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概览(中)

2018-05-14 00:16朱安远
科技风 2018年16期
关键词:奖得主诺奖大学

摘 要: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且长期雄霸全球,它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最多的世界级顶尖大学,大学中拥有最多的世界级一流大师。美国各高校功能边界最为清晰分明,竞争机制最为良好有序,倡导学术自由理念并贯彻始终,治学严谨严格,注重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和国际化。拥有诺贝尔奖得主的多寡是国际上公认的评判一所大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美国高校中的翘楚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上最具声望和最顶尖的研究型高等学府之一,迄今哥伦比亚大学拥有的诺奖得主人数(98人,含笔者恢复补入的2人,与芝加哥大学的97人难分伯仲)仅次于哈佛大学(147人)和剑桥大学(102人),名列世界第三。厘清并从多视角阐述了与哥伦比亚大学相关联的诺奖得主概况并考据澄清了一些流传较广的诺学谬误。

关键词:哥伦比亚大学(哥大);诺贝尔物理学奖(诺物奖,PH);诺贝尔化学奖(诺化奖,CH);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医奖,PM);诺贝尔文学奖(诺文奖,LI);诺贝尔和平奖(诺和奖,PE);诺贝尔经济学奖(诺经奖,ES);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诺科奖);诺贝尔奖(诺奖)得主;诺学;校籍;维基百科(维基,Wikipedia)

2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统计数据均截至2017年年底,数据单位若有未明确之处,均指“人数”而非“人次”。

迄今,全世界共有892人896人次(PH=207,CH=178,PM=214,LI=114,PE=104,ES=79)贏得诺奖,另有24个组织机构在25个年度内27次荣获诺和奖。双料诺奖得主仅4人:居里夫人(1903PH33,无所属单位;1911CH,巴黎索邦大学)、鲍林(1954CH,加州理工学院;1962PE*,无所属单位)、巴丁(1956PH32,伊利诺伊大学;1972PH31,伊利诺伊大学)和桑格(1958CH,剑桥大学;1980CH33,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基于双料诺奖得主,如遇分项诺奖或获奖人数统计时,一律以其首次获诺奖时的类别为准,以免重复计算。

诺奖官网通常会给出诺科奖(诺物奖/诺化奖/诺医奖/诺经奖,狭义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则不包括诺经奖)得主获奖时的所属单位/机构名称(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其概况见表4),荣誉退休者(荣退者)一般以其退休时所属单位为准,诺文奖/诺和奖得主则一律不列出其所属单位。只有诺和奖可以授予组织机构,若是组织机构作为诺奖得奖主体,则无论任何人(包括该组织机构的创始人、负责人及为其作出重大贡献者)都不能直接言称是该诺和奖得主,至多只是荣誉的间接分享者。[1~2]若无直接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诺和奖得主是不能直接被列入某大学或某单位的诺奖得主名单中。文献[3](即杨氏诺奖辞典)附录VII《各国大学获奖人数统计(19012000)》和附录VIII《各大学获奖总人数名次排列表(前18名)》(前18名共涵盖36所大学)中校籍诺奖得主统计数据摘要对照表见表5,因其统计标准和范围不明晰(据笔者初步考察,似乎它只统计获本硕博学位者,但李政道的国立浙江大学被列入却是1个反例,故未获学位的肄业生是否被纳入统计范畴并不明朗),统计方法不规范亦不科学,随意性较大,统计资料是否齐全也不甚清楚(就拿大家熟悉的大中华区来说:丁肇中于19551956年就读于今国立台湾成功大学,此校就未被纳入;李政道于19431944年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因交通事故休学1个学期后于19451946年转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者则被遗漏),未见具体的校籍诺奖得主分项名单,无法评判其准确性和合理性,故笔者通常不予采信。杨氏诺奖辞典中有关国籍诺奖得主的统计数据亦存在上述类似缺陷。表6是笔者依据文献[4](即维基百科校籍诺奖得主名单,简称维基诺奖名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名单是动态变化的,经常不定期会有修正和完善,有时调整的幅度还不小)、相关各大学官网诺奖得主名单(哥大官网诺奖得主名单参见文献[5])和文献[6](即诺奖官网诺奖得主获奖时所属单位总名单,简称诺奖官网总名单)而创建的。

诺奖官网总名单中遗漏突尼斯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Tunis)的尼科尔(1928PM),还疑似遗漏以下4人主单位以外所附属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戴森霍弗尔(1988CH31,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西南医疗中心)、麦克金龙(2003CH22,洛克菲勒大学)、布洛贝尔(1999PM,洛克菲勒大学)和卡佩基(2007PM31,犹他大学)。诺和奖得主本无所属单位,诺奖官网总名单中却很奇怪地无端列出了其中的4人:勒诺(1907PE22,巴黎索邦大学)、巴特勒(1931PE22,哥伦比亚大学)、本奇(1950PE,哈佛大学)和鲍林(1962PE*,加州理工学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是由美国富商和慈善家霍德华·休斯(Howard Robard Hughes,Jr.,19051976)于1953年以个人股权投资形式创立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私立基金,资助在全美各地建立生物医学实验室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它成立的最初目的在于揭示生命自身的遗传规律,现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私立基金会,致力于支持生物医学前沿基础研究和生物医学教育,在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7]HHMI的总部最初设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Miami),1970年代中期迁至佛罗里达州椰子林(Coconut Grove),稍后于1976年迁至马里兰州贝塞斯达(Bethesda,位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附近[8]),1993年迁至现址——马里兰州切维蔡斯(Chevy Chase)。2006年9月6日,HHMI投资在弗吉尼亚州阿什本(Ashburn)建成1个新的研究园区——珍利亚农场研究园区(Janelia Farm Research Campus),2014年起更名为珍利亚研究园区(Janelia Research Campus)。HHMI(基金规模达182亿美元)是仅次于英国伦敦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基金规模达232亿英镑)的全球第二富有的资助型医学研究基金会。

注2:无所属单位的7位诺科奖得主:①居里夫人(1903PH33):1903年6月25日获巴黎索邦大学物理学DSc,1900.031906.04任塞夫勒女子高等师范学校ENSJF(当时位于巴黎西南郊)物理学教师。②韦尔特曼(1999PH22):19811996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时为该大学荣退教授。③穆利斯(1993CH21):时为自由职业者,1985年在加州Cetus公司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④诺尔斯(2001CH32):1986年以美国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杰出科学研究员的身份退休。⑤约翰·沃伦(2005PM22):1999年以皇家珀斯医院(Royal Perth Hospital)高级病理学家的身份退休。⑥冈纳·米达尔(1974ES21):1967年以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的身份退休。⑦哈耶克(1974ES22):1968年以联邦德国(西德)弗赖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的身份退休。

注3:将霍奇金夫人(1964CH)的所属单位牛津大学和英国皇家学会RS(Royal Society)合为一家不妥,根据惯例,实际上RS不必被列出。

注4:唯一一位拥有3个所属单位的诺科奖得主是绍斯塔克(Jack William Szostak,2009PM33),其所属单位包括哈佛医学院(HMS)、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HMS四大旗艦教学医院之一[9~10])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注5:将埃尔文·罗斯(2012ES21)的所属单位分列为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和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Boston,MA)两家似不妥,笔者认为理应整合成哈佛大学一家。

表中第1个数据源自杨氏诺奖辞典,第2个数据只统计维基百科GA类获本硕博学位的诺奖得主(未取得学位的肄业生,即Attendee小类不计入),第3个数据以诺奖官网诺科奖得主的所属单位为统计依据,第4个数据通常以大学官网的诺奖得主为统计依据。前2个数据本应具有相当高的可比性,但两者数据仍常有差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杨氏诺奖辞典中的统计数据并不准确,因此不能不加一番分析和探究就盲目地予以采信。上表共有20所大学,前2个数据(包括分项)完全相同者只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杜克大学2所,其次差异最小(仅1个分项相差1位)的7所大学依次是加州理工学院、慕尼黑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因后2个数据之间以及它们与前2个数据的统计标准和口径并不一致(差异可能还很大),不具可比性,在此列出仅供参考。

注2:具体截止时间未见明确,初步可按截至2007年甚至略早一点年份来理解,截至2008年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缺”是指有此大学专门词条但缺失相应数据,“无”是指无此大学的专门词条。

注3:巴黎大学(法文Université de Paris;英文University of Paris):其历史可追溯到1150年,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学”称号,1261年才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14]现代意义上的巴黎大学,实际上是指1971年起由13所大学重组而成的联合体,它们各自独立并不存在隶属关系,编号仅是顺序号,与质量和名望没有关系。巴黎大学的13所组成大学:巴黎第一大学(先贤祠索邦大学)、巴黎第二大学(先贤祠阿萨斯大学,老巴黎大学法学院和经济学院的主要继承者)、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巴黎第四大学(巴黎索邦大学,老巴黎大学人文学院的主要继承者。1257年成立的索邦神学院在传统上几乎等同于老巴黎大学[15])、巴黎第五大学(勒内·笛卡尔大学)、巴黎第六大学(1974年起称为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老巴黎大学理学院的主要继承者)、巴黎第七大学(1994年起称为德尼·狄德罗大学)、巴黎第八大学[其全称是万森纳(樊尚)圣德尼大学,1980年其校址从Vincennes迁至Saint–Denis)、巴黎第九大学(巴黎多菲内大学)、巴黎第十大学(巴黎南泰尔大学)、巴黎第十一大学(巴黎南大学)、巴黎第十二大学(巴黎东大学,又称巴黎瓦尔·德·马恩大学)和巴黎第十三大学(巴黎北大学)。关于巴黎大学的诺奖得主人数,因查不到其官网资料,此处只好暂以维基诺奖名单代替。杨氏诺奖辞典中将“巴黎大学”和“巴黎索尔本大学”(即原巴黎索邦大学)单独分列,此处将其合并,以利于比较。

注4:笔者理解此处是指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而非全系统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全系统的加利福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The UC System)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1个公立研究型大学系统,由10所独立的大学组成(按加入UC系统时间先后排序):伯克利分校UCB(UC Berkeley,1868.03.23,原址在奥克兰,1873年9月迁至新校区伯克利正式开学)、洛杉矶分校UCLA(UC Los Angeles,1882.08.29,1919年5月23日加入UC系统)、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UC Santa Barbara,其前身成立于1891年,1944年加州立法强制将其并入UC系统,1958年9月19日改为现名)、河滨分校UCR(音译则是里弗塞德分校,UC Riverside,其前身成立于1907年2月14日,1954年2月14日升格为大学,1959年4月17日加入UC系统)、戴维斯分校UCD(UC Davis,1905.03.18,1959年10月23日加入UC系统)、圣迭戈分校UCSD(又译为圣地亚哥分校,UC San Diego,其前身成立于1903年,1960.11.18正式成立)、旧金山分校UCSF(UC San Francisco,其前身成立于1864年5月17日,1873年作为附属学院划归UCB,1964年独立后加入UC系统)、欧文分校UCI(又译为尔湾分校,UC Irvine,1965.10.04)、圣克鲁兹分校UCSC(UC Santa Cruz,1965.10.04)和默塞德分校UCM(UC Merced,2005.09.06正式开学),它们共享1个行政系统。其中旧金山分校致力于医学和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只招收研究生而不招本科生。

注5:柏林大学(Universitt zu Berlin):原名Friedrich Wilhelms Universitt,1809年8月16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Ⅲ,1770—1840)决定采纳教育改革家和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K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现代教育之父)的建议开始筹建大学,1810年10月6日(当月10日召开首届校务委员会暨开学典礼)迎来前来注册的首批6名学生。[16]柏林大学开创了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纪元,学术自由和教研合一两大原则正式确立起来并成为现代大学的显著特点,研究型大学由此正式兴起。1948年12月4日在西柏林析置出柏林自由大学FUB(Freie Universitt Berlin),1949年起东柏林原校址部分称柏林洪堡大学HUB(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1990年两德统一后,两所大学逐渐开始合作与合并。国内外现普遍将柏林洪堡大学作为老柏林大学的继承者,它被誉为“近(现)代大学之母”。

注6:1个年度内诺奖授奖总人数最多的是2001年的14位(PH=3,CH=3,PM=3,LI=1,PE=1,ES=3,另有联合国/2001PE21获当年诺和奖),当年是MIT校籍诺奖得主全方位大丰收的1年,1个年度内竟产生出高达8位诺奖得主(埃里克·康奈尔/2001PH31、凯特勒/2001PH32、维曼/2001PH33、夏普莱斯/2001CH31●、哈特韦尔/2001PM31、科菲·安南/2001PE22、阿克洛夫/2001ES31和斯蒂格利茨/2001ES33,其中除凯特勒和夏普莱斯以外的6位均是MIT校友),这种情形在诺奖颁奖史上十分罕见。截至2001年,文献[17]中说“MIT旗下已拥有55位诺贝尔奖得主”,实则不确,根据其官网统计应为60位(PH=27,CH=12,PM=7,LI=0,PE=1,ES=13)。

注7:在杨氏诺奖辞典和维基诺奖名单中,伦敦大学(实指伦敦大学学院/UCL)、伦敦国王学院/KCL、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和伦敦帝国学院/ICL(2007年起正式退出联盟)是单独分列的,实际上它们都属于或曾经属于伦敦大学联盟。[18~20]杨氏诺奖辞典中上述四校合并后的诺奖得主总人数是13位(PH=1,CH=4,PM=6,LI=0,PE=1,ES=1)。

注8:“普林斯顿大学”词条中只提及“物理学科有3名教授曾获诺贝尔奖”,此说显然是错误的。即使按最为严苛的标准,以诺奖官网所属单位统计,截至2000年获诺物奖的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就有6位:泡利(1945PH)、维格纳(1963PH31●)、菲奇(1980PH22)、赫尔斯(1993PH21)、约瑟夫·泰勒(1993PH22)和崔琦(1998PH33)。

注9:杨氏诺奖辞典中单列“霍普金斯高级国际研究学院(John Hopkins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MD)”1位诺医奖,经笔者考证,此说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①所在地标注“MD”(马里兰州,此地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主校区所在地)是错误的,约翰·霍普金斯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现名全称是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1943年成立,其总部设在首都华盛顿,1950年起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部分。②诺医奖之说有误,此处应该是指乔迪·威廉斯(1997PE22):19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国际关系学MA。

注10:“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词条中这样表述“值得一提的是,霍普金斯大学20%的学生是华裔。截至2006年10月3日霍普金斯大学的校友、教师和研究人员先后有32位获得诺贝尔奖。”

注11:这里仅指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该大学系统共有13所分校。

注12: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其前身是1895年10月2日由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盛宣怀(字杏荪,号次沂,18441916,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在天津创办的北洋西学学堂,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校长(1895.101896.10),美国人丁家立则出任总教习。1896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1902年及以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名为大学堂的学校仅3所: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1902.05.08)。[21]笔者认为此处恐遗漏1902年4月12日御批成立的陕西大学堂,它是今西北大学的前身],这是中国首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故天津大学官网自称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此表述显失当)。1899年北洋大学堂的首届25名学员毕业,次年初获颁中国历史上的首批(新式)大学本科文凭,成绩最优的香港学员王宠惠成为“钦字第壹号考凭”获得者。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北洋大学堂更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翌年(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令》,天津大学官网采用“2月”或“3月”说[22],其准确性待考)改称国立北洋大学,1917年进入专办工科时期(北京大学工科被并入),1928年7月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今北京工业大学称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1929年7月改称国立北洋工学院。根据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6696号令,以国立北平大学(1928年9月正式成立,并非今北京大学,抗战胜利后未能复校)、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源于1902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今西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此前已撤离至西安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和私立焦作工学院亦并入]为基干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0月18日正式成立,11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1938年4月3日教育部电令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5月2日举行开学典礼),经1938年7月27日和1939年8月8日的两次分置与合并,分别建立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至兰州,今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北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5所独立的国立大学,西北联大进入五校分立时期。国立西北工学院由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包括北洋工学院和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學工学院(今东北大学)和私立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合组而成,院址设在陕西城固县古路坝意大利天主教堂(1946年3月移址咸阳),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李书田(字耕砚,19001988,19321938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19441946年任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院长,诺物奖得主朱棣文的外祖父)出任筹备委员会主任(任期:1938.071939.02)。[23~25]1946年5月国立北洋大学在天津复校,1951年9月22日(翌年10月25日在新校址举行开学典礼)与河北工学院正式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至今。北洋大学堂和北洋大学时期,校门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员配备等,皆以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为蓝图,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7月3日(12月31日正式开学),1900年8月3日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而停办,1902年12月17日举办复校开学典礼,1912年5月3日(5月15日举行开学典礼)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次年4月改称国立北京大学(广为流传的1912年5月即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说恐不确[26~27]),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所冠名“国立”的大学,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故北京大学自称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北大校庆纪念日自1952年起从“12月17日”(恰逢胡适生日)改为“5月4日”,1954年起正式在新校庆日举行庆祝纪念活动。1917年胡适(1891.12.171962.02.24,1946.091948.12出任北大校长)以论文《中国古代逻辑(哲学)方法的进化史》(又译为《先秦名学史》,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methods in ancient China,编号:17h7)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PhD(因技术原因,1927年才实授学位[28])[29],其博导是约翰·杜威。

注13:美国费城实业家(企业家)约瑟夫·沃顿(Joseph Wharton,18261909)率先提出“学院式商业管理教育”的设想,并于1881年捐资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设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这是世界商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沃顿商学院是美国首所大学商学院,它早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尤以两年制工商管理硕士(MBA)而闻名。宾大于1887年建造大学博物馆,1896年成立大学心理诊所,1992年设立人类基因治疗研究所,这些在美国都属首创,故它享有“勇于创新,勇于开拓”之美誉。

注14:“斯坦福大学”词条中是这样表述的“2007年底有终身职位教师1829人,其中有16人获得诺贝尔奖金”。

表中缩略词含义阐释:①GAGraduate and Attendee,指研究生和参与学习者(含本科生),不包括荣誉学位获得者、暑期班学习者(summer employee)、(短期)交换生和旁听生。②LASLong–term academic staff,指长期学术人员,主要包括长聘制tenure/tenure–track学者和相当学术职位者,tenure(音译为“甜妞”)是指终身职衔;tenure–track(非升即走制度)是指在一定考察期后需接受tenure评审(系竞争激烈而残酷的盲审),若通过则晋升为终身职衔,若未通过则在一段工作缓冲期内必须离校离岗另谋生路。③TASTemporary(Short–term) academic staff,指临时(短期)学术人员,主要包括授课者(lecturer,无tenure)、博士后研究者、访问(客座)教授/学者(visiting professor/scholar)、短期合作者和相当学术职位者。(临时)讲座者、非学术职位者(如咨询委员会和行政人员等)和非正式的私人访客(visitor)等通常会被排除在外。斜线“/”后的数据是指与前面类别的重复者。OWU大学官网(Official Website of University),OWN诺奖官网(Official Website of Nobel Prizes)。

注2:“合计”和“OWU”列中的分项诺奖顺序依次是PH+CH+PM+LI+PE+ES,如今诺奖揭晓时间先后顺序通常是PM→PH→CH→LI→PE→ES。

注3:因各校的统计标准和口径差异很大,该列数据不具可比性,在此列出仅供参考。

注4:诺奖官网所属单位的统计标准最为严格,双重单位者较少(三重单位者仅1位),它只考虑诺科奖,分项诺奖顺序依次是PH+CH+PM+ES。

注5:旧版曾遗漏麦克金龙(2003CH22):19891991年任HMS细胞和分子生理学系助理教授,19911996年任教于HMS神经生物学系(1992年和1995年分别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归属于LAS类。最新版仅标注“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是不够的。

注6:18791999年拉德克利夫学院有关人员不在哈佛大学诺奖得主的统计范围之内。莫里斯·勒布物理学讲师(Morris Loeb Lectureship in Physics,1953年设立,短期)、戴维·李物理史讲师(David M. Lee Historical Lectures in Physics,2000年设立,长期)和查尔斯·诺顿诗歌讲席教授(Charles Eliot Norton Professorship of Poetry,1925年设立)实际上属奖赏、荣誉和资质性质,并非直接隶属于哈佛大学(即与哈佛大学无实质性关联),故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注7:哈佛大学官网将美国教友会服务委员会AFSC(1947PE22)主席(任期:19281934年和19441960年)吉百利(Henry Joel Cadbury,18831974)和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IPPNW(1985PE,7位创始人中有4位来自哈佛大学)直接列为该校诺奖得主名单是错误的,这2项需剔除。

注8:除诺奖官网上的36人(包括韦勒和默里)以外,哈佛大学官网的录用标准和口径不明,松紧不一,不规范亦不科学,故“权威的声音”发出的不一定是权威的数据。

注9:笔者认为以下2人也应被列入所属单位为哈佛大学的诺医奖得主名单:①韦勒(1954PM32):其所属单位是(波士顿)儿童医学研究中心传染病研究部(Research 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Childrens Medical Center,Boston,MA),该中心已更名为波士顿儿童医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2012年以前称Childrens Hospital Boston,其前身成立于1869年,1903年起成为HMS的附属机构),现是HMS四大旗舰教学医院之一。②默里(1990PM21):其所属单位布里格姆和妇女医院BWH(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oston,MA,其前身成立于1832年)现是HMS四大旗舰教学医院之一。

注10:文献[30]中说“剑桥大学现有31个学院,自1904~1996年共有60人获诺贝尔奖,其中物理21人,化学13人,医学15人,经济2人,和平2人,文学2人,极一时之盛。”此文标题称“62位”,文中總数却言“60人”,分项之和又莫名其妙地变成了“55人”,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依据剑桥大学官网,截至1996年,其诺奖得主人数是72位(PH+CH+PM+LI+PE+ES=29+14+18+3+2+6)。依我看,陈文中的数据几乎都是不靠谱的。此文作者竟然是号称中国遥感地学之父的中科院资深院士(1980年当选为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陈述彭(19202008),令人十分诧异,刊载此文的《科学新闻》杂志(中国科学报社主办)也亵渎了“科学”两字。此外,文中又说“剑桥还培养了7名首相,包括印度总理尼赫鲁、英国王储查尔斯。”首先这句话语意错误,英国首相怎能包括“印度总理”和“英国王储”,其次所谓“7名首相”亦有误,截至1920年代就已达“14名”(未计入已列入牛津大学的Robert Banks Jenkinson=2nd Earl of Liverpool,1937年以后的英国首相中就没有剑桥大学毕业生)。200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称“20世纪以来,剑桥大学仍旧是人才辈出,有81位获得诺贝尔奖,三任英国首相”,其中“三任”欠妥,“三位”(Arthur Balfour,19021905;Henry CampbellBannerman,19051908;Stanley Baldwin,19231924、19241929和19351937)则属实。顺便指出,迄今牛津大学共培养了27位英国首相(未计入仅担任2天首相的William Pulteney=1st Earl of Bath)。[31]

注11:维基诺奖名单LAS类中“Richard Henderson”(理查德·亨德森,2017CH33)漏标下划线(表示与GA类重复),故剑桥大学的诺奖得主总人数应为“102”而不是“103”。

注12:与剑桥大学官网相比,维基诺奖名单中多出的8位(均属TAS类):①贝特(1967PH):19301931年任剑桥大学和罗马大学洛克菲勒研究员(Rockefeller Fellow),19551956年在剑桥大学做访问教授。②盖尔曼(1969PH):1966年春任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海外研究员(Overseas Fellow)。③贾埃弗(1973PH33):19691970年任剑桥大学古根海姆研究员(Guggenheim Fellow)。④巴尔加斯·略萨(2010LI):19771978年任剑桥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玻利瓦尔讲席教授(Simón Bolívar Professor)和丘吉爾学院海外研究员。⑤弗里德曼(1976ES):19531954年任剑桥大学富布赖特访问讲师(Visiting Fulbright Lecture)。⑥福格尔(1993ES21):1975年任剑桥大学美国历史和制度皮特讲席教授(Pitt Professor of American History and Institutions)。⑦道格拉斯·诺斯(1993ES22):19811982年任皮特讲席教授。⑧戴蒙德(2010ES31):19651966年任丘吉尔学院正式访客(Visiting Appointment)。维基诺奖名单中少了的3位:①温伯格(1979PH33):1975年获任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斯科特讲师(Scott Lecturer)和1986年11月获任剑桥大学狄拉克讲师(Dirac Lecturer),他与剑桥大学的主要关联关系仅是获任上述2次讲座(属奖赏和荣誉性质),将其列入是不恰当的。②索因卡(1986LI):19731974年(历时1年)在丘吉尔学院做访问学者。③德布鲁(1983ES):利用学术休假于1972年春访问丘吉尔学院。

注13:剑桥大学官网中的诺奖得主总人数“98”是将双料诺化奖得主桑格计算了2次,还将怀特(1973LI)的获奖年份误为“1974年”。文献[32]中的统计数据“81名”(PH=29,CH=19,PM=22,LI=2,PE=2,ES=7)还算准确,笔者依据维基诺奖名单统计截至2005年的相应数据是“85名”(PH=31,CH=18,PM=22,LI=2,PE=2,ES=10),双料诺化奖得主桑格在维基只按1位统计。

注14:以下4个机构因与剑桥大学渊源深厚和关系密切,故其诺奖得主被纳入统计范畴。①剑桥物理化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al Chemistry,Cambridge,UK)。②惠康基金会桑格研究所(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Cambridge,UK):1992年成立,曾称桑格中心(The Sanger Centre),非营利性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机构,主要由惠康基金会资助,其博士研究生均在剑桥大学注册。③剑桥格登研究所(Gurdon Institute,Cambridge,UK=The Wellcome/Cancer Research UK Gurdon Institute):1989年成立,隶属于剑桥大学,专门从事发育生物学和癌症生物学方面的研究。④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Cambridge,UK):1947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资助在剑桥大学物理系卡文迪什实验室组建“生物系统的分子结构研究小组”(MRC Unit for the Study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Systems),1962年扩建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注15:芝加哥大学以下4个附属机构的诺奖得主被纳入统计范畴:①阿贡国家实验室ANL(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在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46年7月1日正式成立(美国首家国家实验室),现是隶属于美国能源部最大的研究中心,由芝加哥大学负责监管和运行。②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FNAL(Fermi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Fermilab):1967年11月21日成立,1974年5月11日起冠名“费米”,现隶属于美国能源部,2007年起由费米研究联盟(Fermi Research Alliance,LLC)负责监管和运行,该联盟由芝加哥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协会(URA)合资成立。③海洋生物学实验室MBL(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1888年成立,2013年7月1日起正式附属于芝加哥大学,现是由马萨诸塞州联邦政府税务局核准的501(c)3非营利性独立的非政府组织(NGO)。只有附属于芝加哥大学以后的MBL诺奖得主才被纳入统计范畴,如贝齐格(2014CH31)于2013年5月1~10日在MBL主持讲座,故未被纳入。④考尔斯基金会(Cowles Foundation):1932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和商人考尔斯(Alfred Cowles III,18911984)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Colorado Springs)创立的1个经济研究机构,原名考尔斯经济研究委员会(Cowles Commiss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1939年移交给芝加哥大学,1955年起再转交给耶鲁大学并更为现名,故19391955年与该基金会有关的诺奖得主被纳入芝加哥大学的统计范畴,此后则被纳入耶鲁大学的统计范畴。与芝加哥大学官网相比,维基诺奖名单中多出的7位(除鲍尔奇属GA类以外,其余均属TAS类):①拉姆齐(1989PH31●):1988年在芝大物理系做访问教授。②克鲁伯格(2007PH22):19841985年在阿贡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③索恩(2017PH33):1968年在芝大物理系做访问副教授。④托马斯·艾略特(1948LI):曾是芝加哥大学约翰·内夫社会思想委员会(John U. Nef Committee on Social Thought,1941年成立)委员,该委员会委员中的诺奖得主还有贝娄(1976LI)、库切(2003LI)、哈耶克(1974ES22,时任芝大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和福格尔(1993ES21),这4位委员均已被纳入芝加哥大学维基诺奖名单中。⑤鲍尔奇(1946PE21):1895年在芝大学习过。⑥莫迪利安尼(1985ES):19491950年任职于考尔斯经济研究委员会。⑦霍姆斯特朗(2016ES22):1982年在芝大做经济学访问副教授,2006年做访问教授。

注16:文献[33]中说“据统计,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奖开始算起,历史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来自芝加哥大学,所占比例达到37%,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机构。”这段话中的数据很精准,值得赞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占比总计会远超100%。

注17:巴德学院(Bard College,1860):位于纽约州Annandale–on–Hudson的私立文理学院,其创始人是基督教慈善家约翰·巴德(John Bard,18191899)夫妇,原名圣斯蒂芬学院(St. Stephens College),1934年起正式更为现名。约翰·巴德的祖父塞缪尔·巴德(Samuel Bard,17421821,曾任乔治·华盛顿的私人医生)是哥大医学院(今P&S)的创始人。1928年巴德学院与哥大合并而成为其一个本科学院,1944年独立为世俗学院。

注18:最新版维基诺奖名单中已剔除旧版哥大GA类的以下2位:①亚瑟·科恩伯格(1959PM22):仅1946年参加过哥大的暑期班学习,理应被剔除。②拉莫斯奥尔塔(1996PE22):笔者考证后认为可予恢复。

注19:最新版维基诺奖名单中已剔除旧版哥大TAS类的埃利泽·威塞尔(1986PE),笔者考证后认为可予恢复。

注20:1900年(含)以后巴纳德学院有关人员在哥大诺奖得主的统计范围之内。与哥大官网相比,维基诺奖名单中多出的14位(笔者另补入2位:埃利泽·威塞尔和拉莫斯奥尔塔)组成是PH=5,CH=2,PM=2,LI=1和PE=4,其中GA类2人(奥尔特曼和康拉德·洛伦兹),LAS类2人(卡普拉斯和罗斯曼),TAS类10人(布拉顿、肖克利、塞格雷、贝特、崔琦、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科菲·安南、戈尔、刘晓波和古博韦)。

注21:哥大官网将斯坦福大学环境生物与全球气候变化教授施奈德(Stephen Henry Schneider,19452010,1966年获哥大SEAS机械工程学BA,地球气候变化的早期提倡者,IPCC成员[34])直接列为2007年诺和奖得主是错误的,这1位需剔除。

注22:需要纠正哥大官网诺奖得主名单中的几处笔误:“Robert A. Millikan”(密立根,1923PH)误为“Robert A. Milikan”,其获奖年份误为“1932年”;狄金森·理查兹(1956PM33)的获奖年份误为“1955年”;“Luis Leloir”(莱洛伊尔)误为“Louis Leloir”;“Roald Hoffmann”(罗尔德·霍夫曼)误为“Roald Hoffman”;“Sune Bergstrm”(贝格斯特隆)误为“Sune Bergstrom”,官网上出现这些差错实属不该。

注23:库南德(1956PM31)的所属单位在诺奖官网被标注为哥伦比亚大学贝尔维尤医院心肺实验室(Columbia University Division,Cardio–Pulmonary Laboratory,Bellevue Hospital,New York,NY),1934年起他兼任该实验室主任。

注24: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LBL(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Berkeley Lab):其前身UC辐射实验室成立于1931年8月26日,曾名Lawrence Radiation Laboratory(始于1959年)、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始于1971年),1995年更为现名,现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由加利福尼亚大学U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负责监管和运行。1959年及以前与该实验室有关的诺奖得主在UCB诺奖得主的统计范围之内。

注25:UCB大学官网只统计该校校友(alumni)和教员(faculty,包括当前和已逝教员)。

注26:布雷内(2002PM31)在诺奖官网的所属单位伯克利分子科学研究所MSI(The Molecular Sciences Institute,Berkeley,CA)与UCB并无关联,故不在其统计范围之内。MSI是1996年由布雷内创立并自任所长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

注27:维基诺奖名单中“H. Robert Horvitz”(霍维茨,2002PM32)漏标下划线(表示与GA类重复),MIT的诺奖得主总人数“93”则无误。

注28: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官网相比,维基诺奖名单中多出的7位(均属TAS类):①拉姆(1955PH21):19431945年以哥大随员身份兼任MIT辐射实验室研究员。②格拉泽(1960PH):1959年在MIT做访问教授1个学期。③福勒(1983PH22):1966年在MIT做访问教授。④格林加德(2000PM32):“二战”期间做为MIT电子技术员服役于美国海军3年,

负责针对日本神风特攻队飞机的预警系统。⑤赫维克兹(2007ES31):19411942年在MIT任萨缪尔森的研究助理。⑥西姆斯(2011ES22):19791980年在MIT做访问教授。⑦塞勒(2017ES):1993年1~7月和1994.091995.06任MIT斯隆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访问教授。因MIT官网截止时间早于诺经奖揭晓时间(2017.10.09),故塞勒暂未被收录于大学官网。

注29:以下3位不能被直接列为诺和奖得主名单(需剔除):①美国女大气化学家苏珊·所罗门(Susan Solomon,1956,UCB 1979年化学MS+1981年化学PhD,2011年起入职MIT):与中国地理学家秦大河(Qin Dahe,1947,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6月获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同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2007PE21)第四次评估报告AR4(2007.02.02发布)第1工作组(WG1)的共同主席。IPCC成员由4000多名世界顶尖科学家组成,当时共遴选出25位科学家出席在奥斯陆举行的诺和奖颁奖典礼,秦大河院士是其中之一。②美籍华裔大气化学家郝慰民(Hao Wei–min,1953台湾,MIT海洋化学和毒物学双硕士,哈佛大学大气化学博士):[35]1991年起任职于美国农业部林务局,1994年IPCC发表的首份关键的地球暖化(气候变迁)报告的主要撰稿人,获IPCC认可的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的13位主要学者之一(排名第一)。③美国精神病学医师奇维安(Eric S. Chivian):IPPNW创始人之一,19802000年任MIT医学部精神科心理学医生,现为哈佛公共衛生学院健康与全球环境中心CHGE(Center for Health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创始人兼主任。

注30:以下2个机构的诺奖得主被纳入斯坦福大学的统计范畴:①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其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2008年10月起更为现名(简称仍为SLAC)。现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由斯坦福大学负责监管和运行。②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美国著名公共政策智囊机构,全称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Revolution,and Peace),1919年由斯坦福大学校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8741964,19291933年任第31任美国总统)创立,隶属于斯坦福大学。

注31:斯坦贝克(1962LI)未被纳入:1919年秋他考入斯坦福大学主修海洋生物学,1921年辍学,1923年初重新入学并改学新闻学,1925年再度辍学,没有拿到任何学位。

注32:斯坦福大学官网关于其诺奖得主的统计标准有详细描述,总人数“49”系统计有误,应为“50”。以下2项诺和奖与斯坦福大学有些关联:①哈佛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放射科医师艾布拉姆(Herbert Leroy Abrams,19202016):IPPNW创始副主席。②有6位该大学学者是IPCC几个主要报告的撰稿人:(i)菲尔德(Christopher/Chris Field):生物与环境地球系统科学教授,卡内基研究院全球生态学部主任。(ii)海勒(Thomas C. Heller,1944):法学教授,斯坦福环境森林研究所(Stanford Woods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和斯波利国际研究所FSI(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级研究员。(iii)马斯特德罗(Michael Mastrandrea):斯坦福环境森林研究所助理咨询教授,地球科学学院讲师。(iv)鲁特(Terry Root):斯坦福环境森林研究所高级研究员。(v)施奈德:生物学教授,斯坦福环境森林研究所高级研究员。(vi)韦恩特(John Weyant):管理科学和工程学教授。

注33:与喷气推进实验室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1936.10.31)有关的诺奖得主被纳入加州理工学院的统计范畴。

注34:牛津大学附属机构的诺奖得主以及获诺奖后入职者不在其统计范围之内。鲍林在大学官网被重复统计了。

注35:维基诺奖名单中提供的链接“Nobel Prizes Awarded to Yale Alumni and Faculty,19342006”(Retrieved 2013–12–16,25位具体名单不详)已失效且统计数据很不全面,只好以文献[36]替代之。

注36:维基诺奖名单中的“54”系统计有误,应为“55”。

注37:维基诺奖名单中提供的链接“Princeton University–Nobel Prize Winners”(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4–02–25. Retrieved 2013–12–21,38位具体名单不详)已失效,只好以文献[37]替代之。

现利用上述思路和已

有信息来做1个案例分析:文献[38](可能是源自当时的维基

诺奖名单,分项诺奖情况现已不明)所依据的统计标准是否尽量一致,所获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因信息资料不全而无法予以

核实,为此笔者特意列出现有维基诺奖名单中的相应数据做为对照(见表7),以资参考。显然,该文献的统计数据问题不少、疑点很多,有故意扬哥抑哈之嫌疑,文题《哥伦比亚大学诺贝尔奖得主人数最多》根本就不成立,雄踞榜首者依然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只能位居全球第二,况且两校之间的差距还不小。据笔者统计,若以诺奖官网所属单位为准,截至2008年,芝加哥大学的诺经奖得主刚好是10位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各校,但文中“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数最多,达到10人”(这个统计标准与表中数据“82”的统计标准截然不同,实际上当时芝大已拥有诺经奖得主26人)这句话用在特定的文题下且不做任何说明仍然是荒谬的,因为它极容易误导读者。现利用上述思路和已有信息来做1个案例分析:

文献[39]所言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诺奖得主人数(截至1998年)分别是63人、35人和21人,不知其依据何在?笔者据各大学官网统计的相应数据分别是75人、36人和40人。

表8是笔者搜集整理并略作考证后的哥伦比亚大学诺奖得主的一些相关资料信息汇集总表。

注1:维基诺奖名单在“James Rainwater”(雷恩沃特)和“William Vickrey”(维克瑞)名字之后遗漏“*”号(表明其获诺奖时的所属单位是哥伦比亚大学)。

注2:表中缩略词含义阐释:CUPList of Columbia University people,源自文献[53]。只录用在哥大学习工作1年及以上者。CUP与OWU相比,多3位(奥尔特曼、康拉德·洛伦兹和拉莫斯奥尔塔)而又少2位(盖尔曼和莫迪利安尼)。

注3:哥大欧内斯特·亚当斯理论物理学讲师(Ernest Kempton Adams Lecturer in Theoretical/Mathematical Physics):始于1905年,讲座地点在哥伦比亚学院的圣安东尼楼(St. Anthony Hall,1847年1月17日竣工),参与讲座的诺奖得主有亨德里克·洛伦兹(1902PH21,19051906年,其电子理论便是在哥大期间首创)、普朗克(1918PH*,1909年)、维恩(1911PH,1913年)和尼尔斯·玻爾(1922PH,年份不详)。[54]上述4位诺物奖得主与哥大存有微弱的关联关系,若将他们列入哥大诺奖得主名单中是十分勉强的。

注4:哥大校友43名(其中19名曾在哥大工作过),非校友(包括教授、科学家、研究者和博士后等,不包括客座教授)40名。诺奖得主分项组成依次是PH+CH+PM+LI+PE+ES=(11+15)+(9+5)+(12+9)+(0+4)+(4+0)+(7+7)=43+40=83。

注5:哥大于1964年创设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这一最高荣誉教职头衔,他/她服务于整个大学而不是某个特定学院或部门。拉比是首个获此荣衔者,1985年哥大以拉比的名字命名过1个特别教席。

注6:施温格于1947年晋升为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1966年起任希金斯讲席教授),乃当时该大学历史上最年轻(29岁)的正教授。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时年不足27岁)的正教授纪录是美国数学家埃尔奇斯(Noam David Elkies,1966.08.25)于1993年创造的。2015年9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尹希(Xi Yin,1983.12)晋升为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从而刷新了该校最年轻华人正教授的纪录(不足32岁)。

注7:最新版维基诺奖名单中已剔除TAS类重复者彭齐亚斯“Arno Allan Penzias(Researcher)”,笔者认为理由不够充分。

注8:文献[55]中说“有12位获奖者(指诺物奖得主——引者注)在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据笔者考证,其中多出的1位是误将斯坦伯格列入,实际上他是芝加哥大学物理学PhD,与杨振宁同校同级同专业(1948级)且熟识。

注9:在费米指导下,1939年1月25日哥大物理实验室利用回旋加速器在普平楼(Pupin Hall)地下室完成了北美地区首次铀原子核裂变实验[56],证实了哈恩和迈特纳等人的实验结果。[57~59]1942年12月2日,费米团队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首座铀石墨原子反应堆,实现了人类首个自持链式核反应,开启了核能的可控释放。

注10:李政道于1956年晋升为哥大物理學教授时不足30岁,创造了哥大自建校以来最年轻正教授的纪录。

注11:学术休假(sabbatical leave)是指大学教师服务于高等教育机构一定期限后的一种进修休整方式。其含义是指每隔一定工作年限(通常是每7年1次),大学教师可外出休整一段时间(最常见的安排是半年全薪或1年半薪),用于进修学习、休养或旅行。学术休假1880年由哈佛大学首创,当时哈佛大学校长(任期:18691909年)查尔斯·艾略特(又译为埃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18341926)批准工作7年以上的教师可以休假,休假期间享有半薪。[60~61]此后,康奈尔大学(1885年)、韦尔斯利学院(1886年)、哥伦比亚大学(1890年)、布朗大学(1891年)、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1821年成立,1898年)、达特茅斯学院(1898年)、斯坦福大学(1899年或更早)、加利福尼亚大学(1899年)和伊利诺伊大学(1900年)亦相继实施学术休假制度。[62~63]贝特的另2次学术休假:1次在剑桥大学,另1次在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和哥本哈根度过。

注12:盖尔曼于1956年晋升为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时年不足27岁,乃当时该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注13:维基诺奖名单中将格鲁布斯获诺奖年份错为其获博士学位的年份“1968年”。

注14:最新版维基诺奖名单中已剔除TAS类重复者赫尔曼·穆勒“Hermann J. Muller(Teaching Assistant)”,笔者认为理由不够充分。

注15:最新版维基诺奖名单中已剔除TAS类重复者瓦穆斯“Harold E. Varmus(Medical House Officer)”,笔者认为理由不够充分。

注16: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可译为项目(课题组)负责人、项目首席科学家或学术带头人。

注17:巴塞特医院(Mary Imogene Bassett Hospital=Basset Medical Center):1922年6月成立,位于纽约州奥齐戈县(Otsego County)库珀镇村(Village of Cooperstown),哥大P&S的教学医院,2009年起成为P&S的1个校区。

注18:与哥大密切相关的4位美国总统:①西奥多·罗斯福(别称老罗斯福,Theodore "Teddy" Roosevelt,Jr.,18581919):第25任美国副总统(1901.03.041901.09.14),第26任美国总统(19011919)[64~67],泰迪熊(Teddy Bear)即以其昵称命名。②富兰克林·罗斯福(别称FDR、小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01.301945.04.12,获诺和奖提名:5=1/2/1/1,4=1934/38/39/45):第32任美国总统(19331945)。1904年秋至1907年春就读于哥大法学院,因通过纽约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开始执业而中途放弃学业。2008年与西奥多·罗斯福一同被哥大法学院追授法学JD学位并认同他为1907级学员。西奥多·罗斯福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叔,他还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之妻埃莉诺·罗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1884.10.111962.11.07,1905年3月17日结婚,获诺和奖提名:6=1×4/2,5=1947/49/55/59/62)的亲叔叔。美国学者普遍认为林肯、华盛顿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3位总统。③艾森豪威尔(获诺和奖提名:9=6/1×3,4=1955/57/60/63):陆军五星上将(1944.12.20),哥大第13任校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首任欧洲盟军总司令(1951.02.021952.05.30),第34任美国总统(19531961)。④奥巴马(1961.08.04):第44任美国总统(20092017)。

注19:西奥多·罗斯福于1880年获哈佛大学BA,然后考入哥大法学院,因从曼哈顿第21区当选为纽约州众议院议员(1882.01.011884.12.31)而退学开始公务员生涯。

注20:哥大首批全球学者共3位: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奥地利前总理古森鲍尔(Alfred Gusenbauer)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特首)董建华,其中科菲·安南由时任校长李·博林格亲自提名及任命,其余2位则由时任SIPA院长(任期:20072012年)科茨沃思任命。他们的职责是参与到哥大的国际与公共事务教育,并研究当前各类国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哥大作为最具国际视野的一所大学(美国大学中教授外语语种最多的一所大学),努力地在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变化,已在安曼(约旦首都)、北京、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巴黎、孟买(印度最大的海港)、里约热内卢(仅次于圣保罗的巴西第二大城市)、圣地亚哥(智利首都)、亚松森(巴拉圭首都)和内罗毕(肯尼亚首都)设有全球研究中心。

注21:拉莫斯奥尔塔出任过东帝汶第2任总理(任期:20062007年)和东帝汶第2任总统(任期:20072012年)。

注22:罗伯特·卡哈特·默顿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19102003)之独子,罗伯特·金·默顿是科学社会学创始人(科学社会学之父),被誉为“现代社会学创始之父”(Founding father of modern sociology),19411979年出任哥大社会学教授。

中文文献中关于哥大的诺奖得主人数大多不确,现就学位文献[68]中的相关内容做一简要剖析。文中说“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是美国第5所老牌私立学校。在哥大的校史上出过美国总统3人,最高法院首席官2人,纽约州州长10人,纽约市市长14人。荣膺诺贝尔桂冠的累计达47人。”经笔者考证,这段话中的全部內容都可以在文献[69]中找到出处:“在哥伦比亚大学240多年的校史上,出过美国总统3人,最高法院首席法官2人,纽约州州长10人,纽约市市长14人。截至198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治学认(任)教的学者和求知受业的学子中,后来荣膺诺贝尔桂冠的累计达47人,包括物理奖得主21人,生理学医学奖得主13人,化学奖得主6人,经济学奖得主4人,文学奖得主1人,和平奖得主2人。哥大诺奖得主人数之多,在美国大专院校中名列榜首,在世界著名学府中排名仅次于英国剑桥大学。”做为严肃的学位论文,作者张纪红竟然割裂原文,又不顾截止时间的差异,断章取义,严重误导读者,学风之差,令人震惊。笔者现就上述内容解析如下:①按成立时间先后,哥大在美国殖民地时期大学(学院)中只能排第六,若不算现为公立大学的威廉与玛丽学院,才可跻身第五(或者说在8所私立常春藤盟校中成立时间排名第五)。②哥大共培养出10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其中3位是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首任约翰·杰伊,任期17891795年;第11任查尔斯·休斯(Charles Evans Hughes,Sr.,18621948),任期19301941年;第12任哈伦·斯通(Harlan Fiske Stone,18721946),任期19411946年。③哥大已培养出纽约州州长12人(截至2001年则是11人):(i)约翰·杰伊:第2任州长(17951801)。(ii)汤普金斯(Daniel D. Tompkins,17741825,1795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学院):第4任州长(18071817),第6任美国副总统(18171825)。(iii)德威特·克林顿(DeWitt Clinton,17691828):乔治·克林顿亲侄,第6任州长(18171822;18251828),纽约市第47/49/51届市长(18031807;18081810;18111815)。(iv)汉密尔顿·菲什(Hamilton Fish,18081893):第16任州长(18491850)。(v)西奥多·罗斯福:第33任州长(18991900)。(vi)查尔斯·休斯:第36任州长(19071910)。(vii)贺拉斯·怀特(Horace White,18651943):第37任州长(1910.10.06~12.31)。(viii)苏尔泽(William Sulzer,18631941):第39任州长(1913.01.01~10.17)。(ix)富兰克林·罗斯福:第44任州长(19291932)。(x)托马斯·杜威(Thomas Edmund Dewey,19021971):第47任州长(19431954)。(xi)帕塔基(George Elmer Pataki,1945):第53任州长(19952006)。(xii)帕特森(David Alexander Paterson,1954):第55任州长(20082010),纽约州首位非洲裔州长。[70~71]④关于哥大共培养出多少位纽约市市长,笔者尚未查询到全面的确切资料,完整名单现不得而知,只好暂姑妄听之。⑤根据哥大官网统计,截至1989年,其诺奖得主就已达56人(PH=24,CH=8,PM=15,LI=1,PE=2,ES=6),可见葛巧云文中的“47人”说亦存在不小偏差。⑥截至1989年,若以各自大学官网统计,哥大的诺奖得主56人在美国大学中只能名列第二,略逊于芝加哥大学的58人(PH=22,CH=11,PM=11,LI=2,PE=0,ES=12),当然还次于剑桥大学的71人(PH=29,CH=14,PM=18,LI=3,PE=2,ES=5),只能位居世界第三。

张纪红学位论文中还说“在他(指巴特勒——引者注)任职校长期间,哥伦比亚大学出过6位诺贝尔奖得主”,19021945年哥大实际上共产生了8位诺奖得主(PH=3,CH=2,PM=1,PE=2,包括巴特勒本人的诺和奖),若限定于诺科奖得主才是6位。巴特勒出任哥大校长的44年间,只出产过8位诺奖得主,业绩平平,并无特别值得称道之处。

参考文献:

[1]朱安远.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概览(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3,20(25):142150,152.

[2]朱安远.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概览(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30):172179.

[3]杨建邺主编.2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 [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02.

[4]List of Nobel laureates by university affiliation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obel_laureates_by_university_affiliation,20171024.

[5]ColumbiaS Nobel Laureates [EB/OL]. http://www.columbia.edu/content/nobellaureates.html,20171024.

[6]Nobel Laureates and Research Affiliations [EB/OL].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sts/universities.html,20171024.

[7]陳涛,钱万强,江海燕,朱庆平.让科学家在生命医学研究之刃自由舞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助计划浅析[J].中国基础科学,2010 (3):3944.

[8]朱安远,郭华珍.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美国拉斯克奖概览[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5):183194,208.

[9]朱安远,郭华珍.美国沃伦·阿尔波特基金奖概览(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44):200206.

[10]朱安远,郭华珍.美国沃伦·阿尔波特基金奖概览(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48):214218,231.

[1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3(第1次印刷).

[12]List of Nobel laureates affiliated with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obel_laureates_affiliated_with_Johns_Hopkins_University,20171024.

[13]List of Duke University people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Duke_University_people,20171024.

[14]邬洁瑜.中世纪巴黎大学同乡会研究 [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15]王晓辉.步履蹒跚 依然优秀——巴黎索邦大学创建800年之思考 [J].比较教育研究,2004 (8):5560.

[16]张斌贤,王晨,张乐.柏林大学建校史:17941810 [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0):8393.

[17]张良平.从MIT的诺贝尔奖得主看年轻人才的培养 [J].中国研究生,2002 (2):29,21.

[18]朱安远.英国的国家荣誉制度及英国功绩勋章得主概览(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40):192201.

[19]朱安远.英国的国家荣誉制度及英国功绩勋章得主概览(中)[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44):178185.

[20]朱安远.英国的国家荣誉制度及英国功绩勋章得主概览(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49):240253,257.

[21]王杰.关于北洋大学的几点考证 [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220225.

[22]天津大学历任掌校人 [EB/OL].http://www.tju.edu.cn/xxgk/master_old/,20171024.

[23]姚远.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分合及其历史意义[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1124.

[24]赵勋虎.西北联合大学失败原因研究——以西南联合大学为参照[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4.

[25]丁虎生.西北联大西迁办学始末[A].第三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C].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2014.10.15:0917.

[26]李木洲,刘海峰.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设立与分布[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4):7985.

[27]蔡先金.“大学”之名与中国近代大学起源考辨[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7380.

[28]王崇明.胡适为何晚十年获博士学位[J].博览群书,2013 (1):019021.

[29]林晓雯.19021928中国留美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3 (3):212218.

[30]陈述彭.剑桥:培养了62位诺贝尔奖得主7名首相[J].科学新闻,2002.07.10 (13):27.

[31]Prime Ministers [EB/OL].http://www.blanchflower.org/alumni/pm.html,20171024.

[32]王书文.剑桥大学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28(2):127129.

[33]朱玥怡,金彧,任娇.理查德·塞勒:从差点辍学到诺奖得主[N].新京报,20171010(第B04/05版).

[34]方陵生.斯蒂芬·施奈德(19452010)[J].世界科学,2010 (10):4748.

[35]王健.一位祖籍嘉兴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J].今日浙江,2008 (2):4445.

[36]List of Yale University people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Yale_University_people,20171024.

[37]List of Nobel laureates affiliated with Princeton University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obel_laureates_affiliated_with_Princeton_University,20171024.

[38]无作者.哥伦比亚大学诺贝尔奖得主人数最多[J].商务周刊,2009 (21):20.

[39]谷贤林.学术精神与诺贝尔奖——剑桥、哈佛的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8.15,15(3):9294.

[40]邢志忠.折桂诺贝尔奖的最短科学论文[J].科学世界,2012 (4):94.

[41]朱安远. 对《折桂诺贝尔奖的最短科学论文》一文的质疑[J]. 科技风,2018 (6):181-184,191.

[42]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次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李政道[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2):8994.

[43]朱安远.激光之父: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斯博士——深切缅怀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一)[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1):190197.

[44]朱安远.激光之父: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斯博士——深切缅怀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二)[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5):167175,198.

[45]朱安远.激光之父: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斯博士——深切缅怀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三)[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9):185193.

[46]朱安远.激光之父: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斯博士——深切缅怀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四)[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14):173182.

[47]朱安远.激光之父: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斯博士——深切缅怀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五)[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18):216227.

[48]朱安远.激光之父: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斯博士——深切缅怀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六)[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22):247257.

[49]李仁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士学位论文透视[J].经济学家,2015 (12):7991.

[50]朱安远,朱婧姝.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1):115121.

[51]朱安遠,朱婧姝.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中)[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4,21(5):129140.

[52]朱安远,朱婧姝.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6):122129.

[53]List of Columbia University people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lumbia_University_people,20171024.

[54]List of St. Anthony Hall members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St._Anthony_Hall_members,20171024.

[55]刘亚俊,王黎明,覃孟扬.科学家之路:从博士研究生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J].大学物理,2008,27(7):3740.

[56]Herbert L. Anderson,Eugene T. Booth,John R. Dunning,E. Fermi,G. Norris Glasoe,Francis G. Slack. The Fission of Uranium [J]. Physical Review,1939.03.01(Received 1939.02.16),55(5):511512.

[57]O. Hahn,F. Strassmann. ber den Nachweis und das Verhalten der bei der Bestrahlung des Urans mittels Neutronen entstehenden Erdalkalimetalle [J]. Naturwissenschaften,1939.01(Eingegangen 1938.12.22),27(1):1115.

[58]Lise Meitner,O. R. Frisch. Disintegration of uranium by neutrons:a new type of nuclear reaction [J]. Nature,1939.02.11(Received 1939.01.16),143(3615):239240.

[59]O. R. Frisch. Physical evidence for the division of heavy nuclei under neutron bombardment [J]. Nature,1939.02.18(Received 1939.01.17),143(3616):276.

[60]林杰.美国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8 (7):5660.

[61]周乐莉.美国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研究——基于教师发展的视角[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62]WalterCrosby Eells. The origin and early historyof sabbatical leave [J]. AAUP Bulletin,1962,48(3):1012.

[63]李红惠.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研究 [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08.

[64]朱安远.,张冰.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35):209220.

[65]朱安远,张冰.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40):185190.

[66]朱安远.集邮漫谈及英国《诺贝尔奖100周年》纪念邮票赏析(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44):209214,216.

[67]朱安远.集邮漫谈及英国《诺贝尔奖100周年》纪念邮票赏析(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48):223229.

[68]張纪红.哥伦比亚大学办学理念发展研究——以校长的办学理念为例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6.

[69]葛巧云辑.世界著名大学简介:哥伦比亚大学[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1(4):4547.

[70]List of Columbia University people in politics,military and law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lumbia_University_people_in_politics,_military_and_law,20171024.

[71]List of Governors of New York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Governors_of_New_York,20171024.

作者简介:朱安远(1964),男,湖南邵东县人,工学学士(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560)市场营销中心销售总监和高级销售经理,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尤其是冶金自动化三电系统)领域的市场营销和应用工作。兴趣和涉猎领域广泛,近期四大研究主题:①低压变流器电流过载能力指标:关注此事起始于1999年。基于低压交直流变流器,笔者首创电流过载能力指标的普适化四要素原则、等效电流系数学说和缺陷理论(可用于判断变流器的各种原始电流数据是否自洽),首开系统性定量分析研究电流过载能力指标之先河,开辟了变流器电流过载能力指标研究这一新领域。②诺贝尔奖获奖者:喜好此事起源于1981年,自称诺迷(类似于球迷、邮迷、歌迷或影迷),酷爱研究诺贝尔奖得主且乐此不疲,倡议在国际上创建诺学(The Study of Nobel Prizes,类似于中国的红学)。③总体标准差的统计估计方法:研究兴趣发端于笔者1987年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系统性归纳和总结,自学过模糊数学。④陆家羲及组合数学:热心于此事肇始于陆家羲悲喜交加年和陆老师的忌年——1983年。业余爱好:数学、百科知识、集邮、彩票研究和灯谜等。Email:1461877797@qq.com。

猜你喜欢
奖得主诺奖大学
“我心目中的诺奖级作家”阅读札记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至善
The Lonely Ward
2014年搞笑诺贝尔奖
莫因华人科学家落选诺奖气馁
别拿博士不当司机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