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哈尼族扇子舞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8-05-14 10:51巴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哈尼族

【摘要】哈尼族扇子舞是哈尼族丧葬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庇护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兴旺发达。本文通过对云南哈尼族丧葬舞蹈--扇子舞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探讨研究。

【关键词】哈尼族;扇子舞;现状成因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有这么一个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居住在红河、绿春等地。他们信奉在人死后,因灵魂跨越世界而获得永生,所以会举行“歌舞娱尸”的祭祀活动,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崇敬之情,希望他们逝者能在另一世界里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兴旺发达,万事顺意。这个民族就是哈尼族。

一、哈尼族丧葬文化概述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习俗,就哈尼族而言,其中一项最为隆重的仪式就是葬礼。哈尼人认为“死”并非离开,而是去往另一个时空,在这个时空里,他们将会获得永生而不灭,因而面对如此神圣的事,必然举行盛大的仪式以示重视。

在这个盛大的仪式中,除了吃临终饭等很多必要环节之外,最重要的是死者家里还要请来有名的摩匹(祭司)为死者念 “指路经”,以此指引死者亡灵去往美好的归途,同时摩匹(祭司)会不断地念诵家谱,寓意在让死者能较快的找到自己的祖先,同时也希望他们不忘记家中子孙。

而当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去世时,整个寨子里男女老少都会齐聚逝者家中,举行盛大的仪式“莫搓搓”。在出殡前夜,他们会点燃篝火,伴随锣鼓的有节奏的声响唱歌跳舞,寨子里的青年男女也会借此时机,眉目传情,表达爱意。平时所有的禁忌,也会在这样一个夜晚得以摒弃。他们认为,死亡代表着一个灵魂的新生,没有生就没有死,同样,没有死何以新生。正是在这样的不断轮回中,一个民族得到繁衍与繁荣。

正因为如此重要礼仪的存在,使得很多的民族特色得以保留,其中最為难能可贵的便是哈尼族的扇子舞。它在整个哈尼族仪式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哈尼族丧葬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秉承以娱治丧,以取悦死者灵魂来庇护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他们通过扇子舞来体现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因其是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才会起舞,全寨子里男女老少都会来参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丧葬活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更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进而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哈尼族的民俗、风俗、文化、原始崇拜,包括迁徙的过程等等。

二、哈尼族扇子舞概述

传统舞蹈是民族舞蹈的根和魂,无根之木,无以繁茂之能,无魂之作,无以相传之貌。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保留其传统舞蹈的本源,谈何传承、谈何发展。

哈尼族舞蹈便是继承了传统舞蹈的根和魂之后,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独树一帜的民族舞蹈。哈尼族作为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其舞蹈总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着,内容通常都与其民族内的古老传说有关。在云南省红河南岸的部分地区,流传最广的有三弦舞、四方舞、扇子舞、罗作舞、木雀舞、拍手舞、钱棍舞等多个舞蹈形式。然而在这其中的白鹇舞,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白鹇舞也因其美妙的舞姿以及独特的形式,成为哈尼族最为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广为流传。

扇子舞历史悠久,源于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相传一只美丽而善良的白鹇救助了一位饥寒交迫的老人,老人心怀感激,每每怀念时,总会拿起两片芭蕉叶模仿白鹇的样子跳起舞来,这就有了白鹇舞的起源。因此,哈尼人为了纪念祖先和鸟类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凡是老人过世,哈尼族男人总是喜欢手持两片棕树叶,模仿鸟的动作为老人跳这种“扇子舞”,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

扇子舞恬静优美,语汇丰富,舞姿不求统一,但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的动作,各自起舞,其舞蹈动作古朴、细腻,鼓声稳重有力,在这均匀的鼓点中表现出白鹇生活的各种姿态。这些舞姿拥有一定的技巧性,多以单腿重心,空中跳跃为主,整个舞蹈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表演性。扇子舞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式以及内容不断演变,道具从最初的棕树叶变为纸扇,再从纸扇变成稠扇,不断变更,不断进步。真可谓是“一舞跳千年,千年跳一舞”。

三、扇子舞现状成因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变迁中,哈尼族人民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及歌舞艺术,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成为哈尼族舞蹈生存、发展、传承的重要基础。

在哈尼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以及某些祭祀场合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表演形式多样,总体来说可分为娱乐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其中,祭祀舞蹈最有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其民俗内涵丰富,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哈尼族的审美情趣。扇子舞作为哈尼族丧葬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哈尼族的丧葬活动不断演变,许多原始、复杂的部分被逐渐简化,加之扇子舞只在举行隆重的“莫搓搓”这类原始葬礼时才跳,很少见,因而扇子舞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正如笔者上文所述,扇子舞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基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传承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扇子舞主要用于丧葬祭祀活动中,故而使得不少人不敢近前。

归根结底,丧葬祭祀舞蹈传承度低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舞蹈的特殊性

哈尼族舞蹈虽内容较为丰富多样,但其环节纷繁复杂,加之受众面小,往往因为这一原因,当地政府不太可能将其所有舞蹈都重点保护和传承,只侧重于更具有传播范围广,宣传力度好,受大众欢迎的、更具有观赏性的代表性舞蹈,从而导致人们对丧葬舞蹈的关注、研究和利用相对薄弱。

(二)特定时空的局限性

研究丧葬舞蹈不同于研究其他舞蹈,它具有的特定时空性,只在特殊的场合才看得到,这决定了对其触手探索的不易。它不像其他民俗活动中的民间舞蹈有固定时间和地点,只需在年复一年的活动中便可以采集得到。

(三)师承关系的特殊性

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思想的限制,哈尼族的扇子舞传男不传女,且并非所有哈尼男性都可以学习,想要学习扇子舞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条件,要求必须为人正直,善良且品行端正,身体健壮,各个方面都优秀的青年男子,所以导致传承人较少,发展传播空间狭窄。

(四)舞蹈动作繁杂琐碎

舞蹈动律的复杂,套路的繁多,导致了想要较好地掌握其精髓并不容易。在以前的调查了解中,完整的扇子舞应该拥有七十二套甚至更多,但由于诸多特定因素,目前能看到的,传承人经常跳的也就是十六套左右。基于以上这些因素,扇子舞的传承和今后的发展已是岌岌可危,若再不引起重视,进行及时收集、归纳和整理,那么我们将有可能再也看不到纯正的扇子舞。如果民族文化中缺少了如此重要的环节,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们少看一个民族节目的问题,而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缺失,它必将成为我们民族艺术百花园的一大遗憾,因此,研究其现状及发展是极其必要的。

四、对哈尼族扇子舞保护工作的思考和建义

(一)提升关注度、重视度

一种民族文化,不但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变异,同样也会随着国家权威机构的评价和态度的转变而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有了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推动和支持,会很大程度上促成传统民俗活动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我们只有保护好这块沃土,民间歌舞才能得以滋养,文化传播才能得以开展,反过来,这块土壤也自然地有了富足的养料,才能滋养出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滋养出民间文化的精髓。

(二)让民间舞蹈文化回归于群众当中

我们常说,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但矛盾之处在于,政府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及建立,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们对民间舞蹈的看法,包括价值取向。我不得不说,这有好的一方面,使得现在的年轻人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荣誉感。但另一方,让人担忧的是,一旦民间舞蹈获得了某种身份或者价值,其舞蹈本身的性质会不自觉地随着人们,特别是传承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同时,是否政府也在借着这些名头,将本身为自发的民间组织活动当成一种工作业绩向上汇报,以体现当地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所以开始有了各种以此为由的旅游宣传、汇报演出、节庆演出等,甚至在这些民俗活动的装饰下与经济建设挂上了钩,使得整个活动失去本真,变了质。所以,笔者希望,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建设为大背景的前提下,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真正把重心放在如何挖掘、如何整理、如何保护原始民间舞蹈中来,把民间舞蹈真正归还给群众,以此得到最直接的原始传承。

(三)保留原貌,全面发展

正如笔者上文所说,一个民族,一种舞蹈,我们应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发展,但一定要寻得了根,找得其头,也就是说,不能在盲目变化中失去本真。很多地方为了更好地宣传民族文化,要求民族文化工作队下到乡镇进行演出和宣传,为了让更多的族人会跳本民族的舞蹈,也会逐一进行教学。但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原始舞蹈和改编的舞蹈逐渐趋同,使得后人越来越模糊到底什么才是原貌,族人们也不得而知。

曾经我在做田野调查时了解到,由于扇子舞套路的逐渐减少,传承人会新编创一些套路加进去,随着不断的传播,编创者的逝世等诸多原因,那里最原始套路已经无处问询。所以,要尽可能地保持民间舞蹈的完整形态,不能只传承其中一部分,更不能在传承发展后忘其根源。同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拓展舞蹈文化的其他空间,通过各种方式,使其能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支撑起整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五、结论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性格与风俗习惯,哈尼族亦然用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舞蹈语汇带给人们无限的向往,扇子舞的优美以及寄往追忆的灵魂带给了人们追求艺术,热爱生活的力量。正是对美的追求和对逝者的追忆,使得哈尼族创造出了这般美丽的舞蹈。

现今,扇子舞的民间文化具有许多现代文明所不及的文化价值。同时,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使得哈尼族扇子舞等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的一定的限制,正在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思想必然影响扇子舞的发展演变,新的元素将被人们运用并融合,而原始的舞蹈也需要我们去保护,去重视,两者缺一不可,但其相对独立,一旦混淆模糊界限,上述的案例将会继续发生,越来越多的后人将更加不知道其民族的根在哪。所以,如何保护和传承,使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能够让世界、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好好思索的问题,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民间传统舞蹈,更应该有使命、有担当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舞蹈,以此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認同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郭田.中国白族哈尼族舞蹈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10).

[2]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5).

[3]赵世林.百人百部——云南少数民族传承[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1).

[4]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5]曹天明.哈尼族丧葬舞蹈保存现状调查(期刊)[J].民族艺术研究.

作者简介:巴莹(1986-),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舞蹈及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哈尼族
学校您好
Translation Report of the Chapter 4 Festivals and Customs of Hani Nationality
本土与异域:哈尼族民俗体育活动社会化发展研究
浅谈元江县哈尼族棕扇舞
“六经注我”视野下哈尼族舞蹈语言诉说——从舞剧《诺玛阿美》说开
哈尼族人的亲属概念结构分析
关于哈尼族奕车人的婚姻伦理研究
哈尼族青少年的文化适应及其心理效应
红河哈尼梯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初探
勤劳的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