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的艺术性

2018-05-14 08:59王丽伟李鑫刘胜男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关键词:长征

王丽伟 李鑫 刘胜男

【摘要】《长征组歌》是为纪念我国红军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空前伟大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本文主要选取组歌中的第一首《告别》和第十首《大会师》进行分析,这两首曲子有诸多的相同之处,笔者将对二者之间的同一性及差异性进行针对式地提取,选用对比的手法,从音乐美学、社会音乐学、风格学的角度去分析、探讨其艺术性,并阐释其对当下中国梦时期新长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长征;《长征组歌》;《告别》;《大会师》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长征组歌》创作于1965年,由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依据肖华同志的《长征组诗》进行选词和编曲创作而成。《长征组歌》共十首,每一首都融合了不同地区的民歌小调和气势恢宏的红歌曲风。纵观全曲,首曲《告别》与尾曲《大会师》分别对应征途的开始和革命的胜利。《大会师》给人的听觉感受是熟悉的,又与《告别》迥异;《大会师》对《告别》的意义不仅是形式的相通,更是红军对“告别”时的誓言进行到底的行动与证明。

一、音乐结构的艺术性

《长征组歌》的每一首歌曲都包含朗诵和歌唱两个部分的内容。《大会师》的朗诵内容在歌曲前和歌曲中都进行了编排,朗诵的二次呈现并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后者是为前者的补充和递进。《告别》是在赣南采茶戏的调式基础上创作的,采用赣南采茶戏一板三眼(4/4拍)的正规节奏,“依字行腔”的典型曲调,使主题的发展既富有变化,又保持了风格的统一。

从整体来看,两首曲子的主调均为B大调。《大会师》的引子与《告别》相比较丰富,是交响乐、朗诵、歌唱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告别》的引子部分只有交响乐烘托气氛,奠定全曲的基调。

《告别》全曲主题鲜明,调性一致。《大会师》在引子部分中的第20小节将降B大调转调至F大调,进行近关系调间的属功能转换。转调自然、圆滑,既调性鲜明,又使得整曲的底蕴不为转调所影响,平稳地进入到A段部分。

《告别》的A段部分,全部运用了明亮的4/4拍子。A`是对A的重复,速度加快,体现红军长征迫在眉睫。《大会师》的A段部分是《告别》A段部分的变奏,沿用引子部分的调性;在节奏方面,采用了混合节拍,综合运用3/4拍和4/4拍,节奏更自由,对旋律进行和情感表达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管控作用。

两首曲子的B段部分都是“敘事写情”。在旋律、调性、和声、节奏方面,两首歌曲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两首歌曲的情绪,《告别》为依依惜别;《大会师》为辉煌高歌。两首曲子的C段部分,除了情绪和音乐语言以外,也是完全相同的。《告别》的C段是红军的宣言书;《大会师》是革命的颂歌。《大会师》作为《长征组歌》的最终结束曲目,在结尾部分,重复了最后一句。在第92小节开始,加入2/4拍,以调节歌曲气氛,立刻又换回4/4拍,直到结束,打造高潮曲终的艺术表现力。

二、歌词的艺术性

《长征组曲》的歌词格式主要以七言为主,《告别》与《大会师》的歌词结构为:三七句,四十开。首先,歌词的格式赋予了乐曲舒展的自由性;其次,歌词同时具备了朗诵与歌唱的双重性质。首句歌词皆为“红旗飘,军号响”,既烘托气氛、首末呼应,又增强了“叙事写情”的背景韵味。在《告别》中,是为了实行战略转移,红军即将背井离乡,被迫踏上远方的征途。而在《大会师》中,是为了表现红军历经艰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后,威名远扬,会师陕北的喜悦之情。

三、结语

《长征组歌》具有红军一般强大的生命力,久唱不衰。《大会师》与《告别》的不尽相同,充分发挥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力,全面提升组曲的完整性与统一性。红军战士能够跨越重重困难,将艰难险阻踩在脚下,是伟大理想信念的武装,是长征精神的支撑。长征的历史一直在教育着中华民族的子弟们,在当下的今天,不忘长征史,开辟新长征。

参考文献

[1]闻捷.红装素裹——漫谈《刘三姐》歌词的语言和表现[N].人民日报,1961-4-20.

[2]李忠勇,何福琼.歌词写作常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3]河山星.伟大壮举的颂歌——《长征组歌 》评析兼谈题材的现实意义[J].音乐探索,1986(04):1-4.

[4]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丽伟,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李鑫,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刘胜男,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

猜你喜欢
长征
智珠
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笔歌朝花随行长征
智珠二则
智珠
数字越大,火箭越先进?
长征火箭,例无虚发
智珠
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