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仁化“舞春牛”演出生态现状调查

2018-05-14 08:59王群英黄益梅
北方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

王群英 黄益梅

【摘要】“舞春牛”融歌舞、戏剧道白于一体,唱词内容朴实,诙谐幽默,祈福生活安康,风调雨顺。曲调深沉缠绵。仁化“闹春牛” 2008年获韶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政府的扶植下,“舞春牛”演出生态现状得以改善,但存在着由“习俗性”向“商业性”的转变。

【关键词】舞春牛;表现形式;生态现状

【中国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 A

“舞春牛”亦称“闹春牛”“春牛歌”“唱春牛““春牛舞”等。“舞春牛“是一种春祭活动,是对神牛的一种祭拜,亦是在开春前对牛的一种抚慰。有学者认为,此活动由“鞭春“祝告仪式演化而来。其时间段在春节至元宵节。唱词朴实、真挚,多是祝愿五谷丰登、富贵吉利等。粤北地区“舞春牛”活动主要集中于浈江区、仁化县、曲江县、连县、新丰和乳源瑶族自治区。浈江区“舞春牛”获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丰县“舞春牛”获韶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仁化县“闹春牛”2008年获韶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集中对仁化县长江镇、城口镇、闻韶镇、石塘等镇“舞春牛”演出生态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一、仁化“舞春牛”演出道具制作过程

“舞春牛”民俗歌舞仪式活动之前,首先要准备春牛、服装的制作。春节前,到山上砍下生毛竹,劈开成小片,宽约2公分、长50公分,编织成牛身形状。用竹片扎好牛头模型,再用黑布或麻布来制作牛服。牛服是由一块面积大约两平方米的麻布制成,制作牛服最难最麻烦的地方在于牛头的制作。两边的牛角运用黑色橡胶制作而成,再用乳白色水笔将牛角的纹路描绘出来,牛角制作完毕就分别缝补在麻布设定制作牛头位置的两侧,这时需要把麻布裁剪出两个大窟窿来把牛角缝补进去。完成了这一项艰巨的牛角制作任务之后就是眼睛、鼻子、额头、耳朵,尾巴的制作了。这头春牛的制作比较特别,它的额头被刺上了“王”字,表达了人们对牛的尊敬,崇拜。春牛的眼睛也是用刺绣的方法画上去的。春牛的鼻子是用木棍将鼻子撑长,鼻头的地方则用一块小木板制作而成。牛的耳朵与尾巴都是运用干燥的植物镶嵌而成的。把牛服制作完成,就可以让两个演员在牛服里面手舞足蹈地控制牛的动作了。

长工的服装装扮就是普通的农民服装,用深蓝色的上衣,金色的裤子加上一条红红的粗腰带进行装扮,手里拿着一根拐杖,头上裹着白色头巾,典型的农民形象。老板娘穿着较华丽的颜色鲜艳的服装,稍微贵气带有点小刻薄的装扮,挑着花篮,步伐较妖娆。担花篮的阿妹穿着较为简朴,相对于老板娘的装扮较为逊色的,更好地反映出东家与打工妹的差距。最后一个角色就是看牛仔了,原本也是设定男性来担任这一角色的,但最终由于男演员难找的原因也被迫用上了女演员;看牛仔也身穿蓝色戏服,一手牵着牛绳,一手拿着牛鞭,他的背后还挂着一顶破烂的斗笠。作用在于防止闹春牛时鞭炮打到头部和眼睛。另外还有“犁田”时所用道具犁耙、拐杖、包袱、花篮和小手帕。

二、仁化舞春牛演出活动采录

“舞春牛”的活动从每年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活动开始,由1人打扮成守牛郎(妹),2人装牛头和牛尾,1人梨田,1人唱春牛歌,1人拉二胡,1人吹笛子,4人打锣鼓,替补人员4人,春牛队伍约15人左右。“闹春牛”的队伍每到一家,人们就放鞭炮迎接,好不热闹。为图吉利,迎接春牛的人要给春牛队伍派送红包。春牛所到农家,首先要对东道主拜三拜,以示尊敬,再进农家厅堂表演(无厅堂的则在门口表演)。

“舞春牛”表演的开场白,是由一长工空手在观众面前唱独白,等独白完了之后他便回到角落之处拿上他的道具:拐杖和包袱。伴奏音乐一响起其他演员也陆陆续续地出来了。看牛仔牵着牛从舞台的左侧一蹦一蹦地走出来,表情非常活泼、积极乐观。耕夫在牛后赶牛。接着从舞台的右侧老板娘挑着花篮手里拿着小手帕一扭一扭地走出来,另一个挑花篮的打工阿妹則跟在老板娘的背后慢慢地走出来。围绕农家场地“犁田”,边“犁田”边打鞭炮,一圈后“春牛”卧地休息,乐队奏乐,演唱“春牛”歌,“春牛”歌的歌词可随机应变,多以尊敬、祝贺、感谢为主;然后再“犁田”,再唱,如此反复三次。热情好客的农家人拿出自己家做好的糖果、糍粑、水果等与“春牛”队伍分享。春牛活动结束。“闹春牛”这一文化习俗在粤北当地表现的是农家对牛的辛勤劳作的感恩与依赖。“闹春牛”以往的演出时间都是在春天的时候进行表演的,总的来说,也就是在过完新年之后进行下乡表演以祈祝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2008年开始,韶关市仁化县丹霞镇夏富村民间艺术团团长李世隆正式开始组建这一民间艺术团团队。团队一共有二十一人,其中六个成员是负责伴奏的,分别有二胡、钹、鼓、大提琴,其中有两个鼓手和两个二胡演奏员。“闹春牛”舞台表演的成员有六个,分别是:长工(李松星饰演)、看牛仔(胡顺娣饰演)、担花篮阿妹(连日娇饰演)、老板娘(郑汉莲饰演)。艺术团开始组建时是没有工资收入,因此年轻的男性不愿意参与其中,不得不动用团队里的女性力量,于是就安排了两位中年妇女成员担任舞牛这一艰巨的工作任务。初期的“闹春牛”演出要半个小时左右的,所以舞牛的成员是最辛苦的。舞牛不像舞龙舞狮,舞春牛要全程蹲着,一蹲就是半个小时,而且双手要一直举着牛的外壳做出相应的表演动作,使春牛的整体形象栩栩如生。

舞春牛”整个表演描写的内容是:老板娘、长工、放牛仔、打工小妹与牛的一年之中的生活状况。歌词是通过手写稿记录下来,旋律是没有谱子的,但这并不影响“舞春牛”的传承。团长李世隆早已把“闹春牛”的旋律用二胡完美地演奏出来。活动初期“舞春牛”演唱十二月份的农耕生活,还有一些特定的角色扮演。为提高表演水平,成员们打听到以前表演过“闹春牛”的演员,虽然他们已经很老了,但对以前表演过的东西记忆都非常深刻。通过对每一个表情、眼神交流、演员间对话时的动作状态、说话语气、手势、步伐的走步等严格教学把关,经过成员之间日复一日互相配合的排练,“闹春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亮相在我们的面前。

三、仁化“舞春牛”的艺术特征和功用

每个地方的“闹春牛”都有着相同点与不同之处。就语言来说,仁化“闹春牛是用客家话来表演的,但由于仁化每个村庄所说的客家话有些许不一致,因此,歌词有些许的听不懂也是很正常的。这一特点正表现出粤北“闹春牛”的独特性。

融歌舞、戏剧道白于一体。唱词内容朴实,感情真挚,诙谐幽默。如:“看牛细仔真可怜呀,戴顶笠麻烂了边,东家有钱买过顶,东家冇钱戴过年,东家冇钱戴过年。”表演时,演员和观众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和谐的情趣。不同地方,在表演形式上多有不同,农夫的动作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同时还要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或手持犁耙等农具,或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在犁田时,发现田里有很多鱼虾,便表演摸鱼捉虾;发现“春牛”口渴身热,又表演泼水为“春牛”擦身降温,“春牛”的舞蹈动作相对简单,只是随着农夫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有时在一番春牛舞后,二或四个采茶姑娘上场,用客家语言唱采茶歌。演员们边舞边唱,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场面十分热闹。从艺术场域方面看,春牛舞表演的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模拟动作形象生动,舞蹈步法多样(有跪蹲、前点步、后点步、十字步、圆场步、后吸腿、旁弓步、碎步等),舞蹈动作丰富(如参拜、犁田、耙田、播种、插秧、收割、摸牛头、摸牛尾、牛浸水、牛搔痒、牛走路、过桥、喝水、撒欢、发怒、架犁、卸犁、吃草、休憩等)。“春牛调”常用曲目有《十二月使牛歌》《十二月长工歌》《十二月花》《二十四季节》等,曲调深沉缠绵。

谱例1 《长工真可怜》[1]143

“闹春牛”是属于百姓自己的节目,具有的大众娱乐性不言而喻。寓意多是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安康,风调雨顺,家业兴旺,具有强大的家族、民族凝聚作用,很自然而然的就将人心凝聚在一起。闹春牛”同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为岁时节令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可作为旅游、参观的重要项目。

四、仁化“舞春牛”生态现状及传承

申遗成功后,夏富春牛队表演规模和场次得以增加。从一个只有在春节过后进行表演的“闹春牛”演变成了随时随地进行表演的“闹春牛”,春牛队逐渐走上了演藝道路,每年的下乡表演政府也都是给予支持与补助的。不管“闹春牛”的“习俗性”还是“商业性”,都不会改变“闹春牛”这个表演所要传达的内容。面对时代多元艺术文化消费现状,为了能短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艺术团把歌词缩短了,把一年十二个月份细细描写的事物、情景对话变成了四个季节的表演,把表演时间缩短了一半,曾经的半个小时演变成了十五分钟左右。

由于农村青年大都出外务工,许多中年人也不愿意学习此技艺。因此“舞春牛”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状况。为此,仁化县文化馆制定了相关保护措施:保护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下一代的接班人,更好的保护“闹春牛”活动;在县有关部门的重视下,重新组织了春牛队伍,每年春节为全县人民献艺。[2]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韶关地区群众艺术馆选编.粤北民间歌曲200首 [M].内部资料,1983.

[2]仁化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仁化闹春牛申遗[M].内部资料,2008.

作者简介:王群英(1972—),女,河南扶沟人,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硕士,主要从事民族声乐教育、戏曲歌剧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
儿童绘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中国喜剧类电影海报标题文字设计研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经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透射光之炫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