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宁区乡村区域分布特征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8-05-14 13:43姜宁宁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乡村

姜宁宁

摘 要:以秦皇岛市抚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全区的地形地貌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生产的分布规律,将抚宁区划分为北部山地区、中西部丘陵区和中南部平原区。比较各分区在耕地分布、居民点分布、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四个方面的不同特性,以反映各分区的乡村区域特征,同时对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发展策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关键词:GIS;乡村;农业产业化;区域特征;抚宁区

1 研究区概况

1.1 基本情况

抚宁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秦皇岛市域中部,是秦皇岛市四个市辖区之一,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秦皇岛都市圈的核心地带。抚宁区南临渤海,北靠燕山,长城在北部环绕,东部及北部分别与海港区、北戴河区、青龙满族自治县接壤,西与昌黎、卢龙两县相邻,地理位置优越。

1.2 地形地貌特征

抚宁区总面积948.3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其中山地面积269.0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37%,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面积426.75平方公里,占45.00%,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为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平原面积252.59平方公里,占26.63%,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总的趋势形成了北高南低,按形态呈山地→丘陵→平原阶梯分布。

1.3 农业产业化现状

抚宁区地形、地貌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耕地综合肥力状况较好,适种的农作物、果树、蔬菜比较广泛。近年来,抚宁区在巩固“生猪、蔬菜、板栗”三条农业发展主线和“肉牛、肉(蛋)鸡、食用菌、浅海参贝养殖”四条农业发展辅线的基础上,逐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质增效明显。

2 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2.1 村庄空间分布情况

根据地貌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分布规律,全区划分为3个片区:北部山地林业区、中西部丘陵林农区和中南部平原农业区。其中:北部山地林业区包含村庄74个,面积312.69平方公里,村庄密度0.24个/km2;中西部丘陵林农区包含村庄162个,面积372.28平方公里,村庄密度0.44个/km2;中南部平原农业区包括村庄127个,面积263.42平方公里,村庄密度0.48个/km2,大体上呈现平原、丘陵区村庄密度大,山地区村庄密度小的特点。

2.2 村庄受道路影响情况

抚宁区交通设施受地形地貌特征影响比较明显。按照一级公路影响范围1000米、二级公路影响范围800米、三级公路影响范围400米、四级公路影响范围300米的标准,运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来计算抚宁区各乡镇村庄受道路影响的程度,结果如表1。

由此可以看出,位于中南部的乡镇受道路影响的村庄比例较高,交通较为便捷,北部的乡镇受道路影响的村庄比例较低,便捷度低于南部乡镇。

2.3 乡村居民点典型特征分析

综合现场调研和地形地貌分析,抚宁区的村庄特征归纳如下:

(1)耕地分布特征。北部山地区:耕地数量较少,基本以林地为主,且耕地主要沿着河流、沟谷分布;耕地数量占全区耕地总量的19.28%,林地数量占全区62.59%,耕地与林地的数量接近1:2。

中西部丘陵区:耕地相对比平原区更加集中,该地区耕地数量占全区耕地总量的46.02%。

中南部平原区:地势较为平坦,但受到城市、村庄、道路、铁路等建设用地的分隔,耕地分布较中西部丘陵区更为分散。

(2)居民点分布特征。总体来看北部山地区村庄由于地形地貌原因,多沿沟谷、河流和公路呈带状分布;中西部丘陵区和中南部平原区村庄分布较为均匀,但是受到城镇、公路等要素的影响,城镇周边村庄密度往往大于城市远郊区,

(3)农业产业特征。现阶段抚宁区各乡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受到不同的地貌、水文等条件影响,不同区域的耕作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山地区耕地资源有限,且多山地、林地,在耕作过程中,多侧重于林果业,如核桃、板栗、苹果等作物;丘陵区和平原区耕作结构相似,大多数发展传统粮食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林果业,少量村庄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3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基于抚宁区的乡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参考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结合抚宁区自身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有效提高本地区的农业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

3.1 以生态农业为抓手,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利用平原区和浅山丘陵区优质的耕地资源和良好的农田水利設施,对接京津等发展地区,引进标准化的生产程序,建立高标准的有机、无公害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培育、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以龙头企业的标准进行农业生产,建立互惠互补双赢机制。

3.2 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建立规模种养基地

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农村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资金支持,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动板栗、核桃、水稻、甜食玉米、生姜、食用菌、西红柿、豆角、生猪、肉牛等拳头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增加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3 以特色资源为基础,打造品牌特色农产品

将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业品牌培育紧密结合,利用本地区特色的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选准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主要产业和产品,培育具有本地区独特优势的品牌农产品。

3.4 以自然、人文环境为依托,推动农旅联动发展

调整农业结构,做精致农业,主要利用丘陵区的坡地资源,精细化发展葡萄、核桃、热杂果等林果型农业和设施农业,推广集品尝、采摘、观赏为一体的精致化农业,提升第一产业附加值,旅游体验等支撑,以旅游带动农业发展。

4 结语

农业产业化作为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抚宁区不同片区的乡村区域分布规律,参照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提出符合抚宁区实际情况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为推动抚宁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2]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4):516~525.

[3] 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7):1271~1284.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乡村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