐步展开投放,有效保障了资金的专款专用和收支平衡。

四、政府作为实际操作者

首先,发起并实施灾后保护项目。汶川县政府在羌文化保护中也是实际操作者,进行了灾后各类保护。羌文化歌舞表演,推进羌绣产业,重建羌文化生态实验区等文化保护行为。依据《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及“十二五”规划,汶川县政府在灾后实施了各类保护项目,具体包括对口援建、重建修缮、商业策划、非遗申报、文化节事活动等内容。例如:水磨禅寿溪老街亭台楼榭、萝卜寨古羌村庄、龙溪羌人谷、羌族民俗博物馆等的保护项目之实施。

其次,开展羌族歌舞表演等文艺活动。汶川县政府还发起了各类关于羌族歌舞文艺表演,用以宣传羌文化,并使其得以发扬。第一,是羌族音乐《千年古歌》、《羌族口头遗产继承》(民协组织编撰)已制作成图书音像制品出版发行,羌族诗人杨国庆原创的优秀长诗《汶川羌》,由四川文艺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并在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发售。《汶川羌》以寻找古老而神秘的“羌魂记忆”为主线和终极目标,甄选“羌歌、羌舞、羌诗、羌笛、羌绣等羌文化元素,诗意地言说羌族从古至今的生存流变以及羌族的生活、信仰与文化概况”;第二,为答谢社会各界朋友尤其是广东对口援建的党政机关团体、志愿者对汶川灾后重建所奉献的大爱恩情,汶川县政府特筹备大型音乐舞蹈诗《爱在汶川》(分《羌风》《大爱》《多谢了》《美好家园》4个乐章),自09年开始分别在广州、珠海、中山、汕头、惠州、佛山、湛江、东莞等地展开巡回演出。第三,2011年5月9日,为配合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开展,汶川县政府在汶川第一小学举办了以“感恩回报社会”为主题,以《爱在汶川》和羌族音乐歌舞为内容的大型文艺晚会。

再次,大力推进“羌绣”产业化进程。汶川县政府还大力推进羌绣的产业化、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规模。羌绣是羌族百姓常用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象征意义的日用品。批量化生产的羌绣不仅可以满足羌族民众日常生活所需,将文化转换为生产力,而且可以在有效保存羌文化基础上,极大地扩展羌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基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历史趋势,羌绣同样迈开了现代化步伐。截止2013年6月,汶川县已建成8个羌绣基地,12个羌绣帮扶点,成功开发10大类、100余种羌绣产品;现有绣娘2000余人,从事羌绣人员3000余人,人均收入近2万,绣品年產值3000余万。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香港、台湾等地开设数十家专卖店,同时还在淘宝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搭建起完整的网络渠道。“羌绣”的现代化转换对于羌文化的有效保护,扩展羌绣影响力具有示范作用。

最后,重建四川羌文化生态实验区。阿坝州政府还不断推进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的恢复与重建。恢复和重建了660余个项目,计划投资20多亿元,截止2010年年初已完成278个。其中,羌禹生态文化旅游体验区既属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区,同时所辖范围内的萝卜寨、布瓦寨、照壁、草坪、高店、枫香树、中滩堡、渔子溪等10多个古村寨都在旅游开发式保护之列,属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事件当属汶川、茂县、理县、北川于09年初联合起来,将“羌年”文化整体打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6年到2014年,国家文化部及四川省文化厅已经公布了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其中阿坝州内汶川县的遗产名录包括了羌笛演奏及制作工艺、羌族瓦尔俄足节、卡斯达温舞、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刺绣、羌历年、羌族多声部民歌、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羌藏族碉楼营造技艺等项目。

五、政府作为评估监督者

在汶川县羌文化保护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全方位的评估与监督职能。政府对汶川县羌文化保护措施及效果的评估监督,主要体现在对年度财务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监督方面。投资项目评审。比如,对2013年投资项目预算、结算项目的评审共完成财政性投资项目预算控制价评审108个,评审金额达2.03亿元;项目竣工结算评审65个,送审金额7,100万元,审定金额6,300万元,共审减资金800万元,审减率为11.26%;项目投资变更评审2个,审定金额149万元”;实施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即将绩效考评体系引入财政预算管理及资金管理中来,通过预设的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对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客观、公平、公证的绩效评价,并通过绩效结果的有效应用进行相应奖、惩,以期产生正向激励的作用。比如2013年对“我县革命老区转移支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草原生态保护体系建设项目等8个项目顺利完成了州级项目绩效评价”;健全财政监管机制和管理办法,并基于此,坚持“督”(资金管理日常监督)和“查”(重点资金专项检查)合理并举。比如2013年主要开展了“各乡镇财务及‘小金库、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化解乡村垫交税费债务资金等13项重点监督检查。”

六、结语

在羌文化保护推动实施过程中,政府角色定位与行为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以文化保护,谋经济利益”、“借文化保护,追求政绩”等现象,这固然跟理念偏颇有关,但究其根源,是因为尚未以文化保护为中心对经济建设、名片打造及生态保护等做出合理的系统规划,既不能从宏观层面准确指引、合理引导文化保护的方向,也未能将文化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产业调整、文化旅游等工程进行系统融合,由此,规划上的缺陷,导致文化保护的无法深入下去。但毋庸置疑,汶川县政府因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和职能定位在羌文化保护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其他任何社会团体或个人所不能企及的。汶川羌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千秋伟业,不仅关系到羌文化的复苏,是对我国绚烂多姿的文化瑰宝的至高呵护。为此,政府应深深扎根于汶川土壤,协调各方力量、调动多方资源,对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诸多实质性的贡献。

作者简介:姜苏洪(1984—),公共管理硕士,现就职于四川音乐学院学院办公室,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管理学、公共文化管理、羌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羌族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汶川樱桃熟了
完形填空一则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