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史对张爱玲评价的变化看其文学价值的内在规律

2018-05-14 09:01韩金男
参花(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张爱玲艺术

韩金男

摘要:張爱玲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极一时,但是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淡出大陆文学界。从80年代开始,她的作品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随后文学界还兴起了“张爱玲热”。在文学史上,这种由大家对其赞美转为批判再到赞美的过程在张爱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其中包含了张爱玲作品自身文学价值的内在规律。本文试从三个方面阐述这种变化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张爱玲 文学价值 艺术

张爱玲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孤岛文学界最传奇的小说家,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被发表在通俗杂志《紫罗兰》上。随着她作品的陆续发表,文学界逐渐肯定张爱玲作品的文学价值。但是由于特殊时期的政治原因,张淡出了中国文学界。80年代后,她的作品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随后在文学界还兴起了“张爱玲热”。下面笔者将这种对张爱玲评价的变化中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内在规律简要分为艺术构成价值层面、个体表现价值层面和文学史价值层面,并就这三点进行阐述。

一、艺术构成价值层面

张爱玲自己曾经说过《金瓶梅》与《红楼梦》“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她的《倾城之恋》以婚姻、家庭为中心, 除了与世情小说内容上相似之外, 小说对世态真相的理解、对人性的看法以及小说的整体氛围上都有着诸多契合。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讲的是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与被香港之战改变的范柳原最后结婚的故事。小说以“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开篇。虽然结尾处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说“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结尾以胡琴声又响起呼应开头。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却显得十分悲凉,范柳原再也不说动人的情话了。他真的是因为爱情才娶流苏吗?在笔者看来,两个人的结合不过是战乱年代,两个前途未卜的可怜人搭伙过日子罢了!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用她华丽又凄清的笔墨抒写她本人的悲剧意识。小说通过时间概念的渲染,对白公馆里的人物进行剖析,窥一斑而略知全貌。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张爱玲作品在艺术构成价值层面上的内在结构。

二、个体表现价值层面

正当其他作家规避时局不敢进行创作的时候,张爱玲却完全根据个人意志进行创作,她这种别样的个体表现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的吃穿用度都与平民不同,接触的平台和个人经历在她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有这样一段对建筑的描写:“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边的框。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可以说,如果作家没有亲眼见过这般富丽堂皇的建筑,是不会有这种细致的描写的。

三、文学史价值层面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谈及张爱玲时说:“但是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说来,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斯菲尔德、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技高一筹。

文学以是否对人们有用和是否重要来评判其是否具有文学价值。文学作品由作家进行创作,读者进行阅读,作家和读者相辅相成,共同判断。文学价值充满无限可能,既绝对又相对。文学的价值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整体。张爱玲在文坛经历了被众人追捧到无人问津,再到由学术界小心谨慎地谈及,最后畅所欲言,并再次形成“张爱玲热”的过程。这样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离不开时代的变革。就笔者个人而言,这种变化离不开20世纪80年代年代“纯文学”概念的提出,在作家经历了特殊年代后,依旧改变不了“文学从属于政治”等习惯性写作,而“纯文学”的概念打破了这样一种局限,唤醒作家沉睡中的自我意识。这样的意识与张爱玲完全出自个人意志进行创作的理念不谋而合,于是像张爱玲这样一批不为时代“艺术原则”所左右的作家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董学文.试论文学价值和价值系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蔡翔.何谓文学本身[J].当代作家评论,2002(06).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张爱玲艺术
纸的艺术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喧闹深处有寂静
重读《子夜》再论其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