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2018-05-14 01:29金艾琳
教育界·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偏误语料语法

金艾琳

【摘要】偏误分析,它常常可以预测、分析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多发的、有规律的偏误的原因。但是,目前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使用出现了一些“通用”的问题。因此,文章旨在对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关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问题;解决方法

一、偏误分析的类型

目前,偏误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表达偏误分析和理解偏误分析。表达偏误分析又可以细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类型的偏误分析,更倾向于单个语法点的偏误分析,如侯晓虹、李彦春在《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中针对15名(其中男生5名)来中国留学的无任何汉语基础的韩国学生在包含阴阳上去四声的双音节词的声调进行偏误分析;理解偏误分析则可以划分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偏误分析,更偏向于语篇、语用上的偏误分析,如李珠、王建勤在《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中的测试结果和学生的自我感觉反馈基本一致,学生的阅读难点主要分布在语言结构的三个不同层级上。

二、论文中使用偏误分析常出现的问题

(一)表达偏误分析明显多于理解偏误分析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中有94%的文章是关于表达偏误的,即分析语音、语法、词汇等具体的问题,而理解偏误则居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正如陈珺所说:“以往的研究提到偏误一般只指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输出性的错误,而实际上语言交际是双向的,偏误所涉及的范围自然也应该是双向的,包括输出性和输入性双方面的偏误。”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认知学的发展,论文写作中应该出现更多的研究理解性偏误的分析文章。

(二)分析偏误的原因混乱,且以外部原因居多

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但是,在目前的偏误分析论文中,留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变成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编写不当、教学失误”等外部原因,对于深层次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则避而不谈。不知道是因为对学习者的分析不够到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一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对此,我们可以利用李大忠的《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为依据,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各种思维模式进行推理,以此进行分析偏误时的原因总结。鲁健骥也在《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出,“迄今对于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和病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语言要素(语音、语法、词汇)的层面上,而忽视篇章和语用层面;对于造成难点和病句的原因分析,基本上是从语言对比分析理论出发进行的。也就是说,把偏误的发生完全归结到母语干扰的结果,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看到的是偏误原因分析的混乱,某一具体偏误的语料、论文往往泛泛而谈,而不是具体地进行某一方面分析,甚至在不同文章中将同一语料归纳于不同的原因之中。究其原因,可能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进行约束,但也可能是因为知识体系不到位,没有真正领会符合原因的具体内涵。

(三)偏误分析模式化

如今偏误分析的论文往往千篇一律,即先列出偏误事实,再对其进行偏误分析,最后提出教学建议。这无疑是“新生代八股文”的典型代表。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开辟新鮮的视角,运用新的理论基础、新的偏误分析方法和角度进行创新。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脱离实际,有助于实际的偏误分析,还要广泛了解各专家学者对于经典理论的解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真正能做到“创新”,而不是“瞎编”。

(四)缺乏系统的整体研究和宏观动态研究

赵春利在《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中曾经指出:“就目前的研究现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宏观动态研究,缺乏系统的整体研究。”缺乏动态研究指的是只孤立地对初级、中级或者高级的学习者进行某一小方面的研究,而没有着眼于大局,探索学生不同语言能力的偏误在初、中、高三个阶段的演变规律,摸清哪些偏误是可克服纠正的,哪些是自行消解的,哪些是贯穿三个阶段的。缺乏系统的整体研究则是割裂了语音与汉字的偏误关系,割裂了词汇、语法和语篇三个方面偏误的关联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共时的角度出发,针对某个阶段,通过对比偏误发生率与正确发生率,把发音、汉字、词、句、篇等方面的偏误整合起来。

三、针对问题提出的几点解决方法

(一)分析学习者方面

分析学习者对于偏误的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从日本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对比中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不同。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确定特定的语言背景。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了解该学习者的母语是哪国语言,还应该了解他是否在学习汉语前学习过其他国的语言,这一点在大部分论文中都得到了证实。

再者是确定汉语水平和学习时间。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偏误分析时经常忽略这一点,甚至会把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所犯的偏误集中在一起,这对于分析偏误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总的看来,语音偏误都是针对零起点的学生;汉字、词语和语法偏误都是针对初中级的;而以语篇为分析单位的语用、阅读、写作偏误分析都是针对中高级。”因此,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学习时间也是分析学习者的一个关键环节。

最后是确定年龄结构。这一方面在论文中几乎很少涉及。笔者了解到论文写作者在写论文时几乎只是单纯从国别上对学习者进行分类,即使在国际班中大部分时间学习者年龄相当,差异不大,且在中国询问他人年龄(特别是女性)极不礼貌,所以这个问题经常被忽略。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视角。

(二)分析偏误方面

偏误的分析过程大致分为搜集、分类与分析三个大方面。

1.偏误语料的搜集。笔者了解到,目前由于论文写作者各方面的局限性,如时间有限、地域有限等,导致了偏误语料的来源多是搜集学习者(多是认识的留学生朋友)的口头表达(回答、聊天以及提问等)和书面表达(作业、考卷以及作文等)中的偏误。它的优点是自然性强,因为它都是学习者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的偏误,但是由于语料有限,导致分析偏误原因时容易以偏概全,缺乏普适性。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拓宽偏误语料的来源,可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反馈(利用网络),还可以建立语料库,或者搜索已经基本完善的语料库(如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进行偏误语料的搜索。只有建立在大量、丰富的偏误语料的基础上,偏误分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偏误语料语法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