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理论在琵琶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14 08:59葛琼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葛琼

【摘要】内隐学习贯穿于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最早195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Michael Polanyi提出了“缄默知识”,就是现在所说的隐性知识。而“内隐学习”的这一概念直到1967年,由美国的心理学家A.S.Reber提出。

内隐学习的优势是高效率学习,掌握抽象复杂的知识,琵琶演奏中有太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知识。通过发现内隐学习在琵琶教学中真实存在的依据,结合影响内隐学习的因素,提出琵琶实践教学中适宜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使青少年学习琵琶真正的达到身心和谐、陶冶情操的目标。

【关键词】 内隐学习;琵琶教学;性格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4.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一)青少年琵琶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

筆者结合自身六年琵琶教学经历以及访谈南昌市的六位琵琶教师,发现并讨论目前南昌市青少年琵琶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也是全国普遍教学中的问题。

(二)内隐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突破

人们对无意识的发现与探索,使内隐学习逐渐变为教育领域和认知领域的热点研究。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纷纷把内隐学习融入到各科的学习教学中去,比如目前就有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地理、体育等学科重视并探索内隐学习对其教学产生的影响,大部分的研究都针对中小学。

二、琵琶内隐学习

琵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乐器演奏的培养,是要使学生在基础指法、乐理知识熟练应用地情况下对乐曲情感、人文精神、民族情怀的体验与学习。这就是说琵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琵琶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要学生仅仅掌握琵琶的陈述性知识。

(一)无意识的空间位置记忆培养

无意识空间记忆的培养有助于琵琶中转调移调的应用,要想让学生琵琶转调简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内隐位置的记忆。习琴者也许都很早发现琵琶把位学习与记忆有这样的规律,但很少把它归类到内隐学习中,在学琴习琴时更不会重视这种无意识的学习。掌握了这种固定模式的手指记忆方法后,转调时学生就不会把原调和所转调的音弄混,指法也清晰,所转调把位清晰可见。

(二)情感与审美的培养

琵琶演奏出的音乐就是一种情感的艺术,琵琶的情感贯穿于琵琶演奏的始终,情感的培养其实就是对琵琶乐曲音符的感知和感受。每首作品都映射出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以及其独特的审美风格。情感的培养在琵琶教学中复杂多变、模糊微妙,可感而不可见,因此它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情感的培养一方面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作品中的意境,从而丰富自身音乐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把音乐的体验上升到心灵美,从而使琵琶学习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对灵魂的洗涤。

(三)人文精神的积淀

琵琶教育也不断的在积极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琵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琵琶的历史、学习琵琶乐曲,更要深入体会挖掘古曲中所隐含的文化灵魂,在不断熏陶感染的过程中琵琶内隐学习就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其功能,从而创设出一个愉快、积极、协调的琵琶人文学习氛围。

(四)灵感创造的激发

灵感都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种方式出现的,音乐中的灵感的产生也是如此。是通过作者在长期演奏技法、审美情趣、人文积淀的基础之上,偶然出现的思想异常活跃,逻辑异常清晰,想象力异常丰富,创造力异常高涨的心理状态。在琵琶内隐学习中灵感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演奏过程中,吸取乐曲知识的同时产生对乐曲演奏思考及恍悟。

三、内隐学习对琵琶教学的启示

(一)更新琵琶教学理念,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琵琶教学更需要创设一个充满音乐学习氛围的、相对和谐的、富含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师创设的环境也叫作学校环境,琵琶学习也受校外环境的影响,如人们自发的去听音乐会,这种就是校外环境的熏陶。所以校内需教师创设学习环境,校外则由家长创设外部环境,创设出一个大的学习氛围。

(二)挖掘琵琶隐性知识,发挥内隐学习的作用

在提高琵琶基础演奏技法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隐性知识的存在,如学生的精神文化、情感培养、思维灵感的创造等。实验已证明了琵琶学习中遇到情感、审美等抽象知识时内隐学习的效果更显著,因此挖掘琵琶隐性知识,发挥内隐学习的作用,才能使琵琶学习逐渐完善。

(三)推进外显知识的积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共发展

若想要更好地运用琵琶内隐学习,外显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内隐学习在琵琶学习中虽然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它也并不是脱离外显学习独立存在的,他们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学习现象,因此最终琵琶学习还要回归到两者的共同作用,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