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两蒋去世的报道形成鲜明对比

2018-05-14 17:50
新传奇 2018年34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蒋经国两岸关系

兩蒋当政台湾时期虽与大陆存在不同程度的敌对,但始终坚持“一个中国”。蒋经国执政期间,更是为两岸的和平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这点受到海峡两岸的共同好评,他曾说:“中国只有一个,大陆和台湾必将统一。”

前不久,台湾媒体公布了一项民意调查:在蒋介石、严家淦、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几位前台湾领导人中,你认为谁最爱台湾?谁对台湾贡献最大?32.8%的受访者认为蒋经国最爱台湾,53.3%的受访者认为蒋经国对台湾贡献最大,两项调查中蒋经国均以压倒性优势拔得头筹。其实,蒋经国不光在今日的台湾受到追捧和感念,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大陆也颇受尊重。

对蒋经国给予肯定和尊重

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的要闻版块刊发了题为《蒋经国昨天病逝》的报道,内称:“据台湾电台广播,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于今天(指13日)下午3时50分因病逝世。”随后简述了蒋经国的履历:“蒋经国,浙江奉化人,生于1910年。早年留学苏联,1937年回国后,曾任‘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国民党到台湾后,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院长、‘总统等职。1975年4月担任国民党主席。”该介绍基本客观真实,没有回避蒋经国曾担任的敏感职位。

之后的几天里,《人民日报》对蒋经国去世进行了跟踪报道,刊登了11封大陆人士悼念蒋经国的唁电,其中包括1月15日刊登的《中共中央电唁蒋经国去世》:“惊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发表讲话,除对蒋经国去世深表哀悼外,还赞扬了蒋经国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努力,并重申和平统一祖国方针不变,向台湾伸出了和平的橄榄枝。

此外,《人民日报》还在醒目版面先后刊载了屈武(民革名誉主席)、徐君虎(蒋经国老同学)、朱学范(民革主席)、钱昌照(民革副主席)等人的唁电,关注度不可谓不高,阵容不可谓不强大。屈武在唁电中称:“昨夜惊闻经国老弟病逝,悲痛无已,竟夕难眠。经国一生爱国,正期再展长才,共竟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意遽尔长逝,痛惜何似……”

马英九曾认为,蒋经国有四大贡献:推动台湾十大建设、解除戒严、开放大陆探亲、力行勤政爱民。但除这些政绩外,蒋经国对两岸关系的历史作用同样巨大: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二是解除戒严,开启两岸关系新格局——这也是蒋经国受到大陆方面肯定、尊重的最主要原因。

对蒋介石进行了批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日报》对蒋介石去世的报道充满了火药味。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

短文的第一句话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对他的介绍则是:“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人民日报》对两蒋去世报道的语气和态度为何大相径庭

从蒋介石“死了”到蒋经国“病逝”,前后相差十三年,《人民日报》的语气和态度却大相径庭,个中原因十分复杂,除了报纸的客观性增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使得政治风气转变外,这十三年间两岸关系的巨大进展也是重要因素:

蒋介石去世前一直鼓吹“反攻大陆,解救同胞”“汉贼不两立”,两岸关系紧张。虽然蒋介石当政台湾时期国共两党在私下渠道有过秘密接触,也有和平协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探讨,但在公开场合中,对峙仍旧占主导地位。《人民日报》称蒋介石“卖国”“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苟延残喘”,反映的是当时大陆普通民众的一般性观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陆对台政策开始转变,两岸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刊载《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呼吁就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同年1月,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对参众两院议员公开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和大陆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的制度。

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俗称“叶九条”),表示自己愿意“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982年1月,邓小平继续阐释了叶剑英的讲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标志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式形成,成为此后数十年乃至今日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面对大陆的善意与和平提议,蒋经国和国民党虽然声称“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实际上不能也不可能全然无动于衷。

1981年3月,国民党方面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不再提及“军事反攻”“反攻大陆”,这表明国共两党均能接受和平统一;1984年,台湾方面宣布台湾人员在“国际学术、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会议和活动中,可以与大陆人员接触”,同时放宽了转口进入台湾的大陆产品的限制,默许民间通过转口形式与大陆通商。

在通邮方面,大陆信件经香港寄往台湾,突破了台湾当局的禁忌。

1985年,国民党还准许台商组团赴大陆考察,默许台商同大陆直接进行贸易或投资设厂。面对日益增加的两岸经贸往来,台湾“经济部”宣布对转口贸易实行“不干涉”政策。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这是台湾的大陆政策的一次最有积极意义的调整,得到大陆积极响应。同日,《人民日报》发表《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内称:“台湾当局采取这一措施对两岸人民的交往是有利的,热情欢迎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我们一贯主张海峡两岸人民应当自由往来,增进交流,尽早解除骨肉分离之苦。对于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旅游……保证来去自由。我们将尽力提供方便,给予照顾。”1988年,台湾宣布“不限制客观报道大陆情况,允许台湾记者赴大陆采访”。

此后,两岸的接触与交流逐渐频繁起来。由此可见,在蒋经国执政期间,把蒋介石时代僵硬的、教条的“大陆政策”转变为灵活、相对和平的“新大陆政策”,大大促进了两岸的交流与和平发展。

总体而言,两蒋当政台湾时期虽与大陆存在不同程度的敌对,但始终坚持“一个中国”。蒋经国执政期间,更是为两岸的和平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这点受到海峡两岸的共同好评,他曾说:“中国只有一个,大陆和台湾必将统一。”

当前,在民进党当局疯狂推动“去蒋化”的同时,大量民众纪念蒋经国,对抑制“台独”、加速统一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文史天地》2018年第3期 冉笙祺/文)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蒋经国两岸关系
蒋经国是被民进党气死的吗
蒋经国亲民:工地吃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