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福寿之庙石质文物风化现状调查

2018-05-14 23:15马闯王晖张恒强李晖陈鸿利
科技风 2018年2期
关键词:风化

马闯 王晖 张恒强 李晖 陈鸿利

摘 要:调查了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中主要石质文物的风化现状,根据承德地区气候特点,综述并分析了石质文物的风化原因,可溶盐效应和水分浸入引起的冻融效应是风化腐蚀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须弥福寿之庙;石质文物;风化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河北承德承德避暑山庄北狮子沟,是乾隆皇帝为前来朝贺的六世班禅修建的额行宫。须弥福寿之庙的建筑风格融汉、藏文化于一体,记载着清朝统一和团结的历史,对研究满清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

须弥福寿之庙中的石质雕刻品精美华丽,显示了超高的雕刻工艺水平,充分体现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藝术、宗教和科学价值。由于这些石刻长期受到露天环境的影响,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裂隙、病虫害等自然破坏[2]。这些侵蚀破坏作用不仅影响了文物的外观,同时也严重破坏了文物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本文重点调查、分析了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中石质文物的风化现状、风化原因,并针对该文物风化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这对石质文物进一步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须弥福寿之庙石质文物现状

1.1 须弥福寿之庙现存石质文物

须弥福寿之庙是乾隆皇帝为迎接六世班禅而建造,又称班禅行宫。山门前有五孔石桥和石质雕花栏杆一处;庙前有雕刻精美的石狮两尊、庙内有石象两尊、乾隆皇帝所立《须弥福寿之庙碑》(简称御碑)一处和多处夹杆石、栏杆等。

庙中御碑为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中形制和规格最高的一处,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高8米,周围和两侧都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基石上刻有波涛纹样,四角有鱼、虾、蟹、龟环绕。碑文用四体文字雕刻,详细的记载了建庙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上可以发扬我朝前代治国安邦的深谋韬略,下可以安抚各族人民倾心向化的真诚情谊,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各少数民族对清中央的向心力,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政治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3]。然而由于长期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庙中大量石质文物长期以来受到了不可逆转的风化和破坏。

1.2 庙中石质文物风化现状

庙内现存石质文物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庙前五孔石桥上石质雕花栏杆多处已受到严重风化和人为破坏,已经残缺不全。图1为现存五孔石桥,从图中可以看出桥上路面已经多处已用加固材料修补过,桥上雕花栏杆风化较为严重,并存在部分断裂现象,急需进行修复和保护。

从图2可以看出庙前两侧雄伟壮观的石狮子也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中一只石狮子前爪、腿部和基座均受到较为严重的人为破坏和环境腐蚀,且存在微生物的侵蚀情况,如不进行保护会加剧石狮子的风化破坏。

庙中两尊石象也不能幸免的受到自然和人为的严重破坏,其中大象耳朵和象牙已被人为破坏,另有大象鼻子、后腿和尾巴在长期风化过程中已出现严重裂纹。见图3。

庙中的御碑尽管在碑亭的保护下,但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和破坏,如图4所示,碑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纹,同时碑体还存在乱拓碑文的现象,导致了碑文字体更加模糊不清。

以上图片可以看出,须弥福寿之庙现存主要石质文物历经数百年的风化侵蚀和人为破坏,其历史价值正在衰减,研究调查石质文物风化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已迫在眉睫。

2 须弥福寿之庙石质文物的风化原因

2.1 人为破坏

关于须弥福寿之庙中石质文物主要在清末和新中国成立前受到了较为严重的人为破坏,战争期间受到各大军阀和日本侵略者的蓄意破坏,导致石质文物残缺不全。自然界中石质文物的风化侵蚀不仅受到人为的破坏作用,而且还受到微生物等引起的生物侵蚀,已有相关论文报道了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过程[4]。

2.2 生物侵蚀

石质文物的生物侵蚀是由多种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微生物、苔藓、地衣、大型植物、动物等,这些生物在石质文物表面形成一个小的复杂的生物群落,在这些生物群落的作用下,岩石表面强度逐渐降低,其含水性逐渐增强,同时这些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产生大量的有机物并在岩石表面富集,不仅支持了苔藓等植物进一步的生长,并且也会对石质文物造成一定的腐蚀[5],在石质文物表面形成不同颜色的污染物,对文物外观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生物侵蚀与物理侵蚀、化学侵蚀协同发生,相互促进, 物理、化学侵蚀为生物生长提供空隙,生物侵蚀又可导致石质文物表面物理、化学特征发生变化,加速表面剥蚀等现象,长时间的相互作用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6]。

2.3 环境因素

承德地处河北省北部,气候类型由寒温带向暖温带过度,属于季风性燕山山地气候,年均降水量501-60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平均气温7.6-9.0 ℃[10],且早晚温差较大,冬夏两季温差较大,石质结构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冻融作用反复发生,在水冰应力作用下使岩石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石质文物遭受破坏,承德冬季漫长且寒冷,冰冻期长达四个月,因此冻融影响较大。承德市环境空气中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8]。其中市区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是由于承德冬季寒冷,取暖期较长,而且取暖期的能源结构以承德本地的高硫高灰煤炭为主,造成取暖期二氧化硫浓度升高。同时承德地处燕山腹地,市区四面环山,空气中污染物难以扩散,随雨雪降下形成酸性腐蚀物,同时岩石中含有丰富的盐类,随降水形成可溶性盐,在晶涨作用下会加大岩石裂隙,使其慢慢酥粉[9]。承德地区这些气候因素使得庙中石质文物长期处于冻融和酸雨的腐蚀作用中,加速了文物的风化进程[2]。

3 须弥福寿之庙石质文物的保护措施

近些年随着管理部门制度不断完善,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庙中石质文物的风化破坏原因逐渐由战乱时期的人为破坏转变为生物侵蚀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此因素目前仍没有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据初步了解庙中石质文物近百年的风化腐蚀程度超过了以往几百年的破坏程度,因此对现有石质文物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迫在眉睫。

可对石质文物表面生长的生物体定期进行清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包括生物包子和苔藓等。同时承德地区冬季雨雪较多,昼夜温差大,冻融效应也会加速石材的风化,因此可用化学方法制备合适的涂层来防止有害成分进入石质文物[12]。

4 结论

针对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中石质文物的风化特点和现状,应及时的对现有石质文物进行清扫,清除表面的生物群落,防止生物体的侵蚀,同时采取合适的化学方法对石质文物进行封护处理以减缓其风化速度。

参考文献:

[1]邓静.从外八庙的修建过程看清朝民族政策的演变[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 36 (4): 8-13.

[2]戎巖.吴海涛.承德避暑山庄石质文物的风化腐蚀模拟实验[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27 (6): 40-44.

[3]李晖.谈须弥福寿之庙的综合价值[J].艺术文化交流,2016, (2): 311-312.

[4]王翀,王明鹏,白崇斌,马涛,于群力,马宏林.露天石质文物生物风化研究进展[J].文博,2015,(02): 86-91.

[5]张秉坚,周环,贺筱蓉.石质文物微生物腐蚀机理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 13 (2): 15-20.

[6]金皓.环境因素对石质文物影响研究[J].文物世界.2015,(04): 78-80.

[7]吴海涛.承德避暑山庄露天石质文物病变机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7.

[8]刘慧轩.承德溥仁寺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J].石材,2016,(01): 58-60.

[11]王丽琴,党高潮,梁国正.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 16 (4): 58-63.

[12]Carretti, E.; Dei, L.; Baglioni, P., Solubilization of Acrylic and Vinyl Polymers in Nanocontainer Solutions.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s and Micelles to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J]. Langmuir 2003, 19: 7867-7872.

猜你喜欢
风化
强风化花岗岩地层中双护盾TBM掘进参数和控制要点分析
采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中风化岩层垂直边坡开挖支护稳定性分析
玄武岩的“前世今生”
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风化、弱风化页岩路基开挖施工技术
王者之翼
馆藏唐代《华严石经》病害分析探讨
乐山麻浩崖墓石刻风化机理研究
古代砖砌体风化性能分析及风化程度评定
土壤来之不易
梵净山“蘑菇石”地质成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