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离不开煤炭

2018-05-14 16:28
阅读(书香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风电能源转型

每到供暖季节,中国北方人在享受暖气的同时,还要同时付出被雾霾笼罩的代价。中国能源结构中煤多油少,尤其是劣质的褐煤使用量多的现状,正是导致这个现象的罪魁祸首。

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国家的民众也对褐煤的大量使用深恶痛绝,经常将能源转型的问题拿上公共辩论舞台。但是这个国家的能源转型却在越来越高的内外部声浪中举步维艰。

这篇文章,就带你一起看看为什么工业大国德国,怎么也甩不掉煤污染的帽子。

举步维艰的能源转型

在德国政界,环保问题是政党之间利益交换的焦点之一。这其中,能源生产中的环保问题尤其重要,而煤炭的使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可是按照德国目前的政党形势,想要完成这个环保方面的妥协似乎很不现实。

在环保方面最为激进的绿党在2012年左右彻底关停了德国所有的核电站,他们也是最激烈反对褐煤电厂的政党。他们要求立即关停20座煤电厂,减少有污染的发电量。至于关停电厂留下的能源亏空,则交由新能源去填补。

偏保守的德国自由民主党想法不同。他们的思路是立即关停煤电厂会影响德国的能源供给,进而影响商品价格和失业率,对德国稳步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即使顶着巨大的环保压力,也要继续开启煤电站。

这两个中型党派,正是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想要争取成为联合内阁的核心。这三个党派联合组阁失败,能源环保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

值得玩味的是默克尔的表态。面对两个中型党派领导人的质疑和外界压力,这位老舵手说:“德国目前要彻底摆脱煤炭还很困难,但环保是必须的,我们会尽力。”也许作为当家人,只有她最为清楚德国能源转型的困难,却又不能逃避这个政治正确的难题,只能做出没有期限的暧昧表态。

默克尔在纠结些什么呢?

德国是一个富煤国家,尤其是在传统的产煤区,也就是位于国境西侧鲁尔区和萨尔兰的产煤区,至今仍然在产出煤炭。正是这些区域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邻国的铁矿,帮助德国在工业革命当中完成了工业化和资本原始积累,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但是,德国的煤炭资源储藏并不均衡,特别是质量较高的硬煤,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开采以后已经开发殆尽。在德国中部一线,从莱茵河西岸、威悉河上游到德波边境上的一系列煤矿,出产的其实都是褐煤。

由于硬煤开发殆尽,德国目前的硬煤消费必须从国外进口。俄罗斯是最大的出口国,占到德国硬煤进口量的1/3,之后是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等能源大国。高昂的进口费用让德国的能源厂商不得不考虑使用本土生产的劣质褐煤。

褐煤的燃烧效率差、产生的飞灰多,还会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是一种相对劣质的煤炭。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无论是发电厂还是金属冶炼厂都会避免使用这种煤炭。可如果是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使用这种相对不环保的煤炭就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了。

使用本土的劣质煤发电,对于德国来说无疑是最经济的选择。但偏偏这个经济的选择不能光明正大地付诸实现,这又是为什么呢?

左右矛盾的改革

早在2010年,欧盟议会推出了一系列短期欧洲发展计划,统称为《欧洲2020》。这个计划中涉及的内容包括环保、教育、医疗、脱贫等诸多方面,被欧洲各国引为国家战略制定的目标方针。作为欧盟核心成员的德国,当然要在这个计划中以身作则。

《欧洲2020》计划中,和环保相关的内容主要是欧洲届时要相比1990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使用20%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力能等)。每个国家領到的指标大致就在这个数值上下徘徊。

为了照顾经济仍然需要发展的中东欧国家,德国揽下了减排的大任务,主动要求超额下降40%的碳排放。这个目标要实现,德国就要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并减少煤炭发电站的使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德国的能源转型才算成功。

在应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德国做得还是不错的。这主要是因为德国民众支持国家在节能减排事务上做出表率,以提高德国在欧盟内部的话语权。

由于能源改造面过大,联邦政府无力补助那些使用环保能源的家庭,很多费用甚至是在环保税之外由民众自己负担的。这也没有能够冷却德国民众对能源转型的热情,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近年来节节攀升。

根据德国环境部今年10月的信息,2016年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占能源供给比例已经到达31.7%,大大超过了《欧洲2020》计划对德国18%的比例要求。

但在这一路走高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之下,德国的能源转型还是前路渺茫。德国环境部官员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德国可能在2020年没有办法完成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比例18%的任务。默克尔本人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也躲躲闪闪,没有直接给出德国能源转型的进一步展望,显然是遇到了巨大的执行困难。这个数字上的矛盾又是怎么回事呢?

问题可能还是出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储存困难上。

德国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风电,而风电恰恰是能源生产环节中最不可控的一类。由于风速、风力难以预测,在一天之内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风电机组的发电量经常很不稳定。即使是深入海中的风电机组,也有可能会遇到风平浪静的日子。

但电网对负荷的稳定性要求极高,过量的供给或是过量的消费,都会对整个电网带来不可逆的损失。德国就曾经出现过负电价现象,这正是电网供应不稳定在价格上的表现:有时过量的风电供给让能源公司宁可倒贴钱也要让老百姓赶快用电。

要让不稳定的风电接入稳定性要求极高的电网,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某种方式把风能储藏起来,然后在电网中削峰平谷。然而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高效储存电能的方法,在输入输出的过程中都会造成大量浪费,得不偿失。这就注定了风电这种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只能作为辅助角色而存在。

其他可再生能源类型也有各自的毛病:

垃圾焚烧中垃圾供应量的变化会影响供电量,有时甚至需要烧宝贵的汽油以维持热值;

居民太阳能发电受季节影响严重,冬天发电量不到夏天的1/3,极其不稳定;

地热资源有很强的地域限制,除了南部阿尔卑斯余脉以外德国没有稳定的地热产地;

潮汐能需要漫长而无用的海岸线,而海岸线对德国来说太珍贵了。

至于经济实用的核能,则在日本福岛危机之后,被德国民众所唾弃,离开了德国的能源市场。

说到底,德国的能源困境还是因为人类在可持续能源方面的研究成果仍然有限。经济性、稳定性、清洁性三大要素并存在人类能源市场上还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即使是发达的德国也概莫能外。可持续能源在德国能源市场的占比,根据折算,其实只有13%左右。

能源转型、节能减排,这都不是单凭一个国家的能力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解决的问题。地理条件的制约和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了一个国家使用能源的基本方式。即使通过政策引导和科研攻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能源结构,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且迁延日久。

同时保障环境健康和国民经济发展,是走钢丝一样的精巧活,比翻嘴皮子困难多了。德国能源转型的阵痛,对能源结构类似的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人们应该认识并尊重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清洁煤利用上下功夫,而非闻煤色变,以至于不理智地盲目要求调整能源结构。

(摘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猜你喜欢
风电能源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考虑故障相关性的风电机组维修策略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丰富的能源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千亿级海上风电市场加速启动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状况
风电十大富豪身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