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隐性知识与民歌代际传承的关系

2018-05-14 08:59雷捷陈丽明
北方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隐性知识民歌

雷捷 陈丽明

【摘要】代际传承对民歌生命的延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隐性知识与民歌代际传承之间存在关联关系,从隐性知识的视角观察民歌传承,可以找出其传承规律的新特点。文章介绍了隐性知识的相关概念,阐述了隐性知识与民歌代际传承的联系;然后借鉴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推导出民歌“共同化”传统传承模型和“表出化——内在化”现代传承模型两种传承模型。

【关键词】隐性知识;民歌;代际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当下民歌传承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向前发展,一条是仍与当地生产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维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活态地延续发展;第二条是脱离原生环境提炼为艺术精品,逐渐演变成新形式搬上了舞台;最后一条是彻底从原生环境中剥离,封存在录音、录像、文献资料中,被送进了“博物馆”。显然,最后一条道路失去“人”的传承,于消亡无疑了。那么,怎样才能使民歌活态传承下去呢?以下将用隐性知识的新视角,对民歌代际传承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揭开传承规律的秘密,为提高传承效率做依据。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在哲学领域提出。他首次将知识的中不易表述的部分单独抽取出来进行研究,并以“隐性知识”命名以区分于以往的“知识”。而另一个概念民歌代际传承则指两代人之间民歌的传承。隐性知识与民歌代际传承之间存在关联关系,以下将从民歌中的隐性知识、民歌代际传承中的隐性知识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民歌中的隐性知识

(一)隐性知识概述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按表述特征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与之相对的是显性知识。有的译为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它指“将理论探讨扩展到组织层面,提供了我们在创造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方面的尝试”。20世纪90年代后竹内弘高和野中郁次郎使该理论与进一步发展:“形式知识是以文字、数字、声音等形式表示的知识。它是以数据、科学公式、视觉图形、声音磁带、产品说明书或手册等形式进行分享的。一个人的形式知识可以很方便地用形式或系统的方式传递给他人。暗默知识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很难被表述出来。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于形式化的特点。通过人与人之间交流来分享隐性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暗默知识的代名词可能是主观直觉和预感。暗默知识深深地扎根在个人的行动和切身经验,以及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或情感之中。”

BoisotMax在《知识资产:确保信息时代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知识的四种分类方法。第一类,公共知识,通过编码可以扩散和传播的知识;第二类,专有知识,由于知识的专有性,通过编码也难以传播的知识;第三类,个人知识,不能扩散的知识;第四类,常识,没有编码但广泛传播的知识。其中个人知识和专有性知识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而常识和公共知识则属于显性知识。[1]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转化存在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内在化四种模式:共同化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表出化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联结化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内在化是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

(二)民歌与隐性知识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民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2]民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它反映了中国千年的文明史,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民歌。民歌也是储存在声音里的知识。根据BoisotMax对知识的分类,民歌属于个人知识。

民歌以人为载体,属于“不能单靠规则或技术规条来传授的,靠的是师傅教徒弟这样的方法来传授的”[3]的知识;它的口头性、即时性、经验性、可变性、听觉感受性等特点,与隐性知识“难以用文字记录和传播知识的、身体的、经验的、即时的、模拟的、实践的”的特点一致。从民歌的定义、性质和特点可以看出,民歌作为一种知识是可划归隐性知识范畴。

二、民歌代际传承中的隐性知识

民歌代际传承的本质是隐性知识的传递或转化。民歌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当母子两代间进行民歌传承时,隐性知识的转化就开始了。知识转化四种模式的理论,可以推演出民歌“共同化”传统传承和“表出化——内在化”现代传承两种模型。以下将以时间顺序为纵轴,以传给谁、传什么、怎么传传承三要素为横轴,从纵横两个维度讨论着两种模型。

(一)“共同化”传统传承模型

该模型母子两代知识转化是从隐性知识直接到隐性知识,两代间无需媒介,如下图1。这种模型在中国历史悠久,一直是民歌代际传承的主流方式。也是师徒式的。民歌通过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种“共同化”的方式传承了下来。

纵向维度中,同一时空内母代唱民歌子代模仿演唱,当子代某些民歌要素与母代相悖时,母代会第一时间更正偏离的要素;经子代多次模仿、更正、练习后,子代掌握民歌全部要素,最终完成代际传承。两代凭借观察、模仿和练习学得技艺,使民歌全部要素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横向维度的传承三要素,传给谁需要明确传承对象,传什么需要了解传承内容,怎么传需要把握传承途径。“共同化”传统传承模型的传承对象是子代,传承内容是民歌的全部要素,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传承途径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这种模型特点是母代与子代必须在同一时空内面对面传承,一旦母代死亡传承即终止;母子两代信息传递频繁;传承内容中构成音乐的旋律、节奏、歌词、节拍等要素是可变的;由于缺乏文本的统一,传播过程中一个“原型”在中国大江南北传播后,会演变出多种“变体”,风格大相径庭,能实现“活曲活唱”。

(二)“表出化——内在化”现代传承模型

该模型母子两代知识转化分两步完成,先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再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两代间需要媒介传播,如图2。“表出化——内在化”现代传承模型出现较晚,是科技发展与学校音乐教育结合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通过乐谱、录音、录像、文物等媒介保存民歌。乐谱以文本形式记录音高、歌词、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要素;录音完整記录声音全貌;录像记录声音、歌者表情神态和当场环境影像;古代字、画、乐器、雕塑等记录民歌的静态影像。

纵向维度如图2,民歌传承分两步完成。第一步“表出化”:母子两代间通过乐谱、录音、录像、文物等媒介进行传承,母代隐性知识转化为媒介显性知识,实现“表出化”。第二步“内在化”:子代不直接向母代学习,而是通过乐谱等媒介自主学习获取民歌,媒介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子代的隐性知识实现“内在化”。横向维度中传承对象仍然是子代;传承途径是先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再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方式是通过媒介传承。

由于媒介的局限性,传承内容在信息传送中会出现损耗。媒介只能把音高、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动作等一部分易于转化的民歌要素实现显性化,不易显性化的语言、演唱润腔规律、文化背景等另一部分民歌要素无法实现转化,所以这一部分要素在第一步“表出化”中就已出现一次损耗。在第二步“内在化”中,子代在脱离母代指正,又受自身知识结构和语言限制的条件下,他正确“翻译”媒介的概率降低,民歌要素出现了二次损耗。

“表出化——内在化”现代传承模型的特点是,母代与子代传承必须通过媒介完成;传承可以脱离同一时空,可以大范围传播,即使母代死亡传承仍然能继续;母子两代既没有交集也不能互传信息;传承内容会损耗,子代只获得一部分民歌要素;文本“原型”被媒介统一化,中国民歌中弹性节奏、游移音高和自由节拍被固定化,民歌成了“死曲死唱”。该模型具有广泛传播、易于分享、便于传递的特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隐性知识对民歌代际传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歌中与代际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是隐性知识传承,民歌代际传承的本质就是隐性知识的传递或转化;其传承有“共同化”和“表出化——内在化”两种模型。前者实质是传统传承方式,后者实质是现代传承方式,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无论是创作领域还是教育领域,传统民歌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与此同时,民歌传承却陷入了母代消亡、子代无继承意愿的尴尬境地。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如果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民歌代际传承就能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连娟.隐性知识概念阐释与特征分析[J].价值工程,2007(11).

[2]袁靜芬.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英]迈克尔·波兰尼,许泽民.个人知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雷捷(1983—),女,广西桂林,贺州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陈丽明(1979—),女,广西贺州,贺州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器乐演奏,区域民族民间音乐。

猜你喜欢
隐性知识民歌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如何处理初中信息技术中的隐性知识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地图分析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