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离退休干部局团员志愿帮扶队

2018-05-14 17:41王平王如龙
雷锋 2018年1期
关键词:青年干部老同志志愿

王平 王如龙

在农业部离退休干部局,有这样一支由团支部青年组成的志愿帮扶队伍 :他们将尊老爱老之心化作扶老敬老的志愿帮扶之行,用爱心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无缝对接,有一种责任叫帮扶结束一年挂职锻炼的组织宣传处副处长许琳,从山东省武城县回到局里上班的第一天,便和财务处的孙赫一起,来到西单工作处帮扶对象牛双庆老人家中进行工作对接 :她一方面向牛老汇报挂职体会,一方面介绍“辣椒之乡”武城的风土人情,并为牛老送来了局里编印的《老干部园地》专刊。

从2016年开始,在局党委书记陶永平指导下,团支部将服务型团组织建设作为青年工作的创新点和着力点,针对新形势下养老形势的变化,结合本局系统老同志空巢、独居、失智、失能等“双高期”人员比例突出的实际,发动青年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志愿结对帮扶,培养青年敬老情怀。

为推动工作落实,团支部制定《青年干部与本局老同志结对帮扶志愿者行动》方案,根据人员分布编成 5 个帮扶小组,分别由团支部委员任组长,明确了帮扶内容和重点帮扶对象,做到了“团员青年个个有任务、老同志人人有人帮”,形成了“人员休假培训缺位有替补”的全天候帮扶机制。

许琳作为第二帮扶小组的组长,在临去挂职前,将工作交接给了财务处青年干部孙赫,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做到挂职不挂空挡。挂职期间,许琳惦念着牛老,每月给牛老通一次视频电话,每次来部里开会都与第二帮扶小组的同志一道上门向牛老当面汇报工作体会。

志愿帮扶创新了服务模式,青年干部自觉利用帮扶平台,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到老同志家中,面对面、心贴心地了解老同志们的需求,融入了真情实感做工作,服务更细心周到,保障更贴心暖心。

青年人的爱心,激发了老同志们释放正能量的热情,传递着爱的“接力棒”:老同志之间互相结对帮扶,抱团取暖……

排忧解难,有一种担当叫帮扶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同志作为特殊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强烈,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需求就是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团员青年发起了“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对待老同志,把老同志的难当作自己的愁来解决,把老同志的苦当作自己的痛来化解,把老同志的念当作自己的惦来考量”送温暖活动。他们以为老服务为契机,为高龄独居、孤寡空巢或身患疾病、行动不便、有特殊困难的老同志提供精神慰藉和人文关怀,力所能及地解决实际困难。

第一帮扶小组坚持在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和老同志生日、生病住院等特殊时期上门探视慰问,为老同志送去关心和温暖,增进与老同志的感情,当好“暖心者”。冷述仁老人独居多年,行动不便,起居由保姆照顾,所在单元楼门前堆满杂物,帮扶人员张霖发现后,及时与小区物业协调解决,保证老人安全顺畅出行。

第五帮扶小组的帮扶对象张培亮摔伤后,小组每周排了轮流值班表,协助张老看病就医、打扫家庭卫生,出院后主动为张老联系康复护理服务,帮助家人增进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信任,使张老享受到个性化专业康复护理服务。

第三帮扶小组为王建中老人办理居家养老服务卡,并做好跟踪保障,预约上门服务,利用政策协助住院调换病房,把服务管理工作做到了老同志心坎上,竭尽全力为老同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第四帮扶小组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期间,积极协助活动站的同志及时将慰问金、纪念章送到老同志手中,转达党中央对革命前辈的崇高敬意。小组成员王立巍、潘昊还发起了“留一张影像”的活动,当好老人们的“留声机”。牛双庆老人在写给局党委的感谢信中,称赞志愿帮扶是“事小意深暖人心”的工程。

协助入网,有一种作为叫“帮扶”

在老年大学万寿路校区的电脑教室里,座无虚席,5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像学生一样整齐地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聆听国务院电子政务规划专家、农业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傅博宁讲授“互联网+”实用课……这是帮扶小组请网络专家为老同志开展“入网触网”学习的一个片段。

互联网影响着现代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互联网 + 购物”“+ 出行”“+ 医疗” ……共享经济给很多人带来了便利和红利,不少老同志因为未“入网”而遭遇到一些不便利的尴尬,特别是对于那些习惯了看报纸、电视和面对面交流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的世界是一个既向往而又陌生的领域。

“ 不 能 有 一 个 老 同 志 被 拒 之‘ 网 外!”这成了志愿帮扶小组成员的共同心声。第三帮扶小组在柏叶、仝富军的带动下,分别到老同志们家中,鼓励老年人大胆“触网”,手把手教老同志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第四帮扶小组对个别年高体弱处于半失能状态的老同志,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实现了与本人或家人微信沟通的延伸,想方设法让“互联网 +”助力老年生活。目前,全局 95%以上的老同志或家人都加入了本支部的微信群,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

老同志们走进了网络,网络融入了老同志们的生活。他们通过手机看新闻、社交、网购,活跃在不同的微信群中 :在生活圈中融洽亲情友情,在学习群中交流十九大学习体会,在服务平台上享受精准个性化服务……微信功能,让老同志们融入了互联网的大世界。

90岁的离休干部黄鸣,虽然行动不便,但每次组织活动都在网上与支部人员交流学习体会,还学会了网上购物,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连上门服务的帮扶小组成员曹思平都自叹不如。

离退休干部局原副局長张鲁江,在美国探亲期间,定期与支部视频汇报思想 :“青年人用互联网架起爱心桥,助力我的‘幸福网!”

真诚沟通,有一种情怀叫帮扶

老同志历经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智慧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和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倾听老同志的述说,是最好的沟通和理解,是最真的呵护和尊重,也是最好的心灵互动。

离休干部牛双庆虽然年近 90岁,但话语仍然铿锵有力。在家中,他与青年干部一起回忆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 :12岁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送信,宣传抗日;在生产度荒中,为抗日烈属挖野菜、打水、扫院子,仿佛那段历史就发生在昨天。帮扶小组的年轻干部跟着老人的思绪,重温着那段历史,成为了老人的“留声机”。

84 岁的退休干部王维四,在全国解放的炮声中参加湘西剿匪和土改工作,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返回湖南后就参加农村建设工作,从社、乡、区、县、省到农业部,像钉子一样铆在农业岗位上,一干就是 40 多年。他退休不忘本,2000年主动向时任总理朱镕基请缨,牵头在承德市丰宁县小坝子乡小榔头村组织防风固沙试验并推广了经验,得到中央的肯定。王老的执着和敬业精神,给第五帮扶小组的所有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去年新入职的青年干部金晓敏,通过面对面的帮扶,增加了对老同志的认同感,打破了年龄的藩篱。他向组织表示 :“牢记老同志的历史就是坚守我们的文化根脉,传承老同志的精神风范就是坚持我们的崇高追求。我一定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把老同志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工作中发扬光大。”

爱,在付出中收获 ;理想,在奉献中成长。志愿帮扶,是一份真诚的付出,更是一份美丽的收获!

猜你喜欢
青年干部老同志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企业青年干部的培养路径
欢声笑语迎国庆丹枫迎秋度重阳
喜迎重阳节,展现“银龄”风采
浅谈我国高校青年干部学习型团队的构建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让青年干部成为学校发展的持久动力
惠水县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开展庆“八一”活动
青年干部成长,哪些要素和规律在起作用
老同志书画摄影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