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达成首笔造林碳汇交易 等

2018-05-14 09:03
浙江林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西溪塞罕坝保护地

塞罕坝林场达成首笔造林碳汇交易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近日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与北京兰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达成首笔造林碳汇交易。塞罕坝首批森林碳汇项目计入期为30年,预计产生净碳汇量470多万吨。

塞罕坝林场总面积142万亩,林木蓄积量1012万立方米。多年来,塞罕坝林场不断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新机制,将林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16年8月,塞罕坝林业碳汇项目首批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获得国家发改委签发,成为华北地区首个在国家发改委注册成功并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全国签发碳减排量最大的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项目。

安徽2018年第一窝人工繁育扬子鳄破壳

安徽省扬子鳄人工繁育中心2018年第一窝人工繁育扬子鳄日前破壳。扬子鳄在孵化室人工控制温度、湿度的条件下,历经53天孕育,全部在预产期内破壳。

2018年安徽省扬子鳄人工繁育中心共收集、入孵扬子鳄卵1500多枚,未来1个月将有1000余条人工繁育扬子鳄陆续破壳。这些人工繁育的扬子鳄,不能像野生扬子鳄那样很快进入自然环境生存,饲养人员将在人工控制下对它们进行育雏、饲养和越冬,确保它们在出壳后机体正常发育。到来年6月,待它们完全具备适应户外生活能力后再实行野外放归。

国家林草局正式成为亚洲保护地伙伴关系国家成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保护地伙伴关系第4次执委会会议日前在泰国曼谷召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加入亚洲保护地伙伴关系,成为亚洲保护地伙伴关系国家成员。

亚洲保护地伙伴关系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区域办公室于2014年发起成立,秘书处设在位于泰国曼谷的IUCN亚洲区域办公室,其宗旨是通过知识分享和能力建设等宣传亚洲区域内保护地最佳实践和应对挑战的创新性解决方法、加强跨境和区域合作以及提高亚洲区域内外对亚洲保护地多重效益的认识。亚洲保护地伙伴关系现有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日本、韩国、蒙古、缅甸、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越南13个国家的16个成员组织代表。

平江在湖南县级层面率先推行“山长制”

由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委、县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平江县全面推行山长制实施方案》日前正式实施,平江县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全面推行“山长制”的县。

平江县推行实施的“山长制”,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森林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护林、护鸟、护兽、扩绿”四护共管全面落实,以实现“乡村振兴、绿富双赢”的目标。平江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设立总山长、副总山长、县级山长、乡镇山长、村级山长,构建“统筹在县、管理在乡、运行在村、责任到人”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将森林资源保护核心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纳入重点管理,由县级领导担任山长。

青海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正式开园

近日,地处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风景秀丽的人间仙境——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正式开园。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是西北干旱地区海拔最高的森林公园,也是青海省海西州境内天然林保存最完整、林草覆盖率最高的松柏共生的原始森林。

近年来,乌兰县不断加强哈里哈图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建成集生态旅游观光、消夏避暑、休闲娱乐、科考教学、生态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旅游胜地。而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成为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对充分发挥乌兰县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促进青海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振兴海西州和乌兰县的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有珍稀鸟类绿尾虹雉人工种群数达16只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日前成功孵化5只绿尾虹雉雏鸟,这是近年来绿尾虹雉雏鸟存活数量最多的一年,使人工繁育的绿尾虹雉种群数量增加到16只。

新孵化的雏鸟披着一身深栗色的绒羽,暂时还不能分辨出它们的性别。1岁之后,雌鸟将继续保持以栗色为主的毛色,但雄鸟将换上一身泛着金属光泽的羽毛,全身颜色多达10种。因此,绿尾虹雉也被誉为“高山彩虹”。绿尾虹雉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类,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物种,野外现存数量不足3000只,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以及周围的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区。

亚洲金猫现身云南高黎贡山

布设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线触发式相机日前捕获到野生亚洲金猫的影像。此次拍摄地点海拔为4280米,而国外记录到该物种的最高海拔为3960米。

亚洲金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将其列为近危物种,目前在中国南方省份仅有零星分布,数量也难以进行评估统计,是一个相对神秘的物种。此次在高黎贡山高山灌丛(寒带气候)发现有亚洲金猫这样喜欢温暖环境的动物分布,表明横断山区独特的山地垂直气候带环境非常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它们可以在食物不足时轻松地从中低海拔地区爬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寒带环境寻找食物。

第100户新房客“落户”西溪湿地

日前,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在西溪湿地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冠鹃隼筑巢繁殖,这在浙江境内尚属首次。黑冠鹃隼对生态环境很挑剔,其作为西溪湿地开园来的第100户新房客,恰恰反映出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优越。

2005年,西溪湿地开园时记录到的鸟类有79种,而黑冠鹃隼的出现,将这一数字刷新为179种。稀有鸟类不断“落戶”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生态保护。西溪湿地在接待大量游客的同时,一直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将占总面积89%的区域划为生态保护区,通过自然隔离、限制或禁止人类活动,为动植物保留自由栖息和繁衍的天堂。                                                                     (汪 玲 蔡怀光)

猜你喜欢
西溪塞罕坝保护地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这个冬季没去看芦花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
凯旋归来,致敬英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Artist Focuses on Beautyof Jiangnan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启动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黑白西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