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新时代下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研究

2018-05-14 13:52牟方燕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诚信毕业生

牟方燕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顺应“互联网+”新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实现中职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必须看到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变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建立大数据库,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化;运用网络手段加强思政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建设“互联网+”就业信息推送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私人订制;打造一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处理好“互联网+”的应用与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关系和“互联网+”应用与网络社会诚信的关系。

[关 键 词] “互联网+”;中职生;就业指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1-0162-02

“互联网+”新时代将会成为人们利用互联网实现跨界融合,让人们去共享一切、分享一切、创造一切,给人们习以为常的学习、思维、工作、生产和生活方式及环境等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顺应“互联网+”新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实现中职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我们必须看到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变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开展“互联网+”新时代下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一、中职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

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左右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蓝领”成为就业新宠,中专生相对大学生就业率高,但职业稳定性和幸福感较低,也就是说就业质量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对口率不高和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从实际情况看,2016届毕业生中,信息技术类和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基本不对口,即使对口,在工资待遇及福利方面也较低,有的也只是临时工。而且学生不愿到基层社区和乡村就业,只有极少数学生自愿或迫于家庭原因选择基层社区和乡村就业,大多数学生选择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县城就业。工作稳定性较差,一些毕业生尚未满试用期就换了单位,大部分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岗位工作时间不足一年,有的毕业生甚至一年内换了几个就业单位,频繁跳槽。

(二)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

有不少中职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国企”“外企”“公务员”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毕业生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许多中职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可以说,当前中职学生群体就业稳定性差,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三)就业信息不对称,不诚信现象突出

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出现中职毕业生过剩,另一方面岗位空缺无人干。用人单位和中职毕业生对就业现实中存在的事实缺乏了解,用人单位和中职毕业生有时会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掩盖事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二、提高中职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互联网+”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了职业教育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建立高度信息化、互动便捷的立体式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是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如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就业质量彰显了人才培训质量,进而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和发展,“互联网+”新时代下该如何提高中职生就业质量呢?

(一)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建立大数据库,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化

学校可主动与政府、社会组织对接打通和社会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了解不同行业及岗位的供求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升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在学生开展求职前通过网络教学和测评平台对学生素质现状进行评估及剖析,形成学生素质能力模型,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定制素质能力训练,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学校可以收集学生查看就业信息、报名招聘活动等环节的数据,通过对学生求职应聘过程、职业选择等数据的整合,了解学生求职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分析和预测学生的求职行为,引导学生通过行业岗位的动态数据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在就业指导服务结束后,可以电子问卷的方式(即把电子问卷的地址生成二维码,学生用智能手机扫二维码进入手机浏览器填寫问卷)进行质量反馈,学生提交问卷后,数据后台实时显示结果,节省了统计数据的时间和人力,这种就业指导质量即时数据反馈将有助于探索全程式就业指导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二)运用网络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中职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观教育。学校应科学规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学校利用网易课堂、微课、慕课等新颖的方法开展教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从课程中灌输合理的就业观、择业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班主任、辅导员通过就业指导网站平台、微信、微博等与学生谈话谈心,解答他们心里的困惑,引导学生以健康心态对待就业,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教育他们克服好高骛远和灰心丧气等消极思想,鼓励毕业生克服现实困难和挫折,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引导毕业生就业目标不局限于传统的理想就业单位,更多放在社会需要的岗位以及民营企业、互联网新兴产业和创业上面。

(三)建设“互联网+”就业信息推送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私人订制

中职生就业缺乏可靠的就业信息推送平台,也缺乏可以定制的就业指导服务和新型招聘方式的应对策略。微博、微信和米聊等通讯方式以迅速和多元化的特点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学生只需移动鼠标或者按下手机按钮就能查到所需信息资料,这为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提供新渠道新阵地,就业指导部门应主动研究新形势,实现就业指导“微而精”“小而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微辅导”。就业指导部门应主动与相关部门一道整合资源简化办事流程,加强工作和网络的对接,研发面向用人单位及学生的自主式信息化就业指导平台。要整合现有资源打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通过学校组织模拟面试、到企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在双方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关系,减少学生因就业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不必要离职行为。可开发不同职业的网络模拟工作体验,增强学生对职业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四)建立多媒体、多渠道的教师学习模式,打造一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

“互联网+”时代是云技术、分布式处理、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大张旗鼓的时代,教师可以使用这些工作来研究学生的职业发展模式并修正职业规划以便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这些需要职业学校加大培训,鼓励培养优秀学生管理工作者和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的专家,加快对新技术、新媒体、新渠道、新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才能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五)处理好“互联网+”的应用与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关系,保障毕业生就业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

学校要根据《网络安全法》抓紧制定相关配套网络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管理部门和学生具体的责任,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和配合,加强网上自律,遵守网络社会公德,依法用网。树立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思想,凡是与网络相关的部门和个人,都要在建网、用网、上网、管网中维护和保障网络安全。要加强对师生的网络安全法制宣传教育,树立保障网络安全人人守则、人人有责的观念,共同创建和维护网络的良好秩序和安全环境等。要加大网络安全人才配备和培养力度,力争做到所有与网络相连的网站、系统等都要有专职的网络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加强网络安全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力度。

(六)处理好“互联网+”与网络社会诚信的关系,开展诚信教育,创建诚信的就业网络

人的诚信问题造成了社会诚信的缺失,在现实社会里人们对许多东西都产生怀疑,而一些用人企业和毕业生也将现实社会的质量和诚信问题带进了网络,使人们在网上真假难分,对许多信息都要打个问号,这些必将影响人们对数据信息的信任度。建立网络诚信评估惩戒体系,制订和修改网络信息诚信等一系列相关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准入条件,对在网上不讲诚信的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予以曝光谴责和惩罚,让不讲诚信的言行,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职业学校力争切实做到在网上人人、时时、事事、处处讲诚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让讲诚信成为推进“互联网+”的主要任务之一,成为校园网络的主流。

参考文献:

[1]肖晓敏.中职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174-175.

[2]陈新.中职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职教研究,2013(1):61-67.

[3]陳璐.互联网思维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4):36-39.

[4]刘陈姣.在移动互联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探索[J].亚太教育导报,2016(3):31-32.

[5]阳昆.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4(22):220-221.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诚信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