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德彪西钢琴曲《沉没的教堂》

2018-05-14 08:59陈美君张淼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德彪西

陈美君 张淼

【摘要】本文以德彪西钢琴《沉没的教堂》的音级集合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分析,了解作品中音级集合的运用。文章通过对《沉没的教堂》中音乐的内容、曲式结构、音级集合、主题动机、调式调性、技术的研究,希望能够深入认识、了解德彪西的后调性作品中音级集合的创作技法,为创作后调性音乐类的作品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德彪西;作品结构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Debussy,Claude Achille 1862—1913)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法国作曲家之一,人们往往将他的音乐统称为“印象主义”音乐。他所创作的作品的音乐风格受到19世纪末法国印象主义画派、象征主义以及其他音乐思潮的影响。在德彪西中后期的作品中,他常常强调音响在瞬间所给人产生的印象,并强调两个不同音响之间相互的对比和变化。这种对比、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以明确的旋律轮廓线与和弦逻辑连接为主的传统音乐的地位,并确立了德彪西音乐的“印象主义”风格。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从音乐的总体风格而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标性题作品采用短小音乐主题,丰富的和声织体,描绘自然风光、生活习俗,表现人瞬间的主观感受和印象 ;第二,音乐风格常常具有朦胧、幻想的意境。从和声手法方面而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为摆脱了大小调体系对音乐发展的束缚,在高音材料往往采用自然调式、五声调式、全音音阶等;第二,和声以平行的和弦进行为主,淡化了和声进行的功能性;第三,仍使用以三度叠置为基础结构的高叠和弦以及四五度叠置的和弦与附加音和弦。

德彪西创作的音乐,在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作为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不仅仅因为他在音乐作品、技法有所成就,也因为他为新人闯出路子供其探索,而备受后世作曲家如布莱兹、梅西昂、巴托克、韦伯恩、斯特拉文斯基和许多其他人的尊敬。”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音乐的题材和体裁众多,涉及舞台作品、歌剧、管弦乐、室内乐、合唱、钢琴曲等。德彪西的众多音乐作品中,钢琴曲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钢琴曲是他创作手法、音乐风格的缩影。

钢琴曲《沉没的教堂》是德彪西于1910年创作的第一卷钢琴《前奏曲》的第十首作品,作品巧妙地运用了法国西北部地区布勒塔尼的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古老的布勒塔尼地区有这样的一座城市,市民沉贪图奢华和世俗享乐,不信奉神灵。神灵为了惩罚他们,将这个城市淹没于大海之中。但是每年留有一天,每当轻雾消失、潮水退去、黎明出现的时候,城市的教堂便会徐徐地从海面浮出,并且伴随着教堂钟声的响起和唱着“素歌”的祭司们,傍晚夜幕降临的时候,教堂又缓缓地沉入到海底。天空中只留下回荡着的微微的钟声,然后逐渐消失、远去。德彪西通过采用钢琴音乐独特的声音和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古老传说中神秘的气息和景象。

二、音乐分析

钢琴曲《沉没的教堂》是由含有附属结构引子、尾声和A、B、C、A、D、C六個段落组成的。乐曲前两小节的引子(1-2小节),第一小节以平行的四度、五度、八度和弦开始连续的同性质的上行进行,之后的第二小节,在低音区以下行后又上行的五度音程持续出现,采用柱式和弦的织体形式。并且,引子主题为后面音乐的发展作铺垫。在引子部分,德彪西通过上下两层柱式和弦的平行进行的运用,描绘了伴有朦胧晨雾的海面上,传来阵阵的教堂钟声。

主题A(1—15小节)是由两个主题部分组成——“钟声主题”的第一部分和“圣歌主题”的第二部部分。“钟声主题”的第一部分以教会调式中奥尔加农式的和弦进行,音乐色彩清晰、绵延,表现了教堂中神秘和古老的感觉。“圣歌主题”的第二部部分,是引子部分材料和情绪的延伸发展。在第5小节第三拍开始,到第13小节连续出现的持续音E,描绘了轻雾消失、潮水退去、黎明的到来,教堂在唱着“素歌”祭司们的歌声中,即将缓缓地从海面浮出。从第16小节到第22小节,音乐的力度逐渐增强,从很弱的pp到强f,音乐情绪逐渐上升。在低音声部的琶音和音阶式进行的陪衬下以及高音声部厚重的音响,描绘出沉没的教堂升起的景象。

主题B(16-27小节)也是采用引子的材料,通过自由模进和重复的发展手法进行段落的发展。这一部分从B大调开始,中间转调进行到降E大调,最后结束在C大调。

主题C(28-46小节)以连续进行的不协和到协和的和声音响,采用中世纪奥尔加农式的平行大三和弦的旋律线条表现唱诗班的歌声,使得音乐达到最高潮,并成为全曲的高潮部分。在第28小节,低音声部为持续的大字组的C音,高音声部为平行和弦进行的旋律线条。在主题B段和声的衬托下,采用功能性的和声色彩,主题C的音响表现得庄严而古老。从41—46小节,以四度、二度音程为特点的和弦出现在高低音区,力度从p变化为pp,描绘出教堂钟声的逐渐消失。

主题D(47-71小节)的旋律是主题A旋律的“再现”,也是主题A的音乐情绪的延伸。低音声部中的旋律线条和升G的持续音,使得音乐的调性发生了变化,带有装饰性音型化低声部持续音线条,描绘了教堂在圣咏歌声的伴随下逐渐沉入海中,也暗示了教堂沉没激起的海水晃动。

主题C1(72—83小节)的旋律采用主题C的旋律,音乐的织体变化为流音式的织体,伴随着唱诗班主题C的出现,表现出傍晚夜幕降临的时候,教堂在波涛汹涌的海浪声中缓缓地沉入到海底,天空中留下海水中教堂传来的奥尔加农的声和微微的钟声,然后逐渐地消失、远去,仿佛教堂的沉没发生在眼前。从78—83小节,采用主题A的引子材料和四度叠置的和弦,再现了乐曲开始的部分的声音,音乐便得更为饱满,描绘出教堂教堂沉没之后海面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三、作品分析

(一)曲式结构

根据主题材料和乐曲的调式调性,可以将这部作品划分为五个段落——A、B、C、D、C1。A段(1—15小节),共15小节,这一段落是主题的首次出现,其中7-13小节是E持续音上的新的主题材料。A段的最后两小节,14和15小节具有主题再现的性质;B段(16-27小节),共12小节,主题采用变化重复的发展手法发生了两次的转调,从B大调开始,中间转调进行到降E大调,最后转到C大调;C段(28-46小节),共19小节,主题C在C调上呈现,以很强的ff力度扩张,并最终发展到高潮;D段(47-71小节),共25小节,采用A段7—13小节的材料进行发展,不同于7-13小节的是E持续音上E持续音变成了G持续音;C1段(72-83小节),共12小节,具有再现的性质,调性回到C调,其中84-89小节具有尾声的性质,采用乐曲开始部分的主题材料。

(二)主题动机

通过利用#C-#D-#G(027)、E-#C-#D(013)、D-E-B(025)的音级集合,对主题动机进行划分。第1—7小节的旋律动机为D-E-B(025);第7-8小节为相互重叠的两个动机,其中,第7小节为E-#C-#D(013),第八小節为#C-#D-#G(027);第14小节的旋律动机为D-E-B(025);在第16-18小节,右手旋律重复了D-E-B(025)动机,在第19小节,再一次出现了#C-#D-#G(027);到第21小节回到D-E-B(025)。在第22-23小节导向了(027)G-A-D.到28-32小节这些动机和集合组织在一起达到高潮。由此证实了这段音乐具有动机一致性和连贯性的特点。从28—31小节,连续出现了四个动机,分别为#C-#D-#G(027)、E-#C-#D(013)、#C-#D-#G(027)、#C-#D-#G(027)。

(三)调性

通过利用#C-#D-#G(027)、E-#C-#D(013)、D-E-B(025)的音级集合,对乐曲的调性布局进行划分。《沉没的教堂》的主要调性为C调,并运用V——I的和声进行和持续音明确调性。这部作品G-C—升G—C的五度关系的调性布局,充分表明了德彪西作品中的对称性。同时,由于三度关系和五度的色彩关系,G—C的调性可以解释为是由G-E-C构成。乐曲的B段,从第16小节开始到28小节,均与变音的三度相联系。

四、结语

《沉没的教堂》是一首后调性的音乐作品, 整首作品短小,细腻入微,婉转动人。在乐曲中,德彪西运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为我们展示了用语言无法描绘的和谐,使人感受到独特的朦胧美,并深深沉醉其中。《沉没的教堂》是印象主义钢琴作品的的杰出之作,是了解早期印象派主义风格的优秀作品。作曲家的音乐主题以明快、简洁、新颖为主,音响色彩、不协和音的运用、丰富织体的变换、力度的对比等,描绘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将音乐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马塞尔·比奇,龚晓婷.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罗伊格·弗郎科利.杜小十.理解后调性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3]童忠良.近现代和声功能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4]弗兰克·道斯著.克纹.德彪西钢琴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6]陈林.论音程循环再后调性音乐作品中的结构力作业[J].音乐研究,2016(02).

[7]陈林.复合音程循环的构成与技术特征研究[J].黄钟,2014(04).

[8]范晓玲.浅析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创作[J].艺术教育,2016(04).

[9]胡毓芳名.论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的关系[J].吉林艺术学院,2016(05).

[10]那娜.德彪西钢琴艺术作品的特征表现[J].戏剧之家,2015(02).

[11]张馨木.浅析德彪西的印象音乐世界[J].音乐时空,2015(03).

猜你喜欢
德彪西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论德彪西《前奏曲》中旋律的特征与运用
浅析德彪西钢琴练习曲《为复合琶音而作》
中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研究
关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的情感比较分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德彪西心中的“诗”与远方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